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李亮:超10亿次安装的四款APP的品牌命名规律

时间:2019-12-12 10:07:14 | 作者:李亮 | 来源:克里夫定位学院 | 阅读数:1664
摘要:做APP需要考虑重新命名吗?

在智能手机的APP竞争中,品牌命名要把握两大基本法则:一是品类法则,将品类名做成品牌名,这种做法的一大好处是,将竞争对手阻止在了屏幕以外。这才是真正的“屏蔽”竞争对手。二是资源法则,品类化的品牌名,通常缺乏独特性,前期必须依赖资源的投入,在新品类的心智窗口期迅速植入心智,独占下来,这需要企业的押宝般的重金投入。

 

前两年,互联网圈流行一个观点:互联网品牌与移动互联网品牌命名,一定要用动物,或者植物的名字命名,这样更有利新品牌名的记忆,提高品牌的成功率。毋庸置疑,这是在竞争无比残酷的互联网战场上,短期内提高一个新的品牌名字记忆度的最佳捷径,如果这个品牌名拥有画面感、发音上也能兼顾韵律,那就更完美了。

 

01.jpg

 

但,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品牌命名的规律更是这样。从心智角度讲“动植物命名法”,一方面借助了现有词汇的认知力量和广谱程度,尤其是强视觉关联与记忆度的常用词汇,新品牌得以迅速进入心智,界定自己,获取优势;但另一方面这种极其强烈的指代关系,并不会因为一家品牌的崛起,而消弱被借助词汇的原本含义与最初指代,品牌名这种“双重”或“多重”的词汇指代关系的不利局面,始终会伴随新品牌的一生。

 

在市场上,这些品牌是如何破解这种不利的局面呢?没有更好的方式,只能加大或维持“品牌与品类”,以及“品类地位”诉求方面的广告曝光,这种数量级的投入还不能减少。因为一旦取消或递减,品牌名在顾客认知中的天平,就会迅速偏向这个词汇原始指代含义,品牌的力量就一定会被消弱。像是一个拿了别人的存钱罐的孩子,最终存进去的钱,还是还给了别人。

 

02.jpg

 

以“瓜子”二手车为例,这个既有网站、线下实体店,又有APP的二手车交易平台的品牌名字,面对的就是横跨三种业态的市场竞争。且不说每种业态可能对品牌名字的命名规律就不同,单就“瓜子”本身这个名字,无论放到哪个市场上都存在命名上的硬伤。如何化解?现在,它每年只能以10亿级别的广告投入,来维持认知的曝光、指代关系的强化。这种因品牌名字问题,而“骑虎难下”的局面,使得广告不能停,广告需要新内容,更进一步反向要求战略定位不断更改变换。

 

 

“一将功成,‘百万’骨枯”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截止去年年底,移动应用的手机APP已达449万个”。按照增长率估算,2019年会突破500万个,中国名副其实成为“移动应用APP全球第一大市场”。这些涉及:网上购物、社交、外卖、网约车、游戏、旅游、办公管理、短视频、个人娱乐、二手市场、幼儿培训、终身学习、汽车应用、医疗、求职等等丰富的移动端应用,全方位渗透、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500万个手机应用APP,争夺着只有几英寸的小屏幕,能存留在你的屏幕上的APP,都是胜利者。借用“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发生在APP端口的品牌竞争简直就是“百万”骨枯。从成功中,发现成功规律。从全国下载量最多的几款手机APP品牌命名入手,会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命名规律呢?

 

 

下载安装次数超10亿次的四款国民超级APP

 

在华为应用市场,挑选出四款下载安装次数超过10亿次的超级APP(超过10亿次下载量的不止这四款,本文是从命名的典型代表性上,选择其中四个代表性极强的品牌名加以分析)。这四款APP分别是:

 

微信(51亿次安装)

 

拼多多(51亿次安装)

 

大众点评(21亿次安装)

 

今日头条(14亿次安装)

 

下面,就从心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移动互联网上这四个超级APP的成功命名的规律。

 

 

微信:最像手机官方内置的“工具”

 

“微信”毫无争议是移动端应用APP的王者。微信的命名方式和背后的成功规律,是所有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需要仔细去学习和研究的第一经典案例。

 

微信的品牌命名最成功之处是:把自己“伪装”成手机品牌官方或移动运营商官方的应用工具,做成了“短信”的升级替代者。它的成功还得益于,腾讯歪打正着地把品类名注册成了品牌名,这种合二为一的力量是营销里的最高力量。这还没完,腾讯鬼使神差地将整个集团未来的命运押宝于它,从而获得了足够多的资源与关注,才取得抢先占位的优势地位。

 

微信品牌命名的本质,就是工具的命名,这和它的创造者微信之父张小龙提出的“工具思维”是一脉相承。他定义微信——“作为一个工具,微信是希望自己做成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性产品。”他还曾说:“对于微信来说,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工具。”

 

只有一个工具性的好名字还不够,微信要想成为真正的工具,还需要建立一套工具系统化的配称思维。大家都知道微信有一条“产品原则”是不变的微信图标、不变的启动页。这对于强化手机厂商或移动服务网络官方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到这里,在此需要为那些有潜力靠近“工具定位”方向的APP提一个醒,每到节假日变换图标的,可能在使用者心智中会弱化“官方”的调性,而强化了“商家”的印象,得不偿失。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你点开手机自带的短信功能,看到了一条条商业广告,那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谈回微信搭建的这个工具系统。微信起步以即时聊天的社交工具为切入,逐渐扩展至成为包含朋友圈、公众号、移动支付、小程序、小游戏、购物等更多扩展平台性质的综合应用。

 

你仔细分析微信里功能名称,就会发现,它们也使用了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常用词汇,比如:扫一扫、摇一摇、红包等。

 

03.jpg

 

微信的品牌名字,以及整个体系功能的设置与命名,都体现了“大道至简”的原理,看似非常普通,但背后却蕴含着大智慧,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呈现,完全匹配它本身的工具定位。

 

依托在微信品牌名之下的,形成强大影响力的品牌词汇还有“朋友圈”。如今每天进朋友圈的人数是7.5 亿人,朋友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方式,成为中国人的移动互联社交场所。每天点开朋友圈,点赞、评论,成为一个人正常社交的必须完成功课。

 

谈到微信,就绕不开新浪的“微博”。微博和微信的区别,就在于本初呈现的终端媒介的不同:一个是互联网PC电脑端,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端。微博,因为是网站名,网站的工具化属性就会弱很多。尤其是接近通用词汇的品类名,不容易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清晰界定自己的存在。所以,即使今天微博去掉“新浪”独立出来,在智能手机端也无法像微信一样,成为每部手机必装工具。当然,这里面还牵扯到新浪早期战略的巨大失误,使当时其它三大门户都采用跟随战略,推出了各自版本的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使得“微博”无法被某一品牌独占。

 

 

拼多多:中国人骨子里最认可的省钱模式“拼着买”

 

当中国传统主流电商品牌都在一二线市场拼杀的时候。拼多多侧翼进攻,迅速崛起,它的成功被认为是下沉市场和新消费者增量的成功。说白了,它的成功来自“五环外”市场的增量。正如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所说:“我们的核心就是五环内的人理解不了”。拼多多用社交电商、低价的模式,把最后一批不网购的中国人,拉上了网。

 

纵观中国互联网崛起之路,你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精英当道,而是草根为王。每一代互联网霸主地位的诞生,都是草根群体的胜利,和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

 

从QQ干掉MSN、百度干掉Google,到淘宝干掉易趣、亚马逊等等,哪一个不是屌丝逆袭。今天风靡乡镇、农村的拼多多,从“1亿人在用”到“3亿人在用”,再到“5亿人在用”,拼多多以“砍一刀”、游戏化等方式,实现了用户的病毒感染式增长。

 

就在淘宝、京东打击假货的同时,拼多多反而承接了这部分的生产力和消费力。这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中国是有14亿人口,但绝不是有14亿消费者,占绝大多数的国人对产品的需求其实还停留在有无的问题,而非好坏的问题。

 

04.jpg

 

拼多多短短4年间,汇聚5亿年度活跃买家和360多万活跃商户,平台年交易额超过8402亿元,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

 

拼多多商业的本质就是和熟人拼着买,这像极了在四、五线城市的熟人批发市场,它就是移动端的手机批发市场。这种模式极易在中国熟人社会中展现它的爆发力。但,就像批发市场上山寨品牌多、假货多一样,拼多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背负着各种骂名——低价、山寨、假货、“巨婴”、消费降级……

 

就此,正如很多伟大的品类创新者一样,它不被舆论界所看好,很多专家、证券分析师撰文,唱衰拼多多。拼多多的战略方向没错,只是战略实现路径还尚待完善——它要构建的就是一个足以让消费者可信的低价理由。“寻梦”是拼多多的企业名称,也祝愿它寻找到自己的低价模式之“梦”,并“梦想成真”。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万人团,是低价策略的很好配称,但不是战略性的配称创建,这是在和淘宝、京东直面竞争,硬碰硬。拼多多应该发挥品牌名字的优势认知,创建独一无二的电商新模式。拼多多的机会在于,敢于和淘宝、京东唱反调。按照定位理论的打法,就是“对立战略”。

 

 

大众点评:不能丢掉“公信力”

 

对商家来讲,今天的大众点评在餐厅、咖啡厅、美容院等需要到店消费的商铺中,它几乎是毋庸置疑的首选推广平台。对普通顾客来讲,大众点评则是到店消费可信赖的指南、省钱的工具。

 

这和它在网站阶段创业初心有极大的关联性。大众点评成立之初,它对标的对象就是美国Zagat,它是收费的印刷指南模式,类似米其林指南。

 

“大众点评”这个名字,放到互联网上,并不是一个好的品牌名字。因为过于接近行业本质,从而失去了名字应该有的独特性。但放到智能手机端,做成APP后,就是一个绝佳的、正统的好名字。

 

作为国内最早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大众点评的核心优势在于基于真实海量用户评价大数据的“大众点评必吃榜”等产品和服务。根据美团公布的数据,大众点评月活用户超过2.5亿,点评数量超过1.5亿条。

 

05.jpg

 

大众点评是个好名字,但企业名就差了那么一点。无论叫“新美大”,还是“美团点评”,其实都不是最佳选择。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今年初,还一度传出大众点评要“被并入美团App”的传闻。这也不是空穴来风,美团旗下的多业务布局,采用的就是大伞型品牌模式——美团外卖、美团闪购、美团单车(收购“摩拜单车”后改名)、美团跑腿、美团买菜、美团民宿等。面对未来极度分化的互联网市场,很难再有培养一只巨型恐龙的机会,美团逆21世纪多品牌潮流的做法,在未来这些新进板块会显现出竞争疲态。

 

进一步分析,如果美团将大众点评取消,并入“美团APP”,那将是阿里“口碑”的绝佳反攻机会。阿里可能有1001种方法,将新的大众点评吊打。

 

大众点评要释放品牌名本身的威力,其实还需要他们战略决策者更高明的智慧。单一就餐饮行业来讲,在中国有“民以食为天”基础认知,中国餐饮业巨大规模与发展,必将缔造出一个“中国的米其林”,它未来的市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将远远大于今天我们看到的米其林。中餐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在全球扩散,大众点评也将跟随中国文化走向全球,这是一个创建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大机会。法国的米其林,根本无法承担这个角色。

 

从经营成效上,也能侧面印证这个趋势。如果说外卖业务是美团“收入”的核心,以大众点评为主的到店业务则是“利润”的核心。美团11月21日发布的第三季财报中显示:大众点评业务为公司贡献了55亿元毛利,占总比例的57%,毛利率高达88.6%,远高于餐饮外卖的19.5%和新业务的18.7%。

 

大众点评这个名字本身就已经限定了、指出了它的最佳经营战略方向。它要认命,大众点评大可不必去博采众长,试图要做“抖音+小红书+微博”的综合功能升级的替代者。对美团高管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单从命名角度看,“大众点评”要比“美团”更值钱,更有前途。

 

 

今日头条:“一鸣”惊人的好名字

 

2012年3月,张一鸣创建今日头条,改变和塑造了中国人“观世界、读新闻”的新方式。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实现了千人千面。它根据用户的喜好,基于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多个维度进行新闻和资讯的个性化推荐。

 

今日头条品类本身最大的创新和特色就是“个性化推荐”,这也是它区别传统资讯媒体,如:央视新闻、新浪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等最大的不同。

 

06.jpg

 

“今日头条”的品牌命名成功地借助了“头条”存在于大众心智中的力量。真正的有价值的新闻,是每个人关注的新闻,每个人关注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新闻。今日头条,就是“你的头条”。正如今日头条曾经使用过的推广口号:“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是这个品牌名的精妙之处,它一方面融合它品类创新的本质:定制个性化新闻;另一方面名字本身又肯定了用户独特的个体存在与价值。

 

今日头条不仅有一个好品牌名,公司名字,以及多品牌的布局也可圈可点。今日头条公司的名字叫“字节跳动”,旗下布局多品牌结构,视频类有三个: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抖音。为增强社交基因,又上线了:悟空问答、微头条和Live.me等。

 

字节跳动的全球化战略也为中国企业在21世纪走向全球做了一个精彩的示范。它推出今日头条海外版TopBuzz和抖音短视频海外版Tik Tok等;先后投资印度最大内容的聚合平台Dailyhunt和收购美国短视频应用Flipagram等,通过多品牌布局日益扩大字节跳动在海外的影响力。

 

 

小结:好的APP品牌名能“屏蔽”竞争对手

 

最近看了一个“专家”的命名课程视频,他也是在倡导企业家从动物、植物的名字入手,如果动物、植物都被占用了,就考虑山脉、星球、沙漠……听到这里,我冷汗直流。品牌命名就这么简单吗?似乎是在比拼运气,看谁率先找到一个现成的名词。

 

07.jpg

 

通过以上分析这四个国民超级APP的命名以及背后的经过,你会发现,一个好的APP品牌命名远不如此。精炼概括下来的规律是,它们都有工具命名的特征。工具化的命名本身,就具备了品牌的持久性。无疑,这四款APP的命名和应用,都伪装成了手机官方或运营商官方的调性和口吻,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首选。

 

在智能手机的APP竞争中,品牌命名要把握两大基本法则:一是品类法则,将品类名做成品牌名,这种做法的一大好处是,将竞争对手阻止在了屏幕以外。这才是真正的“屏蔽”竞争对手。二是资源法则,品类化的品牌名,通常缺乏独特性,前期必须依赖资源的投入,在新品类的心智窗口期迅速植入心智,独占下来,这需要企业的押宝般的重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