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最近的公关部、技术部肯定很忙,而且忙得焦头烂额,东边的火还没灭干净,西边又烧起了更大的火,正面还有原本不算竞争对手的美团的pk。
它只能一边道歉一边做外卖,以缓解自己的、用户的焦虑和不安。前段时间小米上市时网上同步盛传的一篇文章,标题是《35岁身价165亿,滴滴程维:为什么年轻时,要选难走的路?》,有点儿讽刺,路难走是必然,不然165亿是随便摆个摊挣到的么,但是不能乱走。
5月11日,在中国首届511定位大会上,冯卫东、于雷、李亮等定位大咖坐在一起,小小探讨了一下美团与滴滴的打车外卖之争,消费者是乐得拿优惠顺便看看热闹写写段子。那么究竟这是场闹剧还是蓄谋已久之争?从定位的角度怎么解读?滴滴、美团有可能取代对方成为新一任霸主么?
第一反应是两家企业都在做错误地品牌延伸,扰乱用户心智。从企业战略上来说,两家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适当的延伸甚至跨界都是必然的结果,但是绝对不能把企业战略混同于品牌战略,品牌战略之和才是企业战略。
一个企业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一些品牌会退出舞台,不是质量不好,而是品类在衰退和消亡,比如柯达胶卷,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胶卷这个品类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没有认清这一点,仍然盲目地挽救,再多的投入都是垂死挣扎。
柯达就是没有明白这一点,拼命去拯救胶卷这个品类,才令人惋惜地消失。其实它应该拯救企业而非拯救一个必然没落的品牌。比如同时代的胶卷企业富士,机智地转身,将原来生产胶卷所用到胶原蛋白技术,用于开发化妆品,够跨界吧?而且它用了一个全新的化妆品品牌,发展势头十分良好。
说回美团和滴滴,美团不是不可以打车,滴滴也不是不可以做外卖,如果战略布局里的确有这一环。但是还叫美团打车和滴滴外卖,就有点胡乱打一架的感觉,根本没想明白,只是看到这步棋,就赶紧下子,反正有的是钱。
两家都是各自行业里的独角兽,但是它们的突围并不代表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从品牌战略上来说,两家企业在焦点上的加法都还没做好,就急于打大战。虽然说,目前还不至于有哪个企业真得能取而代之它们。但从最近的滴滴危机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它的伤口正在暴露。
它在自己的主业里,还有大把可作为的事情,光审核司机的身份这个技术上,就有很多bug要迭代和更新。一次又一次的恶性事件发生,直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它才可能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有些人列举了一些数据,大意是这么多单里面出现几起这样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偶发性。可是对于这个家庭,只有0和100,一旦发生了,带来是一生的阴影与悲痛。可能也只有死亡能触动一下滴滴?悬赏100万通缉犯人。但逝者已去,再多的钱也买不回她的一个笑容了。
舆论对滴滴诟病严重,甚至一边倒指责滴滴,并不是大家接受不了偶发事件。而是每次事件复盘以及滴滴的态度,都存在很多漏洞。企业已经发展这么庞大,就不能多花点时间聚焦在如何增强安全性这件事上吗?连网友都给出了很多可能性的技术方案,再比如定位的精准性。核心业务上还有这么多要待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它还拼命烧钱去做个外卖,你让用户怎么想?
只能认为它是个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的企业。一个伟大的企业,第一使命必然是使人类生活更美好。否则创始人身价165亿,也只是一个笑话,“滴滴一下,美好出行”更是一个笑话,愿景没错,但在这之前,请先做好“滴滴一下,安全出行”。
如果它一直聚焦在核心业务上做加法,假使万一还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它做了一切能做的来确保用户的安全,用户不至于这么寒心,比起所谓的不着边际的美好,安全才是一个出行公司的首要特性。所以乱打一气的战略布局更重要还是用户安全更重要,这是滴滴和程维必须要停下来慎重思考的问题。
同样,美团在核心业务的聚焦和细分上也大有可为,却偏偏要去做什么打车。
回归到标题里的那个问题——美团有可能取代滴滴吗?不大可能,但是如果滴滴这样一直不作为,会不断有其它对手来试探和攻击,对于如此庞大的滴滴,这些构成不了致命的打击,但也够烦的吧?
如今之道,一定是将打车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对于滴滴,缺的肯定不是钱、不是技术、不是人才,而是决心和责任心。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