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火种定位学会“定位三人谈”第2期落地广州番禺

时间:2018-10-28 04:48:35 | 作者:火种定位学会 | 来源:火种定位学会 | 阅读数:3891
摘要:2018年10月20日下午,火种定位学会(广州)分会举办了第3期线下分享会。邀请到程花匠、何一山、盘子三位嘉宾做客广州番禺,进行了“定位三人谈”的交流。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三位老师灵活运用自身所学,为到场的学习者带来了精彩的知识输出。

2018年10月20日下午,火种定位学会(广州)分会举办了第3期线下分享会。邀请到程花匠、何一山、盘子三位嘉宾做客广州番禺,进行了“定位三人谈”的交流。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三位老师灵活运用自身所学,为到场的学习者带来了精彩的知识输出。

 

1540716606448025.jpg

定位圈最接地气的高手程花匠(左一)

火种定位学会创始人盘子(左二)

深圳启创定位咨询创始人何一山(右一)

 

 

以下为三人谈交流内容:

 

盘子:学习实践定位这么多年,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程花匠:对于我来讲,定位实践这么多年困扰并不太大。定位实际来讲,就是抓住人性的规律,让顾客在认知上对自己的品牌产生偏向。为了做到这一步,我们采取了很多定位教给我们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聚焦,聚焦对我们是最大的考验。

 

原来我们一共种了500多种花,想让顾客完成一站式采购。后来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能卖得好的只有极少的几个品种,其他的卖得还不如夫妻档好)。找到定位以后,我们把产品聚焦到一种花上,当时这个品种全国市场的总规模只有50万。当时看来这样聚焦有点相当于自杀,所以刚开始是恐惧的。我也很疑惑,但是理论告诉我,缩到一个点发力,才能做大。当时我有信心,全国有7家专做这种花的,只需要打败另外6家,我就是赢家了。

 

我看过很多书,其中《定位》逻辑是最清晰,最能说通的,最符合人性的。加多宝,那么多年也是只做一个产品。当时我想,就只做一个产品一个规格,后来也能卖出1亿盆。实现这个目标之前,当时的状态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心里确实是很恐惧,反正别的路也没有,死中求生,这是最大的感触。

 

何一山:实践定位最大的困扰是团队内部思维不同频导致的观点冲突。我们发现,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不一定能认可定位、学好定位。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家千万不能读完一本书就认为自己掌握了定位,这是很容易以偏概全的。我原来在咨询公司与合伙人理念不一样,总是为了同一个案子能争辩好几天,但争论后各自还是自己的思路去执行案子。当时也困惑,大家每个人都很聪明,但是为什么对定位理论的理解却是完全相反的。后来我跟同行交流时,只要对方对定位不认可,我也就不再去过多解释。我想还是自己努力做出好的案例,到时自然有说服力。

 

何一山:创业型公司如何避免成为大公司的创新中心?

 

程花匠:一山老师的问题很尖锐,我也思考过这个事,这个现象是普遍的。刚开始我们创业,规模不是很大,如果这时人家一看你这个项目有前景,花十倍价钱二十倍价钱就把你抄走了,对创业公司是个很悲催的事儿。

 

我们有方法去应对,第一个方法就是创新要从边缘去创新,不要从主流去开始。很多时候边缘、主流是动态变化的。曹德旺选择做汽车玻璃,就是从边缘出发,主流产家看不上,他就相对安全了。

 

其次,在没什么大成绩的时候,不要太高调,要静悄悄的运作。即使有了成绩,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你的品牌去宣传。大公司发现你的时候,同时顾客也会知道你的品牌。客户有需求,带着品牌的认知去了解你的时候,大公司抄袭你的难度也会变大。

 

我们做花卉,刚开始聚焦在一种花,我们利润是比较高的。竞争对手,行业内没重视,但是行业外的某大型房地产公司集团却发现这是一个商机。虽然如此,但是这时这个房地产公司也会犹豫,值不值得进入这个行业。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会不断的动态变化,第一年,他可能需要投入60亿才能主导这个行业,到了第二年他发现需要投入80亿才能主导这个行业。我们的宣传是带着品牌出场的,另外已经在局部战场上取得优势,并赢得一定规模顾客的青睐。

 

进入门槛高了,潜在竞争对手就会掂量夺取市场所付出的代价,或许就知难而退。

 

盘子:我举几个例子。不只是小公司,大公司也会有给别人抄袭的机会。定位里面讲,领导者会有第二次机会。最近,锤子手机推出了子弹短信,有很多创新的功能,但它的创新是在微信的延续性创新的路径上的,微信随时可以覆盖过来。

 

程花匠刚刚讲要从边缘去切入,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可以从亚文化去切入。比如美国爵士乐、摇滚乐、黑人嘻哈音乐的流行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创业者也可以从非主流的亚文化切入。万斯(VANS),聚焦街头运动,聚焦滑板,美国年轻人特别喜欢,代表了街头文化。街头文化刚开始很小众,随着街头文化的普及,慢慢就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万斯跟街头文化“捆绑”在一起,也就跟着发展起来。

 

耐克也是借助亚文化切入发展起来的好例子。上世纪80年代,篮球运动还不是热门运动,NBA在美国的地位也排在几大球类联盟之后。但,相对于最热门的橄榄球、棒球、冰球三大运动,篮球运动对场地和装备的要求低,对抗性强,具备流行的基础。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深谋远虑,耐克重点赞助了其他品牌看不上的NBA,还为乔丹推出了专属的AIR系列。大卫斯科恩(NBA的前总裁)为了让球队之间实力平衡,并让比赛更加精彩,修改了很多制度。再加上乔丹的横空出世,NBA开始火爆,篮球也逐步升温,从亚文化渐渐成为主流运动,耐克就成为了篮球文化崛起的最大受益者。

 

另外一个思考角度,就是通过减少产品功能去创新,因为目前有很多产品功能强大,但我们却不需要所有功能。推荐看下《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面有涉及这些角度。

 

程花匠:SUV这个边缘品类就可以说明边缘转主流的动态变化。即使是大公司看到你的优势,把你的品牌收购了,那也是带着品牌去卖的,有品牌溢价能力。被大公司收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归宿,关键是能卖个好价钱。

 

程花匠:我们都知道学定位很重要,从公司的角度看,公司哪些人要学定位?

 

盘子:我觉得这个需要有一定的步骤。首先是老板要学习,并认可定位。然后高层要学习,才能明白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最后公司的其他人都得学,所有人必须明白战略方向,不然就会成为阻力。我跟天图投资CEO东哥聊过,他说直到去年,定位理论在公司得到全员的认同。这么厉害的公司,要整个公司的人都接受定位,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何一山:整个公司思维同频是极其重要的。学定位,老板要学,决策层也要学,有些时候老板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决策层需就要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落实到执行层面,也要让执行层知道如何做。首先,整个组织要理解透彻定位,需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对定位经典书籍进行拆解,这样能创造一个较好的定位学习氛围。最重要的一点,公司的长期在自己的体系内,很容易陷入内部思维,所以要引入外部的视角,这样的决策可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走偏。

 

程花匠:我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一度有这样的说法,定位课程是让高管离职率最高的课程。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主要是因为老板只是让管理层、营销部门去学,自己想做甩手掌柜。实际上,老板最应该学的。老板是掌舵人,决定整个公司的走向,这是老板最重要的核心工作。高管学好了定位,有时会与老板产生巨大的认知冲突。比如认为老板的战略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就开始看不上老板,紧接着就会炒老板鱿鱼。所以老板自身是非常关键的,老板决定公司的方向,首先要自己学好,再去让别人学,这样才更容易做出指导。

 

盘子:程花匠总是能取一些让人脑洞大开的品牌名,比如为走地鸡取了“狗难追”这样生动的品牌名。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思维方式吗?如果有应该怎么练习?

 

程花匠:我也不是天生会起名字的,好名字确实需要底层逻辑。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的需要认清楚:平庸就是死!取任何一个名字,不够独特的话,就基本可以直接淘汰了。比如餐厅要取名字,就是要让来来往往人看到都愿意拍照发朋友圈,这样才能出奇致胜。

 

曾经有一个上市公司老板带高管来跟我咨询隔音门窗的定位,我们沟通了好久我都没有记住产品的名字。名字不犀利,就无法突显差异化。后来,我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大家听完就可以记住,还可以产生好奇。我起的名字叫“声在外”。

 

这位老板听完后纠结了好久,开了好多次讨论会,两个月后才决定启用这个名字。对名字的态度也能反映出定位的水平。我的底层逻辑是不走寻常路,一次记不住,就会被否定。如果大家听了匪夷所思,印象深刻那就对了。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就是在于降低顾客沟通成本。比如说你去了一个饭店,吃完之后感觉特别好,但是之后饭店名字想不起来,那就会大大降低转介绍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何一山:如何看待“行业的创新来自行业以外”与“外行入行成本奇高“的两个矛盾的观点?

 

程花匠:任何一个行业的创新颠覆,都需要内行,还需要内行里面的高手。张三丰创立了武当,他也是在有了强大的少林武功之后,才去颠覆、创新的。想真正入行,代价很大。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一个常识,你想要成为一个内行,就去行业里的标杆企业当学徒,去学去干去观察,这样你就会慢慢成为内行人。这种人创业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提升,先从外行转为内行。如果我就在家里石洞里憋功夫,憋十年也是没有用的,闭门造车,完全无效。

 

盘子:外行颠覆行业,比起内行颠覆行业的几率,低很多,只不过是更容易被“神话”而已。举身边的几个例子。陈鹏鹏鹅肉饭店非常成功。老板陈鹏鹏是很有想法的人,他在西贝锻炼了14年,陪伴西贝从第一家店到200家店。陈鹏鹏鹅肉饭店开始只开小店面,让顾客排队,制造火爆的场面。另外还找了美食家蔡澜做背书,带着信任状出场。

 

1540716653618510.jpg

 

还有一位定位学友金斌,他开了大斌家串串火锅连锁,动作很简单,却很成功,他曾经是海底捞的CEO。

 

03.jpg

 

老莫上次分享,创业,第一件事就是入行,先去学习,再去创业。外行去干,创业是九死一生。

 

1540716721913217.jpg

 

何一山:定位理论易入门,但易走偏,难精通,对定位理论的普及化推广有何建议?

 

程花匠:曾经跟特劳特的团队反复探讨过这个问题。对于运用定位的人来说,定位是反人性的,对人性的考验特别大。做定位的时候抗拒两个心,恐惧心和贪婪心。

 

盘子写的文章《人类基因说:定位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不会失效》,里面有一个理论支撑。人类历经几百万年碰到一个新问题,如果不能适应这样新的环境就会被淘汰。现在社会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过剩问题。我们人人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21%,但如将氧含量提高到90%,这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因为我们的身体一定没办法马上适应如此高的含氧量。人类没有安全感,会将多余的食物储存起来以防下顿饥饿,进化出的是防范短缺的基因。现代是一个物资极为丰富、过剩的时代,但我们人类并没有进化出应对过剩问题的手段。过剩问题这是一个新变化,对于人类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定位没有成为显学,应该引起重视。定位最重要的,就让顾客偏向我。定位传播者要反思,如果你没有搞定你的顾客,就是你的定位没练到家。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定位这个品类超过其他任何一个营销理论品类的增长速度。假以时日,我们以后面临的顾客,没有经历过生存危机的人会增多,谈定位难度将降低。有过危机感的人,难度就大,这是基因决定的。

 

盘子:很多人先看了《定位》书,就误以为定位理论是指导广告怎么做的,然后思维就停留在广告层面,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定位理论已经演变成指导战略的工具了,《2小时品牌素养》、《品类战略》这2本书更符合这个时代,一般我会推荐新人先读这两本。

 

程花匠以前说过,你首先要让自己成功,才能有更好的影响力。这句话说的很好,如果马云告诉大家“你们要学《定位》”,一下子就能影响很多人。我们要自己做出影响力,才能有说服力。5.11“中国定位日”我们主办了中国最大的定位圈活动。但是还是不敢说影响能特别大,所以还需要圈内朋友共同努力,学习,推广和实践。

 

盘子:小米上市之后,有些定位群的专家就开始解释小米的战略符合定位。你们怎么看?

 

程花匠:小米的成功,实际上雷军说借了风口,这个说法是对的。这个风口就是传统手机转智能手机的换机潮。苹果手机开创智能手机时代后,小米刚开始以低价切入,抓住了这一波的红利。雷军他是一个营销高手,利用互联网进行巨量的公关,并为小米制定了一个强购买理由,价格优惠,性能高,超高性价比。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打造鄙视链(不选高价苹果,先高价值小米),有了这个理由支撑,小米起步的阶段做的非常好,这种做法是非常OK的。

 

但是小米现在一路延伸,并想在每个品类都打造爆品,这样就错了。不言自明,小米在进攻没有领导品牌的品类时,就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取得领先;但如果进攻有强势品牌主导的品类时,就很难打下来,不再成为这一品类的顾客首选。

 

小米失去了手机这个超级品类的主导机会,而延伸到其他价值不高的品类,实际上是丢了西瓜捡起了一堆芝麻,得不偿失。

 

何一山:小米现在的状况,可以说危机四伏。

 

1、他错失了主导中国智能手机的巨大机会。小米刚开始是找到了行业高速发展的风口,找到、并切入2500 - 3500元的价格带,在这个价格带,小米当时是有绝对话语权的。但是小米并没有坚守“发烧”的认知,雷军公开说“得屌丝者得天下”,为小米贴上了负面标签。后来价格799元的红米推出,更加重了这层认知,对小米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2、小米延伸到了其他品类,却失去最重要的手机市场。小米延伸的很多品类是强势品类,并且该品类有主导性的强势品牌,顾客已经有第一选择,小米是处于弱势的。对于其延伸到的弱势品类,其开发价值又不大。所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填满失去智能手机主导品牌地位所留下巨大的坑。所以整个小米是非常危险的。小米港股上市的发行价是16港元,之前很多投资机构是按照小米估值800亿 - 1000亿美金进入的,但是现在小米的市值只有不到360亿美元,股价为12.3港元。从投资的角度看,很多投资机构已经产生了巨大浮亏。

 

盘子:小米这个给我的感触挺深的。当我们的理论素养不够,就会被表面欺骗。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个品牌是否成功?我觉得肯定不能从短期的增长、开店数量、上市等指标去衡量,而要看这个品牌是否能占据一个强势的品类。小米最开始,做得很好,打法很像iphone,但价位是iphone没办法反击的。当年小米就养了400人的互联网公关团队,营销方面做得很出色。我认为小米是有可能成为国民手机的,但巨大战略失误在于品牌延伸。首先是推出红米,价位降到1000元档,这让顾客对它的认知直接往下掉。还有就是把小米的标签贴到各个品类上,混淆了顾客对小米的认知,其他品类的质量问题也反过来影响了顾客对小米好印象。

 

05.jpg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支付宝再强大,还是需要装到手机里。而且现在的手机功能上很强大,能代替了很多产品。可以说手机是这个时代极其重要的战场!小米在这个战场失利了,已经进步了第一梯队了,这时候谈所谓的生态布局,已经苍白无力了。面对风口,小米只抓住开头,但因为品牌延伸,没能持续赢下去,我觉得这是雷军最大的失误。

 

小米有品,是小米的一个线上渠道,可能成为线上阿尔迪,但如果能摘掉小米的光环,很可能会做得更好。创新一个品类,用独立品牌,还需要进行文化隔离。在《成为独角兽》书中说到的“公司设计”,我觉得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