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在特劳特实践定位的这些年中,这样一群人一直在做一项回归性的工作——引领“定位”这一战略思想体系,由传播和营销,重新回归企业战略领域,由此诞生了如东阿阿胶、车好多集团(瓜子、毛豆等)、郎酒集团等诸多战略级案例。
这项工作与历史一脉相承,从特劳特和里斯先生提出“定位”观念与《定位》等一系列专著中可以看出,其思考的“起点”是关于“企业该如何进行业务选择”和“如何让潜在顾客更好接受企业开发的业务”,如1969年他预言“通用电气和美国无线电公司,模仿IBM进入电脑领域将会无功而返”。
《定位》专著中提出领导者对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应及时封锁,而不应等对手已成气候再出手,跟随者应该在行业领导者的业务链条找到薄弱环节,即“空位”(尺寸、价格、性别、渠道等),来规划业务。这些是直接关系一家企业的业务选择与发展方向问题,即企业的战略。
由于“定位”致力于在心智中建立位置,引领企业业务壮大,其核心成果之一就是一段“定位故事”或“定位语”,浓缩了所有战略精华,“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因此成了最抓眼球的点,并潜意识上认为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这句广告。
也许恰恰因为这一点,使业界认为“定位”只是营销,甚至一句广告,而忽略了背后对企业整体战略的思考。同时,“定位”诞生时的美国,尚未出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传统媒体几乎是企业创建品牌最高效的方式,可以说那个时代“广告即战略”,因此特劳特和里斯先生以传统媒体广告作为承接战略的主要载体,提出“定位”,亦在情理之中。
虽然早在1996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尔克 · 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文中就已提出“战略就是去创建一个价值独特的定位”,但波特教授在文中未谈及“心智”,而这恰恰是定位原理最底层的精髓(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在顾客的心智)。
也因此,对“定位”思想颇为推崇的美国摩根斯坦利同年在《美国投资研究》上及时发文,指出波特思想的这一关键性缺环。同时,波特教授文中对西南航空、宜家等取得成功的案例做了细致的分析总结。企业家可能关心的是,如何将定位“前瞻性”地应用于企业战略,对正在进行时的案例发挥作用,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这或许还是需要像特劳特这样真刀真枪的实践型机构,在为企业规划战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从多年战略咨询工作的实践总结来看,定位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其价值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多个构面,现将重要核心点尽量以“简单”的方式归纳:
一、识别业务最大机会
业务成立与否始于“需求”,业务能做多大则在于“视野与战略经营”。定位是从心智角度出发,研究用户端如何做购买选择与如何影响其选择,因此哪怕同一项业务,从定位视角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更广阔的机会潜力。而现实中企业往往看到的是自己“今天的业务”(甚至“昨天的业务”),对更广大的市场存在一定盲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早年的东阿阿胶,因局限于“低端补血”市场,纵使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仍陷入多年发展停滞。而通过战略定位,由“补血”转移到“滋补”阵地,则开创出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新天地,成就了中医药行业翘楚。
如何识别业务最大机会?这需综合对客群延展、跨区域发展、细分业务或新业务的扩展等多方面的评估,总的原则可以从几点来思考:1. 顾客心智层面是否可接受;2. 竞争对手是否已领先或占据;3. 运营基础是否支持创新。
二、定准竞争对手
定位源于竞争(定义之一是“针对竞争对手确立优势位置”),这一点似乎无须赘述。这里的关键是“准”,而一旦竞争界定错误,企业上上下下动作都会失去力量,转化效果大打折扣。
在现实中,市场上同品类的竞争对手不止一个,似乎很难界定。青花郎的竞争对手是茅台吗?
定准竞争对手的原则,就是一定按用户的标准来界定,而非企业的标准。这就需要做到扎实的工作:1. 洞察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这类需求,以及他们如何下购买决策;2. 哪些竞争在满足、开创相同或类似需求;3. 哪一种市场潜力最大,我们是否有优势。
如此,青花郎现阶段的竞争对手并非茅台这类超高端白酒,而是同级别的五粮液、国窖等品牌。竞争界定清晰,企业方方面面动作设计才有针对性和落脚点,保障高效开创顾客,转化消费。
三、理清战略路径
从明确“快餐”业务,集兵安徽打造根据地,以“安徽最大”领导地位收割市场;到由省会到地县顺势推进;再到战略推出早餐、追击外卖,做大“百姓日常厨房”的替代消费;进而再厚积薄发,进军省外。老乡鸡清晰的战略路径,使企业发展归入“基于优势,步步为营”的良性轨道,走的坚决和果敢。
不同于传统以分解财务指标规划战略,以“定位”为指引的战略路径是一种“发展前瞻”:第一,心智层面,需顺应认知一波一波建立的规律,基于已有定位优势;第二,在内以企业“运营擅长”为基础;第三,在外及时把握市场变迁带来的新市场机会,通过“多定位协同”这一先进战略模式发展。这使得企业的壮大是以“机会和优势”为基础,而非“主观愿望”,保障了战略的高成功率。
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意外效果是,战略定位梳理后,企业家对自己的事业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也许开启了企业不可替代的力量——企业家的智慧。
文中只言片语,背后是浩瀚工程,因篇幅限制,每点未再展开。定位的“战略化”价值经历实践检验,相信其价值也远不止于此,此为抛砖引玉。
高乔
2019年7月10日 于上海
来源于公众号"定位人”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