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中国国旅”变更为“中国中免”的战略定位意义

时间:2020-07-06 06:01:26 | 作者:赵晓明 | 来源: 定略 | 阅读数:3521
摘要:心智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其他所有资源都因为心智资源的存在而存在。


中国国旅(601888)6月18日晚间公告,公司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公司证券简称的议案》。为适应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突出公司免税主业特征,提高公司品牌辨识度,同意将公司证券简称由“中国国旅”变更为“中国中免”。

 

 

疫情下旅游品类走弱

但其中免税细分品类走强

 

疫情之下,旅游行业遭受重创。但由于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国外疫情仍然严峻,以及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于免税企业实质性利好等原因,国内旅游行业中的小分支(细分品类)免税行业却在疫情中走出独立行情,资本争相跑马圈地,圈内公司也在加紧布局,相关概念股股价还创了新高。

 

西南证券认为未来国内免税渠道消费占比能够达到35%,到2028年我国国内免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18%。

 

我国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较少,目前共有中免、日上免税行(已被中国中免收购)、海免(已注入中国中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侨、王府井等八家企业拥有免税业牌照,多年来并未新增牌照,稀缺的牌照资源是这些公司目前利润的主要来源。

 

这种情况下,近期行业频繁出现资本大动作。格力地产公布收购珠免后连收五个涨停;王府井整个5月份累计涨幅高达85%;中国中免股价创历史新高,最近一个月上涨47.52%,上榜沪股通23次,加入百元股行列。

 

 

“中国国旅”垄断国内免税业

成为品类头牌

 

中国国旅的母公司中国旅游集团成立于1992年,产业布局涵盖六大业务,其中旅行服务业务就包括大家熟知的港中旅、中旅总社和国旅总社等;旅游零售业务的代表,就是cdf中免集团,上市公司中国国旅是中国旅游集团的二级子公司。

 

中国国旅1994年04月22日成立,2008年3月更名为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2009年登陆A股,主营业务涉及旅游服务及旅游商品相关项目的投资与管理,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开发、改造与经营,旅游产业研究与咨询服务等,从事旅行社和免税领域。

 

从业务组成来看,公司免税领域营收占比在不断扩大。2009年旅游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2.49亿元,而商品销售只有14.36亿元不足一半。但商品销售业务收入逐年增长,2017年开始加速增长,2018年达163.98亿元,首次超过旅游服务的110.59亿元。进入2019年,中国国旅又进行了去“旅游服务化”的重大业务调整,当年旅游服务营收仅录得5.31亿元,而商品销售达到236.96亿元,成为绝对主营业务。

 

在聚焦免税业务后,公司业绩增长强劲,2019年中国国旅实现营业收入479.66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 71.60 亿元,同比增长34.19%。

 

今年5月7日中国国旅公告称拟以20.65亿元现金收购中国旅游集团持有的海免公司51%股权。收购海免之后,中国中免不仅将牢牢占据三亚和海口两大离岛免税市场,还将其在整个中国免税市场的市占率提升至90%以上。

 

 

名称变更为“中国中免”

是品牌战略定位的强化

 

由此可见,此次“中国国旅”证券简称变更为“中国中免”,一方面蹭了传播热点,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其战略意图,实则如其所言“突出公司免税主业特征,提高公司品牌辨识度”。

 

定位理论提出,现代商战的终极战场是在潜在顾客心智,品牌是竞争的基本单位,品类对接消费需求、是品牌之根。品牌战略是公司战略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品牌要成为某一品类的代表甚至代名词。

 

品牌战略定位,就是要通过企业运营环环相扣的配称及传播,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一个“认知等式”——品牌=某品类(及特性)。比如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宝马=驾驶性能优越的豪华车,海飞丝=去屑洗发水,邦迪=创可贴,云南白药创可贴=可以止血的创可贴……

 

“中国国旅”将其证券简称变更为“中国中免”,实则是在资本市场凸显其战略定位,降低认知成本、获取更多投资者“消费”选择的明智之举。同时,此次改名所带来的公关传播效应也使得“中国中免”这个金字招牌更加醒目。

 

 

降低信息费用

“心智屏障”转化为“心智资源”

 

特劳特战略定位咨询全球总裁邓德隆在其新作《大决战》中提出,根据科斯定理,“同样的东西,消费者的选择是由交易费用主导的。在信息时代,使顾客了解企业真实信息的交易费用反而更大了。一个企业要进入消费者的头脑,这中间隔着一片信息的海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轻松跨越。这片信息海洋其实是一种巨大的‘心智屏障’,企业能够穿过这片海洋的唯一解决之道,是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一种‘认同资质’和‘心智产权’。”

 

同时,《大决战》中还举了一个特劳特公司的案例,非常典型地从传播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家阿根廷做激光扫描仪的公司,在这个领域内技术一直是全球领先,但始终打不开国际市场。后来定位专家在心智层面动了一个“手术”:其他一切都没有变,将它的美国分部升级为总部,把它从一家阿根廷公司变成一家美国公司,老板的名字也从一个典型的阿根廷名字改成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名字。当公司以“一个美国人创办的美国公司”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时,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它的国际化进程非常迅速,很快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行业领导者。

 

从经济学传统要素投入来看,这中间并没有增加任何生产要素,但关键在于顺应了消费者心智模式和认知,将“心智屏障”转化为“心智资源”,从而大幅降低了交易选择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因此,邓德隆认为“心智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其他所有资源都因为心智资源的存在而存在。如果失去了心智资源,其他所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都会被竞争吃掉。当你有了定位以后,企业所有资源围绕它去展开配置,运营效率最高,环环相扣,互相加强,不断推进定位,做强做大定位,企业因此获得了第二重竞争力。”

 

 

作者简介:赵晓明,环雄安定位学会创始人,男,1981年生,博士,副教授。现任河北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副院长,定略品牌定位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上市公司价值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创业帮扶工程专家,河北省创业孵化导师团导师。曾任河北融源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保定市融源会议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河北金融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长期深入研究品牌及定位理论,教授品牌管理、广告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为多家企业进行过品牌战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