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将5.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鼓励中国企业重视品牌建设,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型;同年,深圳火种定位学会与定位学习网联合发起将5.11日设立为“中国定位日”的倡议(意即中国企业的品牌化转型需要借助定位理论这个工具),数千“定位理论”粉丝响应,说明“定位理论”在国内已颇具影响力。关于这一点,《定位》一书在国内的畅销也可以佐证:全球卖出百万册,中国独霸四成。
但“定位理论”和《定位》一书的“热销”并不意味着他们本身是无可挑剔和尽善尽美的,例如定位理论体系中的某些概念尚缺乏严谨定义(如“心智资源”一词),作为定位理论基石的“心智模式”的具体内容在业界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定位书籍本身也有缺乏严谨和自相矛盾之处,例如,定位理论创始之作《定位》就有一章写的“很烂”!
这章是1981年版的《定位》第十四章《企业定位:孟山都》,在我们看来,孟山都这个案子,定位理论两位创始人里斯和特劳特先生至少有三处失误,一是定位受众和主体界定模糊,二是“战略冒进”,三是有挑战顾客认知的成分。
以下针对这三处失误谈下个人观点,与定位学友交流(准备好了挨飞砖)!
失误一:定位受众和主体界定模糊
定位理论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指出了“品牌是企业间竞争的基本单位”(详见冯卫东老师总结的定位理论三大贡献),而这里的品牌就是定位的主体,它可以是产品(如汽车)、服务(如快递)、国家、城市及个人品牌……也可以是“企业品牌”,但仅限于某些特定的情况和目的时,如面对资本市场,面对政府,面对上下游时,即当目标受众把企业作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估的时候。
明确主体和受众是定位工作的前置步骤,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要解决哪类竞争,争取哪类顾客),就决定了你的品牌要面对的受众和定位的主体是什么,这一点上,孟山都的案例存在“摇摆”的问题,更确切的说,是逻辑和操作顺序颠倒的问题。
孟山都的案子中,里斯和特劳特首先提出了定位目标:“使孟山都成为行业领导者和代言人”,这点无可厚非,定位就是为了在某一领域(品类)或价值维度(特性)上获取主导地位,进而赢得顾客优先选择。
但在接下来探寻定位机会的论证过程中,他们分别提出了“产品领先”、“商界领先”和“行业领先”三种可能性进行研究,显然这三个方向面对和要争取的受众是不同的(至少有两类或以上的受众),到底要争取谁,要解决哪类竞争?到底要打造“产品品牌”还是“企业品牌”?
这不应是一个到了“探寻定位机会”这个阶段才研讨的问题,而是一个由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期望实现的具体目标(争取哪类顾客)决定的问题——是一个比寻找定位机会更前置的问题。受众(争取哪类顾客)和主体(打造什么品牌)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去谈定位机会,这个逻辑很难让人信服。这是我们认为的孟山都定位案例的失误之一。
失误二:战略冒进
孟山都案例的另一大值得商榷的问题是:战略冒进,简单点说就是干了原本属于行业领导者干的事情,冒了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
孟山都定位的结果是,以品类(指化工行业,此处不做真伪品类辨析)跟随者身份(第三品牌)为品类发声,即告诉公众化工产品的利益和风险,为被误解的化工产品品类正名。
借助定位理论的另一重要著作《商战》我们可以判断,为品类发声本该是孟山都所在领域的绝对领导者杜邦干的事(文中称“杜邦堪称化工行业里的IBM、施乐或者芝华士”,行业调研第一提及率占比81%,其领导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孟山都的定位结果皆大欢喜。
行业局面得以好转:公众对化工行业的支持率从36%上升到42%;孟山都品牌获得曝光和褒奖:《商业周刊》写到,1977年,“在孟山都的带领下,化工行业登上的形象塑造的舞台……在孟山都的带头下……”但里斯和特劳特也强调出现这些结果,跟化工行业的形势本身好转有关。
但从战略选择上看,孟山都作为一个身处有强势领导者领域的跟随者,贸然去为品类发声,拓展品类,确实有战略冒进的成分(当然咯,当时还没有《商战》,也没有所谓“战略形式选择”的说法)。
失误三:挑战顾客认知?
这一点也值得商榷。
在为品类发声的战略方向下,孟山都干的事情自然就是去“改变”民众对化工产品的负面认知。孟山都做了《离开了化学物质,生命本身无法生存》等软文广告,意图去“改变”人们对于“化工产品致癌”、“化工行业是造成人类各种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的认知。但定位理论指出,顾客认知就是事实,改变认知几乎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去改变一个广谱的认知、常识。这点上,孟山都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认知到底可以不可改变呢?当然可以,否则,人类怎么进步(从“地球是平的”的常识到“地球是圆的”的常识就是最好例证)?特劳特先生后来出了《重新定位》,也强调了认知可以“调整”(此观点我们在《六大心智模式的辩证解读》一文中也有论述)。从这个角度看,或许特劳特在《新定位》中强调的“认知不会改变”可以或应该加一个更具体的前提:不要不尊重顾客逻辑、常识去硬性改变他的固有认知。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读《定位》一书的过程中,对孟山都这个案例的一些疑问,提出来与定位学友们交流。目的不是要反对定位,也不想哗众取宠,更不是对两位大师不尊敬,只是有疑问!定位大师也是人,定位理论也有发展过程,怎么就不能有瑕疵?
补记:
偶然机会,我们得到一本1991年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广告攻心战——品牌定位》一书,发现其实就是修订过的《定位》(1986年修订),其中删除了“企业定位:孟山都”这一章,并增加了施乐等案例,将原书从22章扩充至25章。
这是不是也说明两位作者也认为孟山都的案例有欠妥之处呢?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你对定位理论感兴趣,如果你和我一样对其还有疑问和好奇心,那你可以来5.11“中国定位日”首届活动现场,到时候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碰撞,来吧~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