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为何可以火爆重庆?它接下来会如何运作重庆市场?重庆本土火锅的机会在哪里?对重庆其它餐饮有什么冲击?”
近日在重庆考察市场,海底捞进入重庆来福士广场的首店异常火爆,周一下午3点都在排队,抢晚餐的号,每天限量300桌。我重庆的朋友,他夫人过生日,指定要到海底捞吃火锅,他吃完午饭就过去排队了······
业内纷纷询问海底捞为何进重庆还能这么火爆?重庆店能火多久?那重庆本土火锅怎么办?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在此做出我们的一些思考,权当抛砖引玉。
海底捞为何进重庆?
海底捞进重庆不是意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企业酝酿了很多年,也做出各种运作市场的方案。
但在目前这个节点上进重庆,有着清晰的战略意义:推出智慧餐厅,消除资本市场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在重庆站稳脚跟并取得佳绩,消除吃瓜群众对产品口味的质疑,这意味着,海底捞的股价市值又要涨了。
海底捞重庆市场怎么运作?
重庆是火锅发源地,也是战略制高点,海底捞要么不来,一来肯定要席卷市场。那么针对重庆市场,海底捞具体会怎么做呢?
首先,在战略考量上,志在必得。
这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海底捞要么不来,一来,心理想的就是拿下重庆市场这个阵地,不惜一切成本和代价,允许战略性亏损,在费用上没有上限,目标只有一个:拿到第一,攻下山头。
这不同于做生意小打小闹,在没有完成储备积累的情况下,就盲目出击,开一个店先测试测试、观望观望,生意好就再继续发展,生意不好就降低成本不再投入······
这也是很多区域品牌往外发展,碰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因为你老是抱着测试的心态,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甚至还未真正开打就熬不住了偃旗息鼓,而没有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必然在投入上不足,导致市场还没反应过来,你就鸣金收兵落荒而逃。
纵观海底捞,其在离开简阳,进军西安、郑州、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时候,并不是说一开业就赚钱,特别是北京上海,熬过了很长一段亏损的日子,如果它放弃了,就没有现在的海底捞。
第二,在资源配置上,超额配置。
资源的超额配置,主要体现在对服务的加强上,这意味着将在人员编制上不考虑成本,以客户体验为导向。
不仅如此,还将调派精兵强将驻守,甚至总部核心高管御驾亲征,长时间驻扎重庆,现场办公,确保特殊市场的灵活性。
第三,在绩效考核上,特殊对待。
重庆市场的绩效和薪资待遇,将与全国其他市场截然不同。
海底捞与巴奴激战郑州,整个郑州的海底捞服务水平最高,薪资待遇和绩效考核自成一派,区别对待。
打重庆市场,海底捞必然在福利待遇和绩效考核上“特殊化”。
第四,在产品研发上,贴近本土。
产品从来都不是问题,对于海底捞来讲,研发一款适合重庆本土的火锅底料,太简单了。甚至更可怕的是,海底捞依托强大的资本和科技,可能会逐渐攻克重庆人对火锅最钟情的“老油”技术,还原“老油味道”。这将在老油监管越来越严的重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有的朋友可能会质疑:海底捞是四川火锅,就算攻克了老油,顾客会认吗?这个质疑是多余的,因为在顾客看来,海底捞是一个大品牌,有实力的大品牌攻克新技术,这是个问题吗?
第五,在门店布局上,趁热打铁。
正如前面所讲,海底捞进重庆,选了几家铺面同时装修,根据选择的位置来看,都还非常不错。
一旦获得预期,海底捞将趁热打铁,在重庆完成布局。这个布局根据海底捞的战略而定,有可能像其它城市那样开几家,保持饥饿感,确保门庭若市,也有可能像郑州一样,进行相对密集的布局,趁重庆火锅品牌还未成长起来之前,进行压制。
重庆市场为何会必然成功?
海底捞重庆市场的成功,是必然的。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火锅第一的品牌效应;
海底捞是火锅第一品牌,势能如日中天,还未到重庆开店,有很多顾客已经摇首期盼,甚至把有没有海底捞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衡量标准。
这种强大的品牌效应,意味着海底捞不缺流量。
其次,购物中心的渠道空位;
在整个重庆市场,火锅店都以街边店为主,购物中心实际上缺乏一个火锅品牌。特别是在年轻人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的时候,海底捞进驻重庆,填补了这个渠道空白,有效的对接了顾客的需求。
第三,变态服务的营运红利;
重庆餐饮行业比较粗放,由于这是一个讲究味道的城市,大家在服务上都不太重视。海底捞进入重庆,强大的组织化营运能力,特别是服务特色将宠坏重庆消费者。
品牌效应、渠道空位和服务特色的叠加,让海底捞如入无人之境。重庆火锅人要当心了。
海底捞把重庆火锅人惊醒!
海底捞的到来,毫无疑问,将会把重庆火锅人惊醒:原来品牌比产品重要!原来产品口味跟生意好坏没有必然关系!
但能够惊醒的,还是部分人。毕竟大家以前一直躺在火锅发源地的温水里,都觉得自己的火锅最好吃,海底捞难吃,通过教技术、卖底料、做加盟都很容易赚钱,日子太安逸了······
狼来了,重庆火锅怎么办?
海底捞进重庆这么火爆,重庆本土火锅品牌怎么办?
除了做好自己之外,有远大理想和战略企图心的火锅企业,应该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商业契机,乘势而上。
但从目前大家的战略和反应上来看,都不是太重视,或者还未意识到,甚至是意识到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有些束手无策。
这是一个什么契机呢?
就是重庆人在纷纷质疑海底捞,想慕名去吃,对其又爱又恨又无可奈何的时候,市场需要一个重庆本土火锅品牌出来发声,甚至巧妙利用川渝两地的天然摩擦来制造舆论氛围,而不是沉默失语。当然,这个声音要有创意,否则将被风口浪尖的海底捞淹没。
“重庆版海底捞”的可能性
不管海底捞有没有进入重庆市场,在理论层面,一直存在着一个伟大的机会——重庆“海底捞”。
(以前是小米,现在是华为)
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呢?
海底捞在火锅消费群体中声望最高名气最大,关联海底捞有利于品牌进入心智,并与其它重庆火锅区隔开来,这种区隔不仅是在服务和环境上,更重要的是在心智上实现区隔。
有的朋友可能会疑问:你说你是重庆海底捞,那么重庆人认海底捞吗?海底捞不正宗啊?
其玄妙之处就正在这个地方,它能够借到海底捞的势,不仅解决名气的问题,在4万多家火锅店中脱颖而出,还能吸引到海底捞的源点人群,特别是在重庆生活的外籍人,解决流量问题。
有的朋友可能会质疑:你说你是重庆版的海底捞,那真正的海底捞来了,你怎么办?岂不是李鬼遇见李逵?
别担心,就怕海底捞不来,海底捞来了,生意越火爆,你能借到的势就越大。这是一个什么逻辑呢?顾客是想吃海底捞这个品牌,但大多数重庆人还是怀恋老火锅的味道,内心是渴望一个“重庆的老火锅做的像海底捞这样”,而非“四川的海底捞”。外地人到了重庆想吃火锅,他们心智里有海底捞,当看到“重庆版的海底捞”,就以为这是重庆火锅第一品牌。
海底捞等于火锅,“重庆版海底捞”不仅借到了海底捞的势,还巧妙的将海底捞定义为“四川海底捞”,最终形成二元法则。
“重庆海底捞”的开创
所谓的“重庆海底捞”,不是说你原封不动的去照搬照抄海底捞,把他好的不好的都复制过来,而是说你要去学习海底捞成功的精髓,去改造和重新定义重庆老火锅。这种改造和定义将全面体现在门店、营运、价格等方面上,特别是背后的商业逻辑上。更重要的,你除了要做好自己,在品牌和心智层面,还要跟海底捞不断的发生关系。
那如何才能成为重庆海底捞呢?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来看看海底捞,它本身具备哪些特点。
1、海底捞的品牌名气;
火锅的源点人群是女性,特别是年轻小姐姐。
如果你问这些小姐姐:
想吃什么?她们大概率会说吃火锅!
吃火锅去哪里?她们会不假思索的说去吃海底捞!
除了海底捞还吃那个品牌?她们通常答不上来,有的甚至会说还有其它火锅?
夜宵吃什么?就去海底捞吧,这个时候营业,还不排队!
聚会去哪里吃饭?吃火锅挺热闹啊,就去海底捞吧,氛围好!
······
这个对话情景,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甚至听到两个小情侣之间吵架:
女:说好晚上吃火锅,你为啥把我带到这个小龙坎?
男:小龙坎才是正宗的老火锅啊,味道比海底捞好;
女:火锅不都一个样,小龙坎哪有海底捞牌子大,你太不重视我们的约会了吧······
这太可怕了,吓出一身冷汗。由于最近研究潮牌,经常跟这些90后、00后小姐姐接触,她们对海底捞的认知超出你的想象。火锅这么多品牌,大龙燚、小龙坎、蜀大侠、电台巷、谭鸭血、巴奴、有拈头······她们竟浑然不知,当做不存在。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方面,我们自己失去了客观。由于我们在餐饮这个领域,老是关注和谈论这些品牌,就会陷入内部思维,想当然的认为这些品牌已经有影响力了,甚至可以跟海底捞分一杯羹了。实际上这些品牌都还是区域性品牌,影响力还是非常小,整个市场知道这些品牌的顾客还是非常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方面,企业老板失去了客观。这么多看起来像品牌的品牌,其实都还未解决名气的问题,大家还是不知道,但企业老板通常不会这么想,它们往往会夸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然后做出很多不符合客观认知的事情,像大品牌一样去行动,比如不断涨价、比如盲目拓展市场、比如开辟新品牌······
实际上,由于这些品牌起势的时间都不长,不仅缺乏时间沉淀和发酵式传播,在品牌打造上也缺乏后劲儿。虽然有的品牌如小龙坎、电台巷、谭鸭血,它们在解决品牌名气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用力太猛成了炒作,导致顾客抱着很高的期望值而来吃过之后觉得不过如此,成了尝鲜性消费,导致各领风骚三五年,这个时间甚至越来越短。
这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顾客还没反应过来,品牌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然后新的品牌又涌现。但心智是疲于应付的,这反而推动了火锅品类的热度,替海底捞做了嫁衣,培育了火锅市场。
要想成为“重庆海底捞”,就要解决品牌名气的问题,做到海底捞这种水平。关联海底捞,就是一个解决名气的好方法。
那么海底捞是如何解决品牌名气的问题呢?这就要说到海底捞的营销。海底捞似乎没有营销,确实如此,因为真正高明的营销,是让顾客感觉不到你在做营销。纵观国内餐饮,海底捞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营销秘诀1:服务!
海底捞在简阳起家的时候,生意不好,张总逐渐意识到在产品口味高度同质化的地方,顾客在产品上吃不出来什么区别,反而热情的服务能够让顾客显而易见的感知到,在后来的日子里,海底捞长期聚焦于此,不断的去升级服务······
变态的服务不仅宠坏了顾客,还解决了品牌的传播问题,所以你很少看见海底捞打广告,海底捞的营销费用就算在员工待遇里面。
我们在服务一个小项目的时候,就受到海底捞的启发。我们发现,其实这个店最大的差异化不是产品,而是女老板比较漂亮,很多男顾客都想要她微信,所以我们就制定了一个策略:把营销费用投放在女老板的衣着打扮上,主动把微信二维码张贴出来,搭建社群······不到一个月,效果出奇的好,门店生意在当地创造了奇迹。
营销秘诀2:公关!
大众开始对海底捞有认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网上疯传的关于海底捞服务变态的段子。这些段子是怎么来的?难道是顾客自己弄的?只能说你太天真了,这幕后经历了宏大的策划!
包括《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到底给海底捞带来多大能量呢?实事求是的来讲,是比较吓人的,它不仅吸引了商界这样的高势能人群,也吸引了全国服务业特别是餐饮人的考察。相对巴奴的《产品主义》一书,光从书名上来讲,就能够看出两者在商业段位上的差距:一个调动了大家的好奇,一个像是共产党宣言。打个形象的比方:海底捞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渣男,巴奴是一个自作多情的直男,还是钢铁直男的那种。
营销秘诀3:保鲜!
纵观微博、微信、抖音这些新媒体的变迁,海底捞反应都很灵敏,都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跟年轻人打成一片。
比如抖音火了,它就快速行动,针对抖音这个媒体的特点,搞出各种网红吃法。你再看看巴奴,它的抖音都是怎么做的?都是围绕产品主义在说产品原产地和食材的各种好,这个钢铁直男,完全忽略了顾客的感受,怎么可能会有高潮,所以你看到巴奴的抖音都没几个粉丝,这太可怕了。
营销秘诀4:需求!
大家天天在谈营销,但是很多人理解的营销就是炒作知名度,这实际上是非常低层次的营销,虽然在某个行业的某个阶段这个确实也很管用,但终将不可持续。营销要解决的是营造有利于你的销售氛围,给出顾客指令,让顾客爽······
海底捞在洞察顾客需求方面,可谓良苦用心,一切服务都是基于顾客的需求。
排队的时候,有小吃,还能做个美甲。小姐姐们做一次美甲要花多少钱?海底捞免费做美甲!这背后的流量思维叹为观止;
吃饭的时候,热气腾腾,眼镜布早已备好;
过生日聚会,有Patty的氛围布置,还给你唱生日歌;
提供消遣娱乐,有川剧变脸;
······
顾客本来就有的需求,没有被商家满足,你主动对接了顾客需求,这就是最好的营销之一,它就是流量的保障,特别是在你有名气的情况下。
2、海底捞的品牌复购;
名气是生意的第一步,没有名气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生意。但光有名气也不够,毕竟知道跟消费是两码事,特别是持续消费。很多时候,顾客心智中有你,但就是想不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消费你。
在流量越来越贵,增量红利衰减的当下,复购率是检验一个商业项目的关键指标。复购意味着目的性消费和习惯性消费,是不太容易受其它商家的某些因素干扰影响的,比如打折促销。
为什么海底捞能有这么高的复购率?而其它品牌却没有?这得从3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海底捞的营运;
这个老生常谈,在此就不多赘述。为什么说这个非常重要?因为目前绝大部分餐厅,基础不过关,就不像个餐厅:
要么没有装修破破烂烂,要么装修花里胡哨,就不像个吃饭的地方;
要么空调效果不好,连最基本的冬暖夏凉这个基本需求都解决不了;
要么产品种类和味型很少,没什么吃的,要么多的又让你无法点菜;
要么餐厅没有生意都让人不敢进,要么生意很好老板很屌爱理不理;
要么看起来就很高大上让人望而却步,要么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干啥的;
·····
市面上的绝大多数餐厅,在各方面都不像个品牌,就不提营运上跟海底捞的差距之大了,顾客一旦享受到了海底捞这样的热情服务,特别是这些很少有机会享受到高端服务的芸芸众生,一旦享受到这种“上帝般的感觉”,就被惯坏了,哪里还有抵抗力了?岂能容忍其它餐厅的那种蹩脚服务?
所以我们一直在讲,学习海底捞,依然是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长时间要做的功课,这个红利依然巨大,因为绝大多数餐饮企业连这个基础都没达到,你做好了,就能享受红利。比如说烧烤品类,谁是烧烤中的海底捞?
巴奴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它的营运无限接近海底捞,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海底捞做的还要好,逐渐与本土其它餐饮企业拉开了距离,并且这个距离越拉越大,这也是其能够成为郑州餐饮黑马,能够与海底捞相提并论的一大关键。
2)海底捞的价格;
海底捞的价格到底贵不贵?回答这个问题,要相对于谁来讲。
一开始确实不便宜,但正是因为不便宜,它才是海底捞。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适度的高价才能支撑独特的服务体验。价格的制定是商业模式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利润空间决定了你的玩法。低价确实很有市场,但这个层次的顾客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特别是低价带来的生意火爆往往会迷惑企业。纵观全球品牌,主流还是坚持适度高价,这样才能在产品研发、营运服务、渠道布局、营销推广等方面有更多的空间预算,毕竟企业的任何经营动作都需要花钱;
其次,高价起到了控制品牌发展节奏的作用。正是因为你不是靠便宜做生意,你就得倒逼营运,通过努力服务把进店的顾客伺候好,最终征服顾客,带来口碑传播和复购,这意味着培养市场有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这个时间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完成了品牌的蓄势动作,因为你没有像低价品牌那样快速遍地开花。
但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海底捞很超值。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
所有的火锅都在学海底捞,在门店装修、产品出品等方面越来越讲究,甚至比海底捞做的还好。
我们上面也讲到了,学习海底捞是对的,因为绝大多数餐厅就不像个餐厅。但你不能学习海底捞的价格,因为你没有海底捞的品牌名气,否则顾客为啥不选择海底捞而选择你呢?但普遍的现象是,火锅价格越来越贵,吃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甚至是小店,也动不动百把元的客单。
另一方面,从顾客需求的角度来讲:
随着消费升级,逐渐填补了海底捞相对其它餐饮的价格差,导致这个价格并不是很敏感。特别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出生环境相对优越,对价格数字的敏感程度远远不如70后80后,追求欢愉,自己高兴就好,要选就选最好的,不会轻易委屈自己。
要想成为“重庆海底捞”,就要解决品牌复购的问题。价格相差无几,服务却好几倍,味道好的没它有名气,你还有选择其它品牌的理由吗?
周师兄与海底捞失之交臂?
那么谁最有机会成为“重庆版的海底捞”呢?
纵观重庆市场,周师兄最有机会:首先,在软硬件轮廓框架上,它已经像模像样,像个海底捞了;其次,在生意状态和品牌名气上,它已经崭露头角,像个大品牌。
但遗憾的,根据它最近的动作来看,特别是海底捞进重庆之后的反应,它很有可能与海底捞失之交臂。当然,这不是说周师兄做的不好,只是说按照它目前的战略发展下去,也能获得成功,只不过这种成功相对于它所能把握的战略机会来讲,是芝麻与西瓜的关系。
虽然周师兄现在在势头上,但毋庸置疑,它接下来会面临很多问题,这种问题将会跟巴奴一样,时刻影响着企业。因为,巴奴是周师兄的老师,而不是海底捞。
九锅一堂的战略挑战
海底捞在重庆如日中天,重庆本土的餐饮品牌,比如九锅一堂,将面临哪些挑战呢?或者说能够借到那些势呢?
很多朋友可能会想不通,人家海底捞做的是火锅,你九锅一堂做的是中餐,这有什么关系了?两家八竿子打不着啊!
如果你还在用这种方式来思考问题,那么你的企业将很危险。顾客一日三餐却只有一张嘴巴,选择了吃火锅就不会选择吃中餐,特别是年轻人在购物中心消费,大多处于随机状态,并没有清晰的目标说想要吃什么,强大的品牌效应将优先俘获年轻人的就餐需求,成为所在购物中心生意最火的品牌,对其它品牌形成压制,这种压制在人流量大的节假日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在工作日将会集中凸显出来:你家坐不满,别家排长队。
九锅一堂在重庆较具规模优势,几乎遍布各大购物中心,特别是在其它餐饮品牌还未发展壮大的时候,这种优势是一种宝贵的战略机会。但遗憾的是,在近年发展中,战略还是比较混乱,这从其频繁更换的对外传播的诉求上可见端倪:
一会儿把业务界定为酸菜鱼,拼命的说“能喝汤的酸菜鱼”;
一会儿又去诉求“重庆三大招牌美食之一”,推广酸菜鱼品类;
一会儿又是升级迭代,推出“鲫鱼熬汤”、“XX鲫鱼一锅汤”,趁机涨价;
一会儿又把业务更改为重庆家常菜,推广“让重庆家常菜,成为重庆名片”;
······
似乎看起来挺有逻辑,环环相扣:聚焦单品-推广品类-升级推新-拓展品类。这种折腾,也活跃了品牌,历练了团队,壮大了组织。但这掩盖不了战略的缺失,推广的目的是要去开创顾客,而它还在说顾客不是很感兴趣的话,也没有去解决重庆市场顾客很大的一个选择障碍问题。
不可否定的一点,是“酸菜鱼”升级为“重庆家常菜”这个业务调整的非常好,因为企业实际上做的就是重庆家常菜,只不过酸菜鱼是它的主打招牌菜。这种调整,它拓宽了业务,更好的对接了顾客需求,把企业推到一个更好的轨道上。因为按照企业现在的实力,有机会占据一个更强大的定位。但这个定位是什么呢?这个需要企业去思考!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