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0年7月2日,自由投资人、火种定位学会导师赵燕新受邀参加【里斯-特劳特定位思维公开课】大型定位系列直播活动第16节,带来《围绕生意的竞争优势看定位理论的作用》的主题分享,以下是内容摘录。
巴菲特说过:我是个好投资家,因为我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个好企业家,因为我是投资家。
正常社会活动中,但凡是交易,一定是对交易双方带来好处的。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这是最基本的“比较优势原理”。
企业生产出顾客愿意花钱购买的商品,理应获得该有的一份奖赏,而投资行为就是利用商业知识去洞察这个位置的内容。投资与经营并不矛盾,本应有统一的视角,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竞争优势是投资与经营的最佳连接点,本文就围绕竞争优势探讨生意。提供一个窗口,让投资圈的朋友看见经营生意的内容,也让创投圈的朋友站在投资的位置看自己正在经营的这盘生意。
一、被苹果砸中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人尽皆知,但版本很多,有说是落地的苹果启发了少年牛顿对重力的思考,有说是苹果砸中了牛顿的脑袋带来了灵感,真实性无需考究,故事的寓意清晰而明了。引力是客观存在的,落地的苹果是启发牛顿发现重力的其中一条线索。
企业为什么可以赚钱,跟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苹果落地是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而企业可以赚钱,是因为企业具备竞争优势。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度,相信在创投圈混的朋友都听过,这不是一句废话吗?谁都知道。听过,是第一层;理解,是第二层;坚信,是第三层;会用,是第四层。这里先不深入,我会在本文的第三个环节层层推进,展开叙述。
不展开细节内容,就聊聊展望。围绕竞争优势做研究,会成为投资和经营理论的重点,它虽然跟万有引力一样看不见,但它也一样可观察、可量度,这就为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流行的经营、投资理论,跟牛顿力学出现之前一样,大多以宗教、哲学为基础做经验归纳总结,看似百花争鸣,实则鱼龙混杂,遍地“神棍”,当然神棍们未必知道自己是神棍,包括本文的内容,也有不严谨、不科学的成分,若有神棍内容,望各位看官予以纠正。
既然本环节的主题是“被苹果砸中”,自然要说说自己的“苹果”。本人专注二级市场股票投资,围绕竞争优势看生意是不断修正的结果,用这个角度看生意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也都直接受益。
用一个讨巧的数据来看效果,2019年A股一半上市公司的净利润,都比不上周边不到十个人小圈子2019年初到现在的收益,用的就是这套方法,且还在不断升级中。
这也算是部分证明了,认知升级确实可以带来财富增长。我们常在线下交流时总结,为什么最终会落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这个关键位置上,也就是到底被哪个“苹果”砸中。一直没有定论,应该是由多种条件先后启发、互相影响而成,至少有下面的因素:
1)企业经营经验;
2)海量的阅读;
3)惨痛的一二级项目投资经历;
4)程序开发期间训练出来的逻辑思考能力;
5)夜以继日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每个人对商业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毕竟成长路径不尽相同。巴菲特、段永平等大师可以从企业的成功运营经验中提炼出简单的大道理,并一以贯之地执行,获得惊人的财富。
拼多多的黄峥曾经在段永平的影响下,也打算走投资的路,但还是继续走企业经营的路子,而且走得更为坚决,相信总有一天黄峥会重新来到投资的方向上。现实中,这样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普通人只能选走其它路径,幸好科学之路并不逊色,对生意的理解甚至可以做到更深刻,至少殊途同归吧。
我们已经被科学的苹果砸中,但具体哪些是那个关键的苹果,不得而知。但很明显,不管是投资还是企业经营,选走科学路有几座大山是必须要跨过去的。
二、选走科学路,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上面我们说了,选走科学路,是艰难的,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这样才能幸运地被“苹果”砸中。细节不谈,至少有三座大山是必须跨过去的,它们分别是:
1)严谨清晰的逻辑思维;
2)理解企业利润的来源;
3)掌握实证方法;
我们逐个来聊聊。
1.严谨清晰的逻辑思维
这是第一座大山,从日常的交流中,不难得出结论,一般人不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调用逻辑思考是反人性的,对于日常小事也需要启动慢想系统,在预期的收益或损失不够大时,会选择快思系统来应对。
这是大多数人应对日常琐事的习惯,有合理之处,不过既然选走科学路,估计就要时时对解释身边大小事进行刻意练习,几个常交流的朋友都有共同的经历,就是都会经历一段较为痛苦的过程,推翻头脑中已经成型的结论,用严格的逻辑重新过一遍。
所以,在这个方向上,寻找几个学友共同思辨进步是很关键的,也可以创造严肃的场景做持续的思考,比如我就主动写公众号文章,增加共识并吸引到微信群中,并以“每日一话题”的方式,不断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应对日常小事,用直觉来应对,自然有着合理的地方。若不强加训练,在明显需要调用逻辑思维梳理问题时,也不自觉地使用非逻辑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很多人会倾向于使用不严谨的归纳法来支撑自己的行为决策。
没有严谨清晰的逻辑思维,容易犯以下致命的问题:
1)非黑即白;
2)错误归因:找错原因,放大非关键因素,忽略关键因素;
3)效率低下;
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问题,我甚至都懒得去找例子来讲,因为到处都是,随便一个超过50人的群,都是非逻辑的论点,参与其中大部分是浪费时间。雪球上随便刷,几乎满屏都是非逻辑的说法。可见这座大山并不简单,一般人要跨过去,着实不容易。
非逻辑的思考方式,容易产生非黑即白的观点。一看到互联网电商火爆,就认为只有此路是活路,其它方式都必死无疑;使用外国品牌就是不爱国等。
这类非黑即白的论点是比较危险的。往前走多一步,有人喜欢分类,分类比“非黑即白”好一点,实际上事物的发展或特点,大多数是由连续的光谱组成,较难用分类来处理,更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粗暴对待。
连续的思维在实际运用中非常重要,非本文重点,就先在这里打住了。
非逻辑的思考方式,自然容易错误归因,至少容易放大非关键因素或忽略关键因素。比如投资圈大量充斥着归纳法,这是极其不严谨的,随便拿篇文章或研报,基本都有这样的问题。罗列多个结论,直接得出“可以投”的结论。
问题是罗列出来的结论也是通过归纳法得出来的不严谨论点。非逻辑一环扣一环,最后的结论自然不严谨。最后,投资经营可能成功了,但并不是出发前整理的那些原因。
非逻辑的思考方式,容易导致效率低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会做有效的减法是拉开距离的关键。有些投资人比较用功,把企业的方方面面都研究透,然后归纳出“可以投”的结论,我们不能说他错了,只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非关键因素上,效率低下。
2.理解企业利润的来源
之前公众号,写过一篇文章《极简价值公式:企业利润来自竞争优势》,企业利润来自竞争优势,是最基本的道理。这篇文章就像一面照妖镜,看完之后还对企业利润无感的话,基本就是价值投资理论还没入门;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也一样,如果对文中的结论无感,基本也是对商业的理解还没入门。
这是第二座大山,如果不能理解企业利润的来源,就是还没搞懂企业的价值是什么,就说自己在从事价值投资,这是明显有矛盾的。经营企业的朋友,如果没能理解企业利润的来源,自然会在非利润方向上做很多无用功,看似都有用,忙忙碌碌却抓不住重点。
(该文对企业利润的来源有较为完整的阐述,就不在这里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搜索公众号“极简价值公式”)
3.掌握实证方法
这是第三座大山,即使有了清晰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对企业利润来源的深刻理解,也找到了定性分析竞争优势的方法,最后也需要可信的数据来进行验证。
大部分情况,结论并不是清晰可见的。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技术方案有高下之分,合约有优劣之别。少部分企业与对手采用相似的合约展开竞争,这种情况下,看哪家企业走得更深,可以大致断定该企业较优,毕竟走得深的企业要走浅很容易,进可攻退可守,已经在此位置胜出。
如青岛啤酒的跨分区配送,这是走在对手前面了,辅以数据验证,得出结论不难。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与对手们看似经营着相似的内容,采用的方式却差异较大,比如格力的淡季提货返利vs美的的柔性生产、阿里的竞价广告收费前置vs拼多多的推荐算法收费后置,就完全可以看成是不同的技术方案之间的比拼了,有了正确的分析方法,也只能从定性的角度给出分析方法,高下还需要具体的数据来验证并跟踪。
三、围绕竞争优势看生意
这部分进入本文的重点,前面的内容重要,本来无需多讲,但由于一般人跨不过去,不提一下说不过去。
顺藤摸瓜,还是顺瓜摸藤?
顺藤摸瓜,警察探案时常用这个方法,根据某个线索,步步推演最终破获案件。当然,这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模型,或者说需要非常有经验的侦探才能从众多线索中,找到关键线索。找到可能的线索还未必可以一步到位直达目的,找到破案的关键,借助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说这个问题。
假设图中“A”是目的地或者破案关键,从“1”这个位置出发要走到“A”这个位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考察的内容相当多,毕竟从“1”出发,会出现很多的分岔口,破不了案就要重新回溯到之前的分岔口走另外的方向,效率低下,更何况除了“1”这个线索,还可能有千千万万的具备迷惑性的线索等着我们去探究。在结果的可能性较为多样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也无可厚非,效率也是相对的。
很明显,如果我们知道目的地、瓜在什么地方,完全可以反向从“A”出发,顺瓜摸藤找到“1”的方式来做探索。
回到我们的主题,围绕竞争优势这个“瓜”,看生意会简单很多。重点就来到竞争优势这里,把它摸透,顺瓜摸藤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影响竞争优势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产品质量;
2)降低供应成本;
3)降低交易成本;
4)应对需求波动;
5)提高执行效率。
在市场短兵相接的地方,企业与对手亮出底牌直接PK,高下立见,我们逐一来看看企业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1.提高产品质量
谁的产品质量过硬,谁就多一份机会赢得竞争。其它条件不变,如果能够有效提价,代表着增大了企业利润,这自然是好事。产品完成买卖交接后,不同商品会有不同的质量变化曲线,如果可以继续提质,那就具备了金融属性,这是影响提价的其中一个因素,如茅台,在一段时间内,质量是可以持续提升的,这瓶酒就充当了一点社会财富仓库的作用。
另外,通胀也会带来一点提价动力,当然不同商品会有不一样的作用。除了金融属性和通胀因素外,剩下来的提价动力,就主要来自于企业对产品的不断提质。
只提价不提质,是不健康的经营行为。不健康的提价行为,可以通过报表数据获得信号,价涨销量下滑,或者预收款等先行指标恶化,就有可能是出问题了。东阿阿胶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提价幅度远超提质行为,带来了财务数据的急剧恶化,当然背后也有养驴成本无法控制的原因。
稳定的质量,也是制胜关键。在2B行业中,这个特点比较突出,下游需要的产品最关注的是稳定,“就按上次那批产品的质量给我就行”,这是下游常提的要求,但现实却不容易实现。
站在顾客角度看,稳定的质量可以放心的出价,一分钱一分货,只要是值得的,就是好的。站在企业角度看,谁可以控制稳定的质量,谁就可以把每一份成本都利用好,获得最高收益。
2C的连锁餐饮企业也是这样,把每个环节标准化,保持整齐划一的服务质量,不管哪个地区的分店,都可以有相对稳定的质量,顾客就有较大意愿用较为合理的价格为此买单。
消费品企业大多是可以不断提质的,如白酒企业。
2.降低供应成本
这是提升竞争优势的第二个角度,也比较好理解。其它条件不变,产品的供应成本降下来了,利润自然提升。
把降低供应成本这个武器发挥得较为极致的,就是2B类企业了,比如:恒力石化、海螺水泥、万华化学、安琪酵母、福耀玻璃等。这些企业也有提质动作,但很难在这个方向上有较大的提价空间,而转而在降低供应成本这个方向不断深入,靠规模和相对较低的研发成本等角度,不断降低供应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来获得利润增量。
少数具备消费品属性的制造企业也在这个方向上做得非常优秀,如苹果、格力,在成本控制方面让对手无法追赶。
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供应成本这两个方向上,部分企业还需要处理副产品。酿造茅台飞天会产生弃糟,茅台多次取酒后会留下弃糟,部分加入新高粱再蒸一次可以得到迎宾酒的基酒。达不到茅台基酒要求的不合格品也需要处理,添加到系列酒中,可以提升系列酒品质。
双汇发展屠宰业务的边角料+双汇品牌,两条腿走路逐步修炼成独门武功。
近三年来唯品会重新聚焦大牌特卖,品牌商的尾货繁多,单一销售渠道会留下“尾货中的尾货”,通过线下大型奥特莱斯、线上唯品会、线下自营店、唯品仓、社交电商等多渠道来处理,也是无人能敌,连京东也只能选择参股的方式进行合作,把自身的尾货交给唯品会处理。
提质提价、供应成本以及可能的副产品,又注定会出现生产端与销售端的不均衡现象,更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也就成为对手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海底捞增加服务投入,换来更高的换台率,这需要更高质量足够高的价格来支撑,一般的火锅品牌学得来。
3.降低交易成本
表面看,似乎跟第二点(降低供应成本)一样,其实并不完全重合。供应成本是企业承担的成本,而这里的交易成本指的是完成买卖交易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比如水泥、啤酒的运费(也可以看成供应成本)、生猪屠宰政策的变化、商家在拼多多、淘宝上的经商成本等,这些也都决定着竞争格局。
在外界交易成本发生变化时,竞争力强的企业往往可以站在较优的位置,随着成本变化方向,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海螺水泥、青岛啤酒、双汇发展均是这样的例子。
而拼多多则是在商家的经商成本上全方位多环节比阿里优胜,主要有流量成本、展示成本、营销主动权、供应链成本、生产线改造等,每一个环节均能跑赢阿里,且在这些正确的方向上奔跑,近几年在阿里的眼皮底下一路高歌猛进,阿里也了解拼多多的玩法,可惜陷入自身的价值网络,一步步泥潭深陷。
4.应对需求波动
需求的波动可以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不可预知的,一种是可预知的周期波动。
不可预知的需求波动考验的是企业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长期看往往无法累积成竞争优势,在投资中往往也会当作突发事件处理,不作为长期价值考量,当然正常情况下,卓越企业处理能力会更强,这也是买入并持有卓越企业的理由。
可预知的周期需求波动是比较有趣的现象,比较常见的就是季节变化带来的需求波动,格力就是通过倾斜部分利益给线下销售网络,让其有足够的利益和动力去获得需求信息,在淡季时大胆承担压货及仓储风险。一利换一利,格力总部出让的部分利益换回淡季的需求信息,从而平缓为了应对季节需求波动而导致的生产波动,逐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供应成本,打造竞争优势。
竞争是动态变化的,随着销售权往线上转移,格力线下销售网络的产权被削弱,不足以用来承担淡季压货的风险,旧有的竞争优势却成为限制格力发展的阻力。线上销售的火爆给了奥克斯机会,而美的也顺应线上渠道用柔性生产应对并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正在格力”疑无路“的情况下,爆发了新冠疫情,直播带货给了格力机会,格力配合线下销售网络重新夺回部分线上销售权,压力虽有部分缓解,但能否顺利缩减经销网络利润、夺回来的销售权是否能够继续支撑经销商们大胆在淡季提货,成为未知数,这些需要数据做验证。
多了些篇幅讲格力,用合适的角度看待商业竞争,可以嚼出味道,看到商业变化的精彩之处。
5.提高执行效率
这个自然相当重要,更高的执行效率意味着提升竞争优势的速度更快,更有利于竞争,这个道理简单,就不在这里展开讲了。
四、与定位理论的关系
本文既是自己的经验总结,也是因为要做火种定位协会的分享而准备,在这里就说说前面说的大框架跟定位理论的关系。
连续几个月的定位相关内容分享已经把定位理论说清楚了,我也没有要补充的内容,做投资更像是做选择题,而企业经营更像是做填空题,这两种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1.定位理论的边界
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在获取的信息足够有效的情况下,是可以围绕竞争优势回推企业某个运营动作的具体贡献大小的,要精确做到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给出大概的范围还是可以的,至少可以在逻辑上给出一个量度企业运营动作的方法。
定位咨询公司指导企业运用定位理论,也是企业的运营动作,所以也是可以大概量度出提升竞争优势的贡献值的,不管是定战略、做公关、做设计。具体的方法就是围绕竞争优势的变化方向,找到企业运营动作产生作用的位置,给出客观的评估。找到了位置、大致确定了量度提升竞争优势的方法,边界也就出现了。
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定位包治百病”的情况。
2.定位理论的差异化
圈子混久了,接触到的企业家大多对“差异化”的理解有偏差,很多时候仅仅是考虑“不同”,而少了上面说的关于竞争优势的阐述中更为重要的两个角度:能够产生利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企业的天职就是赚取利润,而利润来自于竞争优势,从竞争优势出发看差异化就比较准确。也就是说,仅仅做到“不同”是远远不够的,简单的“不同”并不能隔离竞争,更无法产生实实在在的利润。
3.创业者可以多站在优质上市公司的角度看问题
企业上市公司并不神秘,相反,上市公司提供的公开资料以及卖方机构们整理的研报较为详尽,特别是优质上市企业。
如果可以采用本次分享的内容框架,围绕竞争优势看上市企业的竞争优势变化,就可以把生意的起点、中间遇到的困难局限、如何克服并一步步扩大竞争优势的内容逐步梳理出来,这对企业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既然选择了科学的方向,也就希望圈内朋友们科学到底。
今天主要分享的大的内容就在这里面了。我相信听众也能慢慢的感受得到,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对的科学方法。我认为对我来说是一个苹果,我相信应该会有一些人会有一些感触。我也算是抛一个砖,看各位高手能不能给我一些指点,再往这个方向走深一点。我们这个小团体已经走得更深入一些了,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不可能把这些内容全部展开,我就把整个框架,还有定位理论的一些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分享,跟大家聊聊天。
后面留给大家两道思考题。
第一,在提升竞争优势方向上面,你的能力,包括个人跟企业,你给所在服务的企业起了什么作用?可以用上面这个框架你套一下,再看自己能起到什么作用,有多大,我相信大家可以很清晰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刚才提升竞争优势的方法是做了一个分类的,但做分类是不够彻底的。还有一个更底层的看竞争优势的方法,它是什么呢?有兴趣,或者能看到更深内容的朋友,可以下方留言,我们深入交流。
今天的分享内容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听众,谢谢!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