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出现后,翻新了不少旧词。“流量”就是其中一个,尤其是最近的“私域流量”,俨然成了疫情之下餐饮业的救命稻草。
在互联网上,流量指的就是ID,一段时间内的人气访问量。有专家又把流量分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顾名思义,“公域流量”指的整个网络中所有的ID,就像公海一样,属于所有人,也就谁也不属于。“私域流量”就是自家的鱼塘,自留地。
在线下,流量指一定时间内经过的行人或车辆,通常称为“人流量”,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类比互联网,线下的公域流量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商圈或者一条街的潜在顾客,而线下的私域流量是经常到店里消费的顾客。
无论是互联网上的“流量”,还是线下的“流量”,其本质是一样的,流量背后都是一个个潜在顾客。
所以,流量不是关键,流量背后的人才是关键。
研究流量,本质上是要研究人;获得流量,本质上就是获客。
当然,互联网造假的成本低,所以并非每个ID背后都是真实的人,可能是阿狗阿猫或者机器人。
终极流量来自哪里?
流量从哪儿来?一类是花钱买来的,另一类是不花钱,慕名而来的。
花钱买流量的花样最多,只要低价,或变相低价,总能吸引一些贪便宜的顾客。比如,直接降价、买赠、充值折扣、派送优惠券、团购、免运费、抽奖……
花钱买来的流量最不靠谱,大卫·奥格威说傻瓜都会低价买卖,只要你有一支可以随时修改价格的铅笔。但你的竞争对手里也有一支随时降价的铅笔。
花钱买来的流量让你变得更虚弱,无休无止的价格战,只会吸引来贪便宜又挑剔的顾客,同时赶走正常消费的顾客。他们会说上次买贵了,多花钱了,反正你们经常有活动,等有活动了再来消费。所以,促销一停,顾客也就消失了。顾客一消失,商家就变着法子促销。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促销越来越依赖。促销降价让出了大部分利润,食材和菜品得不到保证,产品研发和升级停滞,员工的收入降低,积极性减退……直至门口张贴“此店转让”。
花钱买流量,就是把可乐当饭吃。肚子虽然饱了,但身体仍是饥饿的。
要想不花钱,让顾客慕名而来,就要研究顾客,研究顾客消费的逻辑是怎样的。
所有消费行为的起点是需求,当顾客产生某种需求时,会想到哪一类商品能够满足需求,在什么地方能够买得到,在这些同类商品中选择哪个(牌子)。
比如,你走在路上,口渴了,需要解渴。当产生了这个需求时,有很多类别的饮料都可以解渴,你担心饮料里含有糖,所以想买瓶水来解渴。正好前面不远处有家便利店,你走进去几乎不假思索地拿起了农夫山泉,你可能也说不清楚农夫山泉什么地方好,但就觉得它会更好些。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联想自身的消费习惯,看看是不是这样。
所以,真正的流量入口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里,守住了心智入口,就等于守住了一口油井。当你的品牌与某个品类关联起来,顾客消费某个品类时,率先想到你的品牌,你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顾客了。
品牌的最高殊荣就是消费者会用品牌名代替品类名,品牌=品类,很多人会说“百度一下”,而不是搜索一下,孩子闹着说“我要吃必胜客”,而不是说披萨……
如何获取终极流量?
获得终极流量,就要选择合适的品类,区域称王,伺机杀出,滚动发展,同时要警惕陷入多线作战的陷阱。
赛道有宽窄,品类有肥瘦
金角银边草肚皮,并不是每个铺位的价值都是一样的。同样,赛道有宽窄,品类有肥瘦,小池塘里长不出大鲸鱼。以酒为例,截止到2020年4月7日收盘,茅台市值1.46万亿,青岛啤酒市值628.75亿,张裕市值164.37亿,会稽山市值38.89亿,同样是占据品类最好的位置,市值却相去甚远。
界定主业,这是战略定位的起点,选择不同的品类,也就选择了不同的赛道。九毛九管毅宏说: “九毛九是我的外表,太二才是我的内心”,前几日九毛九首年财报显示:太二收入增长136%,业绩贡献占比近五成。同样是九毛九旗下品牌,太二后来居上,背后就是品类的力量。同样可以预见,九毛九旗下其他品牌,“2颗鸡蛋煎饼”、“怂”冷锅串串和“那未大叔是大厨”都很难做到令管总满意,这是这三个品牌所在的品类决定的。每一个餐饮创业者都要问问自己,接下来要花数十年,投入千万计的品类,能否承载自己梦想。
区域为王,成为名片
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茶歇间朋友介绍了几个做餐饮的老板,大家各自介绍了一下,我一听吓了一跳,少则两三百家,多则上千家。听起来规模都很大,但有的连我都没听说过。这些是典型的大而不强,尽管总的数量不少,但分散在960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的甚至开到了国外,影响力一分散就微乎其微了。
去年在深圳走访市场,每次打车,我都问滴滴师傅深圳吃肠粉去哪家,基本都说红荔村,再问红荔村有几家店,有的说三五百家,有的说上千家,有的说到处都是具体几家不清楚。事实上,红荔村在深圳也就150多家。为什么滴滴司机会觉得到处都是红荔村,他们猜测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实际数量?这就是集中开店的好处,把数量优势转化为认知优势,成为当地的名片。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全聚德烤鸭是北京的名片。茶颜悦色150家店全部开在湖南,到现在还没有向外扩张的计划,继臭豆腐和文和友之后,它正在成为当地的新名片。老乡鸡在2011年找特劳特做战略定位咨询后,砍掉了安徽之外的“飞地”,聚焦安徽,快速开店,店铺数量很快超过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总和,真功夫多次跃跃欲试想进驻安徽,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老乡鸡在安徽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数量优势,这种数量优势又很好地转化为强大的认知优势,成为安徽快餐的绝对领导者,之后老乡鸡才向外滚动扩张。
费大厨在长沙与炊烟时代僵持不下时,却两线作战,分兵深圳。尽管费大厨在深圳的生意不错,但面临着农耕记和辣可可的直接竞争。湖南菜的原点市场就在湖南,得湖南者,终将得天下湖南菜。倘若费大厨在湖南失利,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集中开店,建立根据地,品牌一旦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就会源源不断吸引新的顾客光顾。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品牌只能代表一个品类
从来没有一个滑雪运动员试图同时滑向两个不同的方向,非要这样,结局就是一个字——扯,非要用两个字,你知道该怎么说。
心智厌恶混乱,当一个品牌试图代表更多品类时,心智就会失去焦点。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一端上去了,另一端必然下来。小米推出的第二品牌——红米手机,价格比小米还便宜,结果是红米很快就卖火了,而小米手机的排名却滑了下来,在华为荣耀、OPPO、vivo的夹击下艰难维持。
如果说iPhone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太贵了,很多人买不起。所以库克出任苹果CEO后,推出了iPhone多彩C系列,更便宜的iPhone。结果是市场并不接受。
最近也关注到,喜茶被山寨了,山寨喜茶的不是别人,正是喜茶自己。喜茶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喜茶还是贵,很多人喝不起,中档价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要开发产品满足这部分的需求。问题是,喜小茶,名字太接近喜茶了,logo也几乎直接照搬,山寨味儿十足。喜小茶可能会澄清,喜小茶与喜茶是同一家的。这就如同把喜茶和喜小茶放到了跷跷板的两端。捧着喜茶的小姐姐会觉得自己当了冤大头,买贵了。捧着喜小茶的小姐姐也会不好意思走在大街上,好像在说 “我喝不起喜茶”。趁着喜茶的光环,喜小茶会很快受欢迎,当喜小茶销量上去的时候,喜茶就会在跷跷板的另一端下来。
孔子说:“逐二兔者,不得一兔。”
守住一口井,持续挖下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水冒出来。
最后小结,得人心者得天下,选择潜在顾客心智中流量最大的“铺王”,然后集中力量,打造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成为城市名片。然后,积蓄力量,伺机扩张,滚动发展,警惕在根基未稳之时分散力量。
冯参谋于郑州
2020年4月7日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