——从代工到高端音频领袖,一场认知战的完胜
在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红海中,一个品牌若想突围,往往需经历价格战的洗礼。然而,Cleer却以“反向操作”打破了这一魔咒:在抖音这个被贴上“低价”标签的平台上,连续三年稳居影音产品销售榜首,复购率第一,甚至将开放式AI耳机卖到千元价位仍供不应求。其背后,是一场从代工工厂到高端品牌的身份蜕变,更是一场精准的战略定位与认知战的胜利。本文将以战略定位的视角,解码Cleer的逆袭路径。
Cleer的起点并非光环加身。其母公司冠旭电子成立于1997年,曾为Yamaha、Denon等国际音频品牌代工,虽积累深厚技术,却陷入“为他人做嫁衣”的困境。2008年金融危机时,代工订单一夜归零,创始人吴海全意识到:没有自主品牌,企业永远被动。

定位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知大于事实”。Cleer若想突围,必须跳出“中国制造=低价”的认知陷阱。2012年品牌创立时,它选择了一条反直觉的路径:不做性价比产品,而是瞄准“高端音频技术”的空白认知。这一决策符合定位理论中的“对立定位”原则——当行业普遍追逐低价时,反向占据高端特性,反而能快速建立差异化。
Cleer的早期布局暗合“品类战略”逻辑:避开传统耳机红海,聚焦“开放式耳机”这一细分品类。吴海全从用户痛点出发——“如何让耳机既保真音质又不隔绝环境音?”——将技术沉淀转化为品类创新。2015年立项研究挂耳式设计,2021年推出ARC音弧系列,恰好踩中“健康佩戴”与“场景化需求”的消费升级趋势。
Cleer的爆发得益于对“趋势红利”的精准捕捉。2023年后,AI硬件浪潮兴起,Oladance被字节收购,OWS(开放式耳机)品类关注度飙升。Cleer迅速将产品与AI强绑定,推出ARC 3音弧等产品,集成实时翻译、运动心率监测等功能,让耳机从“播放设备”升级为“智能终端”。
爆款策略的本质是“聚焦高价值特性”。Cleer在ARC系列中细分出运动版、音乐版、游戏版等,针对不同场景植入差异化卖点:运动版强调防风噪与稳定性,音乐版主打杜比音效,游戏版优化延迟。这种“一品类多特性”的布局,既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又通过场景化渗透扩大市场基数。

更关键的是,Cleer用“信任状”夯实高端定位:联手THX、杜比等音频巨头认证音质,搭载高通旗舰芯片,并邀请郎朗、吉娜等音乐家背书“大师级音质”。这些动作符合定位理论中用权威第三方证明产品价值的原则,而非自说自话。
在抖音这个看似与高端绝缘的战场,Cleer的成功源于对平台规则的重构。其策略可总结为“用流量引爆认知,用认知固化流量”:
达人营销精准圈层
Cleer避开泛娱乐化投放,聚焦垂直领域达人:钓鱼博主@Z-路亚展示耳机防水性能,高尔夫运动员隋响强调运动监测功能,电竞选手一诺突出游戏音效。这种“场景化内容+高关联度达人”的组合,直接触达户外运动、电竞、音乐等付费意愿强的中青年群体,实现0.75的高看后搜率。
搜索闭环承接需求
品牌在抖音布局“品专+话题+搜索组件”矩阵,用户通过关键词“开放式耳机”、“AI降噪”等可直跳直播间。数据显示,Cleer耳机话题播放量超1.7亿次,搜索流量转化率显著高于行业均值。这印证了定位理论中“抢占心智入口”的重要性——当品类需求产生时,品牌第一时间被唤醒。

内容重塑价格认知
面对抖音用户对价格的敏感,Cleer通过技术解读、场景体验等内容,将千元定价转化为“价值投资”:一则视频展示耳机在马拉松中实时监测血氧的数据,另一条解析6纳米AI芯片的成本。这种“价值可视化”内容,削弱了价格争议,让用户为技术溢价买单。
Cleer的逆袭不仅是产品胜利,更是品牌认知的胜利。其品牌建设遵循“认知递进”原则:
第一阶段:代工转型期(2012-2020)
通过为LV等奢侈品牌代工积累高端基因,初期以“国际声学品牌”定位主攻海外市场,规避国内低价竞争。
第二阶段:技术引领期(2021-2024)
以ARC系列打开国内市场,用“开放式AI耳机”品类定义者身份抢占用户心智,并通过红点设计奖等荣誉强化专业形象。
第三阶段:生态扩张期(2025至今)
推出Clip星弧等新品,跨界联名兰博基尼、故宫文创,从功能型产品升级为生活方式符号,完成“工具→配件→时尚单品”的认知跃迁。
值得注意的是,Cleer的传播始终围绕“纯净、清晰、自然的声音”这一核心定位,即便在跨界营销中也未偏离技术主线。这种一致性,正是品牌对抗市场波动的护城河。
Cleer的逆袭并非偶然,其路径为国产高端品牌提供可复用的经验:
品类创新优于功能堆砌
在成熟市场,通过技术微创新定义新品类(如开放式AI耳机),比在红海中拼参数更易建立认知优势。
认知战需要全域配合
线上流量需与线下体验联动。Cleer在全球开设6000家体验店,入驻Harrods等高端渠道,让用户从“知道”到“信任”形成闭环。
高端化需要耐心投入
冠旭电子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9%-12%,拥有3426项知识产权。没有长期技术沉淀,高端定位只会是空中楼阁。
尽管Cleer的成功可圈可点,但其品牌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最突出的是纯英文品牌名对大众传播的制约。当前“Cleer”之名存在三重隐患:
1.品牌反应薄弱:中文用户难以从读音关联品类。相比“华为”、“小米”等具象中文名,“Cleer”更像科技代号而非电子消费品品牌,难以引发情感共鸣。
2.传播成本高昂:用户需额外解释拼写(如“C-L-E-E-R”),在口碑场景中极易被简化为模糊的“那个C牌耳机”,损失自然流量。
3.本土化深度不足:英文名虽利于国际化,但未配套中文名(如类似“可口可乐”的汉化版本),在抖音等本土平台难以形成文化认同。反观其对手,华为FreeClip、韶音Shokz均通过中文名强化认知。
建议Cleer补全品牌资产矩阵:
增设中文品牌名(如“克利尔”),在包装、渠道中采用“Cleer(克利尔)”双标识;
将“开放式AI耳机”这一品类名与品牌强绑定,类似“格力=空调”的认知绑定;
·
通过汉字视觉设计(如书法版LOGO)强化国潮科技感,平衡国际化与本土认同。
结语
Cleer的崛起,是一场典型的“认知战”:以品类创新切入空白市场,用技术信任状支撑高端定位,在流量平台重构价值逻辑。其逆袭印证了定位理论的核心——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是用户心智。当行业陷入低价内卷时,唯有敢于定义游戏规则者,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作者简介:
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荟海文化联合创始人,兰湘子品牌常年战略顾问,《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