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如果把任正非的战略功力,转移到贾国龙身上

时间:2016-06-18 08:57:05 | 作者:定位精灵 | 来源:定位精灵新浪博客 | 阅读数:1362
摘要:企业战略方向,实属大事,犹如国之用兵,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许本人纯属杞人忧天,果真如此,当庆幸。大海航行靠舵手,西贝的贾公,真能够成为华为的任正非吗?

 

本文针对贾国龙先生《西贝贾国龙:“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一文而作。

 

西贝贾国龙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企业家、定位学习者,对我个人来说,这不但体现在他的产品和服务的出品上、他的管理创新上,更加体现在对定位理论的实践深度上。我们谈论任何问题,不能脱离这样的基础立足点。那为什么还要对西贝评头论足呢?还真的主要是为了共同打开定位理论的天窗,让更多的阳光照射进来,照亮企业家们的心田。本文纯属观点探究,当真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更加不敢生起扬己抑他的我慢之心,如果一旦被人误解太深,或者被人借题发挥,我当“以不辩为解脱”。

 

基于贾公上文的文字,结合定位理论原著思想体系,以及超过10年的中国企业定位实践经验,本人观察到:文中存在10个地方可能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和理解,存在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深究价值,其中必然有些不合大众心意,但也提出来供大家批驳:

 

1、关于“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定位理论的核心是聚焦,聚焦带来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贾公应该实在是对“聚焦”太有体会了,尤其在砍掉其他业务,聚焦西贝莜面村,并取得成功之后。这和华为任正非先生的战略思想95%是高度一致的。而今天,我要提出的问题是:那么,那些不一致的5%的地方在哪里呢?也许正是那5%的差异,可以让企业创造出更加非凡的绩效。

 

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中间设备,一个是消费品。从纯理论角度分析,二者在“经营绩效对传播及其对心智产生影响的依赖度”有所不同。对于设备,多是专家、集体选择,并非心智不重要,而是对广告传播的依赖度比较弱。而对于广谱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个体心智选择就在一念之间,而且体验选择众多,转换成本非常低。真正意义“定位”观念所指的“力出一孔”,指的是在消费顾客心智认知上的那一孔,而贾公做出舍弃其他业务、聚焦西贝莜面村的选择,只是刚刚开始的第一步,当然不否认,也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性第一步。这意味着,只做到业务聚焦是不够的,还要在潜在消费顾客心智中选择“去哪儿吃”的时候产生“认知聚焦”。

 

有人会问,聚焦在“烹羊专家”、“好吃”都不行吗?这需要从消费顾客的角度做一些深度洞察。还请您费眼且看下文。

 

 

2、关于“好吃战略: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任何定位战略,之所以会长期有效,都是因为它符合心智认知规律,而所谓规律,其实就是“常识”。

 

首先,“好吃”的确是顾客的基本需求之一,但同时,对于好吃的标准,每个人的衡量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众口难调”。更何况,难道顾客对其他西北特色的餐馆就觉得不好吃了?难道川湘浙菜更不好吃?因此,这个基本需求上,很难一念之间获得潜在顾客的认同。如果参考定位理论来说,他就像“时尚”、“舒适”、“好看”等词一样,很难被某个品牌独家占据。如果看看历史案例,就像当年的海王银得非推出治感冒“快”,当所有感冒药都在说“快”,你的“快”虽然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需求,但还是可能会选择其他也很“快”的品牌,顾客还是不清楚你到底哪里不同、好在哪里、为什么要选你不选它。

 

再说说“道道都好吃”。从普通不认识西贝的顾客来说,这是违背基本常识的,大家开口都会问“今天吃什么”,潜台词是“吃什么特色、口味”,回答也是如川菜、湘菜、水煮鱼、披萨等等,这正如有人常说顾客“要的是品类,选的是代表品牌”。尤其是那些“吃货”(意见领袖),他们最知道哪里有什么特色风味,哪家有什么“尖品”,如数家珍,甚至会说“来这就是吃这个”。如果有一家餐馆说自己“什么菜都好吃”,你会相信吗?会有进去的冲动吗?吃货们会愿意试一试吗?当然,我想,更不会有人肚子一饿了,开口就问“哪里的菜什么都好吃?”

 

 

3、关于“聚焦到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战略性产品上”

 

“聚焦”当然正确,“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也正是关键,但关键问题出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什么才是合适的战略性产品呢?它一定要是一款“菜品”吗?放在西贝上,它是羊肉吗?莜面吗?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用定位理论所提到的顾客心智常识来解决:当潜在顾客在做出“吃饭”选择的时候,广谱大众的第一念头是什么?——“我想吃川菜!”、“我想吃火锅!”、“我们去吃海鲜吧!”、“我想去海底捞!”。要知道,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顾客的认知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而认知的根本问题出在心智,而什么是心智呢?它不过是一个“念头”而已。

 

在“心智”、“认知”这一环节的解决办法,无法用思考菜品、装修等物理实体问题的方法来套用,要解决认知问题,最需要回到心智认知规律,即“消费常识”上来做思考。而因为每天关注的内容更多是运营不是消费常识,或者身份地位的变化缘故,企业家其实是最缺乏消费常识的人,而偏偏他又承担了最重要的战略方向职责。可以说,企业家最短缺的能力,也是最难突破的,其实就是回到消费常识之后,再回头看产品、看品牌。如果用点文艺范的语言来说,回到初心,方得始终。

 

西贝所要决策的,是在“莜面”、“羊肉”、“西北菜”等等关键词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多少人到点了,会想到吃“莜面”?又有多少人想“吃羊肉”会第一反应去西贝?当然,现在也很少人会第一反应想到吃“西北菜”,但好在还有众多吃货,还有众多人想尝尝新口味,还有众多西北乡党,会自动发自内心推广西北特色。如果一定要说清楚什么是起飞的“风口”——顾客心智里已经存在的词语或念头,就是真正取之不竭的“风口”,只是我们定位圈暂时把它叫做“心智资源”。

 

 

4、关于“西北风味的菜系领域太大,太过宽泛”

 

更准确的说,更多顾客对“西北菜”的念头,不是“领域太大,太过宽泛”,而是“一片空白”。某位餐饮业内人士的说法,值得借用一下:“西北菜是个宽泛的大词,而且消费者是没有认知的,中国人或许知道八大菜系,而对西北菜是什么,是不知道的。有的只是对西北这个方位的模糊印象:大西北、大草原、黄土高坡、畜牧发达、地广人稀、朴实。西北菜到底是什么呢?不知道。或许有一点,就是那边人多吃馍馍、面条类的主食”。

 

再回到定位理论上来。彼得•德鲁克自1954年开始,终其一生都在说: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特劳特先生曾说过,我花了40多年时间,来告诉全球的企业人士如何创造顾客:关键在于通过精准定位获得顾客心智的认同。结合此二者的观点就是:德鲁克提出问题,特劳特解决问题。更准确的就是:定位理论的要点是为了获得顾客心智的认同,而由此出发,最终能够解决“创造顾客”的难题。所谓“创造顾客”,意味着,原来没有,或者很少,现在有了,而且更多了。这才是真正企业品牌的存在价值,如果不是,那只是满足顾客需求而已,并非满足需求不对,但终究会有人因为更加具有“创造顾客”的能力而实现超越,只不过现在西贝的竞争对手还不够强大,还给西贝留下了很大的试错空间。这既是幸事,也是潜在隐忧。

 

再看看加多宝(早年叫王老吉)是如何创造顾客的?原本是“我们都不喝隔夜的茶”,现在成为了在中国超越可口可乐销量的超大品类,企业也因此受益丰厚,如果不是碰上“猪一样的对手”,今日的加多宝,今日的凉茶产业,何其壮观!顾客从哪里来的?品类从哪里来的?利润从哪里来的?这才是真正“创造顾客”的经典传奇。加多宝的成功,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定位理论的成功,是“道”的成功,规律的成功!

 

再回到西贝,如果现在已经明确存在的定位,也许已经轮不上西贝,太窄的领域,以贾公的气魄,恐怕也看不上。至于是不是够清晰,那主要还是看企业如何做,你给出的主打菜品是清晰的,自然就是清晰的。更何况,如果以加多宝开创凉茶品类的时间来参照,以及华为开创成为世界巨头的时间来参照,不过是28年。区区28年,已经够李世民建立大唐王朝,已经够我们伟大的党建立新中国。西贝要想打造一个清晰有力的“西北菜”品类,在今日传统“八大菜系”已经彻底模糊、个性菜品菜系创新不止的当下,也许,并没有各位想象的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5、关于“莜字生偏,但也代表特色,是营销的机会点”

 

抱歉,我不得不告诉贾公的是,我在打字打“莜”字的时候,都要先打“莜面”两个字,再把“面”字删掉,虽然已经习惯了,但还是感觉很痛苦。

 

我始终想不明白,以贾公的心量,宁愿把力气放在“莜面”两个字上,也不愿开创和占有“西北菜”这个词,所为者何?同样是机会点,是让天下人知道并认识“莜面”的“莜”字更有意义,还是让天下人虽然已经淡忘“八大菜系”,却可以清晰记得“其实西北菜也挺好吃”?依我看来,两者难度差不多,但是未来空间却判若云泥!如果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眼光来看待西贝的“莜面”定位和“西北菜”定位,结论清晰立见。你猜:股民会如何下注呢?

 

并非“生偏”就一定未名价值最大,并非“特色”就是一定有战斗力。如果一定要执着陷入逻辑偏执,恐怕会落到“不笑不足为道”的自我安慰里了。如果一定要把“莜面”发扬光大,恐怕很长时间是要“相濡以沫”了,怎么比得上“相忘于江湖”的“西北菜”那样广袤无垠,任自游弋呢?只需转念一想,只要把“西北菜”做大了,“莜面”自然就发扬光大了,而且跟着发扬光大的,岂止是“莜面”呢!

 

 

6、关于“莜面不仅独特,而且健康,更关键的是还有故事”

 

关于“独特”是否有价值,这在上一点已经表达。而“健康”、“有故事”,自然不应该限于“莜面”这个层面,只要是大西北黄土地上的,人都是淳朴的,物都是健康的,都有挖掘不完的故事,何止只是一个“莜面”有故事呢?

 

至于“西北菜经营品类不够独特”,这可能是某些人一种没必要的心理预设吧,一个品类是否独特,在于主要的供应者是否能够做出规模、做出影响力、做出独特感来,顾客受到领先品牌的影响,就自然会沉淀下来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独特印象。说简单一点,其实是“供给”决定“需求”。这也是真正的微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也是真正通过“创造和引领需求”,让企业走出同质化、低价战泥潭的根本战略意义所在。

 

 

7、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固然重要,但商家是为顾客而存在的,从始至终还是要思考我能为顾客做些什么,千万不能单独基于竞争制定战略”

 

本来不想跟贾公耍逻辑概念,但还是要商榷的是,定位理论所提到的“基于竞争制定战略”,其本身就是基于已经确定了“能为顾客做些什么”为前提的,此二者,不能割裂,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甚至是包含关系。

 

例如,说加多宝根据竞争制定“改名”战略,它本身并没有脱离凉茶“预防上火”的价值特性的,唯品会“特卖”战略,有人说相当于“线上奥特莱斯”,已经包含了为顾客“提供品牌折扣商品”的价值所在。还有大家常见的“高端”、“领导者”、“热销”、“专家”等每一个定位机会,本来都是基于产品能够“满足顾客某种需求、解决某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我无法理解,如贾公所说“单独基于竞争制定战略”是什么意思,也无法想象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其实,也许本来就不需要存在这样难懂的逻辑概念。少一层概念,少一份迷糊。

 

 

8、关于“找到品牌定位后,需要检测和试用,如放到市场上观察消费者的反馈,同时观察内部运营系统是否支持和支撑这一定位”

 

很多企业家都会陷入市场测试的陷阱,这一点特劳特和里斯早有专门篇幅讲得够清楚。只是老板们从心眼里不相信他们讲的是对的。虽多次提醒,但始终不能觉悟,究其原因可能是:仍然缺少从顾客心智认知的角度,透彻理解九大定位方法为何有效。

 

顾客是否第一选择你,关键在于“转念一想”的那一瞬间。如果没有主力的产品展示,如果没有大量有效的传播,如果没有感受到是更多人的选择,如果没有第一品牌的影响力,如果没有相应的价位和服务支持,如果你不是专门专家很多年只做这个,如果你没有有力的信任状支持……,任何产品的任何形式的测试都会像当年“可乐盲测实验”一样,令企业家陷入决策两难:有效,并不能证明就可以,无效,也并不能证明不行。不知贾公是否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想,如果只需简单投放市场,就能真正测试出效果,就不会有百事可乐那一场漂亮的营销战了。如果把内部运营系统,能够用来支撑更有价值的定位机会的开发上,如果围绕更有未来的“开创顾客”的战略定位角度,来展开企业创新,那么,后台运营系统的成就感,一定还可以远胜于现在。

 

 

9、关于“如果确立了,就不要摇摆,要去极致地实施,创造性地实施”

 

这些年西贝在定位上的折腾,显然已经违背了贾公自己的以上说法。从事实上看来,西贝是成功的,从事实上看来,西贝又是摇摆的。我们换个角度考虑,如果如此摇摆,还能如此成功,那可想而知,如果在不摇摆之后,真正做到贾公所言“极致地实施,创造性地实施”,今日西贝的成就,可能已经远超现在十倍。贾公,你说,这些年你是赚了,还是本来可以赚得更多呢?你认为你是成功了,还是本来可以更成功呢?

 

更加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西贝,是否还需要继续摇摆?是否真的已经确立正确的定位了?摇摆也是正常的,只要最后能摇到正确的方向上。

 

 

10、关于“企业初期的成功多半暗合了定位理论,可以从中寻找提炼出最关键点,然后把这个点放大,也许就是你的最佳定位,就能成为未来发展之路”

 

在我看来,这正是贾公自己的最大失策。我们都知道初期成功暗合了定位理论,但后来迷糊了,搞不清究竟是哪些地方暗合了,哪些才是真正应该“寻找提炼出的最关键点”。如果这些都错了,以上的道理也就没有必要说了。我想用西贝2015年品牌战略年会上企业宣传资料的内容,稍微提醒一下:西贝,从内蒙古巴彦淖尔的一个小吃店一路走来,到现在营业额近20个亿,成为西北菜系的代表。这也许是写作者无心下意识的一笔,但也许道出了他(她)潜意识里的关键心智认知。

 

结语:

企业战略方向,实属大事,犹如国之用兵,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许本人纯属杞人忧天,果真如此,当庆幸。大海航行靠舵手,西贝的贾公,真能够成为华为的任正非吗?(完)

 

附上贾国龙先生的原文:

西贝贾国龙:“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http://www.wtoutiao.com/p/1e8OW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