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辛敏琦:定位,让你在客户心智中与众不同

时间:2022-11-29 05:50:27 | 作者:辛敏琦 | 来源:领教商学堂 | 阅读数:783
摘要:找到企业的精准定位,赢得客户的优先选择。

01.png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正向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产品时代转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适时提出如何在顾客心智中占据有利位置,开辟了管理领域的新篇章——定位。

 

今天,我们常说给产品或企业做个定位,感觉是要给产品做修改、补充、完善,或对企业做变革,但其实不然。定位的对象是在顾客心智,目的是要与众不同,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看自己(产品或企业)转变成顾客的视角,深入思考顾客对我们该有怎样的认知。

 

本文源自领教商学堂兄台企业家、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创始人辛敏琦在涟漪读书会的分享,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本土实践,对民营企业是非常难得的管理实践知识。

 

 

一、定位理论的三大底层逻辑

 

定位理论体系比较庞大,但总的说来,底层逻辑是这三个方面:

 

 

1.明确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在企业外部,是潜在顾客的心智,而不是在企业内部。

 

同样一款鞋,贴了耐克品牌就卖得很好,不贴牌可能价格就很差且不一定卖得动,这是顾客的心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现实情况却是,往往我们看自己,哪哪都好,重于泰山;但顾客看你,漠不关心,轻如鸿毛。

 

我们处在一个产能过剩、选择太多的时代,所以一定要转化视角,从顾客的角度去研究他是怎么看我们的品牌、产品,从而赢得顾客的选择。

 

 

2.竞争是在品类层面展开,竞争的基本单元是品牌,不是企业。

 

很多人不理解这一层含义。顾客一般先会有一个需求,然后通过品类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说,我想要调节室内空气质量,是用空气净化器还是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呢?这首先是品类之争。在确定品类后,才是哪个品牌能代言这个品类——落到的是品牌之争,不是企业层面。

 

品类包含抽象品类和产品品类,虽然客户有时会提到抽象品类,但完成最后一级采购决策主要是基于产品品类。比如说我要买一瓶饮料(抽象品类),其实是买不回来的,因为饮料范围太广;但我说去买一瓶矿泉水/凉茶/可乐(产品品类),便就可以完成采购决策。

 

02.jpeg

 

企业名往往只能代言一个抽象品类,就是在某个领域顾客心目中的认知,这是企业品牌存在的价值。但是,顾客做出真正的采购决策是在产品品类层面,这就是产品品牌的价值。这两者要区分开,因为竞争虽然会涉及到抽象品类,但主要还是在产品品类这个层面展开。

 

 

3.品牌是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

 

既然竞争的基本单元是品牌而不是企业,那我们就要看品牌背后的品类是什么。把这个想清楚了以后,才知道怎么去发力。其实具体来讲,品牌是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也就是说,品牌要么代言的是某个品类,要么代言某个品类下的某个特性。

 

举个例子,以前牙膏比较少的时候,高露洁就代表牙膏;但随着客户选择越来越多,牙膏也会分化出一些特性,高露洁占据了预防蛀牙这个特性,云南白白药就是针对牙龈出血的特性,小白兔牙膏占据的是这个口气清新的特性,冷酸灵就是针对牙齿碰到冷的酸的食物就会犯疼的特性。不同的客户群体看中的特性不一样,所以要进行区分和选择。

 

 

二、定位揭示的六大心智规律

 

定位揭示了六大心智规律,具体包括:

 

03.png

 

 

1.心智容量有限——“数一数二原则

 

当信息爆炸、供大于求时,大部分人对同质化的选择是回避的。所以你的品牌对策就必须数一数二。

 

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第二高峰有几个人能回答呢?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第二个你也回答不出来;同样在体育竞赛中,大家记得金银铜牌,就没人能记住第四名。

 

04.jpeg

 

顾客心智容量有限,你就要做数一数二,你选择方向也要选未来可以成为数一数二的。这样你的投入才能转化成顾客的优先选择。

 

 

2.心智缺乏安全感——“带信任状出场原则

 

交易的最大成本是客户不信任带来的成本。要让交易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让顾客相信,所以你要带着信任状出场。比如说,我向顾客推荐锦湖日丽的美学塑料,与其自夸产品如何好,不如告诉他宝马和奔驰都在批量使用。外部的认知会让客户感觉更加客观,更有信任感。

 

 

3.心智厌恶复杂——“简化原则

 

一般而言,越简化的信息越容易进入顾客的心智。我经常看到有人介绍产品说一大堆,听众其实非常排斥,直接就跳过了,因为大家都会保护自己的脑力不要过载。

 

极简到什么程度呢?里斯和特劳特说持续占领心智,你要想办法一直占据这个品类及其特性,比如宝马占据了驾驶,奔驰占据了尊贵,沃尔沃占据了安全。占据一个词,就是极度简化。

 

 

4.心智容易丧失焦点——“聚焦原则

 

我也经常看到有人做推销展示,一场演讲介绍了七八种产品,结果顾客什么也记不住。一次聚焦一个最重要的产品,所有信息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分层次展开,用不同层次的信息支撑起这个主题,这样才能让客户记住。

 

 

5.心智不易改变——“顺应认知原则

 

不要直接颠覆顾客原有的认知,而是要利用顾客心智中已有的概念去重组认知。

 

05.jpeg

 

以我们行业为例,最初顾客的认知是,欧美企业的化工产品更强。所以如果一个本土企业强调自己比欧美企业更强,顾客基本不会相信。那怎么顺应认知呢?当下欧美企业正在经历去产能化,最大的产能在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转移,而应用的中心也在中国。

 

按此推理,虽然欧美过去是行业领先,但随着产能中心和应用中心的转移,它将面临原材料缺失和应用市场的颓势,所以中国市场表现最强的品牌就是未来世界最强品牌。那中国的领先品牌会是谁呢?可能就是锦湖日丽。

 

 

6.心智分类存储信息——界定品牌代表品类的原则

 

顾客其实是按照品类来分类存储产品信息的,所以我们要找到产品品牌背后所代言的品类是什么。比如,茅台代表的是中国高端白酒品类,如果用茅台去代言红酒品牌,那是不会成功的。

 

 

三、如何用好定位理论

 

定位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离不开这三点:

 

第一点,抢先第一个喊出来,占据市场空白的位置,成为领导者。

 

第二点,借力打力,利用顾客现有的认知建立一个新观点;或者站在竞争对手的对立面,或者跟它搭上边。

 

第三点,当竞争对手太强势,利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优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劣势的原理,重新给它定位。

 

 

1.成为第一

 

第一名最容易赢得客户的关注,也最容易被记住。

 

以王老吉为例,过去没有预防上火的饮料,但上火是中医里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以前大家要凉爽,都是喝冰镇可乐、喝冰水,但王老吉凉茶给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不是通过降温而是通过药材来去火。于是它率先占据了预防上火的饮料的位置,迎合了大部分对中医认同的顾客的认知,出场即第一。接着王老吉又推出很多场景,比如说看球熬夜会上火、吃辣椒会上火等等,进一步和其他饮料区分开。

 

06.png

 

 

2.对立及关联定位(借势)

 

对立就是我站在你的对立面,比如你说经典最好,然而有人会认为时尚的更好。百事可乐就是定位年轻潮酷,以此区分于可口可乐的经典定位。

 

那什么叫关联定位呢?特劳特公司有个经典案例——青花郎白酒。一般人都认为茅台是白酒里最好的,于是青花郎就利用了客户的这种认知,说自己是两大酱香白酒之一(暗示自己的品质和茅台一样),跟茅台同样产自贵州赤水河畔;而且,青花郎没有假货。因此顾客很容易就把它俩关联起来,如果请不起茅台或者担心茅台假货太多,就很容易选择青花郎。

 

这就是关联定位,直接跳过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关联上了一个最强势的产品品牌。否则顾客还要想,到底是选茅台、五粮液、汾酒还是其他的。

 

 

3.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

 

如果竞争对手很强大,那就找它强势中的一个弱点,来重新定位。

 

有一个经典案例:以前卖得最好的创可贴是邦迪,主打防水性能,但不含药物;于是云南白药就抓住这点,做了一个广告:云南白药创可贴,有药好得更快一些。

 

07.jpeg

 

这样就为竞争对手邦迪重新做了一个定位:虽然你的市场地位是第一,但是你是没有药;而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都会认为有药肯定更好。所以云南白药就突出了自己,重新塑造了顾客的认知。

 

 

四、定位实践在中国的经典案例

 

除了前面提到了王老吉和云南白药,定位实践在中国还有几个经典案例。

 

 

1.飞鹤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后,大家都不信任国产奶粉,多买进口洋奶粉。于是飞鹤奶粉(未卷入三聚氰胺事件)重新选择一个定位——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

 

虽然科学人士不太认同这点,但还是有很多顾客认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的东西更能适应本地人的体质。飞鹤奶粉还找到一些客观证据,比如走访发现宝宝喝洋奶粉容易口臭、有眼屎等等——虽然这在营养学层面不一定成立,但很有助于它的定位塑造。

 

 

2.波司登:畅销全球72

 

波司登是领教商学堂一家兄台企业,是一个羽绒服老品牌。不像其他的服装,羽绒服往往只能卖一季,靠卖一季养活全年。所以波司登过去的方向都是想办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后来发现其实还可以打造一个重要的定位——彰显更高的价值维度。

 

08.jpeg

 

客观来讲,波司登也是时代成就的一个品牌。随着中国崛起,国际市场上非常需要一些品牌来代言中国人的自信感,就像李宁的中国二字。波司登顺应了这样的势能,走高档路线,畅销全球72国,并与最牛的设计师、模特合作新产品发布,还与奢侈品牌同台竞演......通过这一系列方法,波司登传递出羽绒服专家的核心价值点,激活品牌认知,同时渠道升级、产品升级,实现了重新定位。

 

 

3.杰克缝纫机:连续五年销量第一

 

杰克缝纫机是B2B的一个案例,也是艾·里斯做的,它的成功主要是定位四个聚焦”——客户聚焦、品类聚焦、品牌聚焦、品牌特性聚焦。杰克缝纫机原来是比较分散的,后来预测到行业趋势是前店后厂的小型化模式,于是就聚焦服务中小企业,减少型号数量,聚焦在杰克缝纫机一个品牌。

 

由于中小企业没有维修能力,它又聚焦到快速服务的特性:如果机器有问题,马上换一台,顾客先用,我再维修。这样一番聚焦后,杰克缝纫机一跃成为行业领先者,连续五年全球销量第一。

 

 

五、定位理论的局限与延展

 

《定位》在中国如此成功,反哺了定位理论,但由于应用场景的过度延伸,也因此带来不少争议。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用多学科视角看同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会以批判的观点来看,定位理论的边际条件是什么?局限是什么?它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作用?又在什么情况下作用比较有限?

 

 

1.快思考 VS 慢思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快思慢想》/《思考,快与慢》,提到了两种思考系统。一个叫快思考系统,特点是快速反应、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比如你听到一个声音马上就往旁边跳,不会先去琢磨这个声音怎么来的。另一个叫做慢思考系统,特点是理性、精确,工作起来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这也是人类独有的一个能力。

 

09.jpeg

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

 

经过快思考系统的决策叫做快思考决策慢思考系统的决策叫做慢思考决策

 

∙ 快思考系统

 

快思考决策是出于直觉、下意识的,24小时在线,消耗脑力少,能够产生一些典型心理效应。绝大多数B2C定位理论的底层逻辑,正是将这些心理效应付诸应用,来对品牌、品类进行关联和引导,才能对顾客决策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举三个例子:

 

1)典型性偏好:典型大于概率,用典型代替复杂。

 

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人戴着眼镜、捧着一本厚厚的学术书在阅读,如果问你此人是博士还是白领,大部分都会猜测他是博士。但从概率上看,他是白领的概率更大。只是因为他更符合博士的典型特征,所以会更容易被认为是博士。这就是典型性偏好,用典型代替复杂。

 

2)可得性偏好:心智中有大于事实概率。

 

你和一位朋友在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偶然相遇,双方都非常惊讶,接着第二天竟然又相遇了,但这时大家反倒没那么意外了。思考一下这两次偶遇的概率,其实连续两次相遇的概率会更小,理论上应该更惊讶;但因为第一次偶遇后,大家产生了可能再次相遇的心理预期,就出现了心智中有大于事实概率的情况。这就是可得性偏好。

 

3)归因偏好:有因更可信。

 

举个极端的例子,同事们都在排队复印文件,假设什么也不说就插队,大家肯定对你不满。但你随便编个形式上原因(比如说:让一下让一下,我急着复印),那很多人就不会质疑了。事实上,谁不是等着在复印文件呢?所以这个因只是一个形式因,不是真正的因。

 

归因偏好就是有因更可信,这跟云南白药创可贴,有药好的更快一些一样,都是快思考模式引导你的一个锚点,让你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做出决策。

 

∙ 慢思考系统

 

慢思考决策是出于理性思考,需要具备推理能力。比如我问你3乘以7等于多少?你根本不用想,马上就会回答21;但问你31乘以72等于多少?你可能就会停下来心算。当快思考决策不了或者得出的结论明显反直觉的时候,我们就会启用慢思考决策。

 

10.jpeg

 

B2B业务的决策模式主要是慢思考决策,依据事实来进行决策。客户购买你的产品,不是为了自己去消费,更多是用于再生产,通过再生产创造经济价值。所以客户一定会进行理性计算,买这个产品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而且是综合了采购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甚至是老板的多重视角。

 

因此,B2BB2C最大的区别是采购决策的模式不一样,很多在B2C起作用的定位场景不一定能应用到B2B,理解这点是区分两种定位打法底层逻辑的关键。

 

由于快思考是24小时在线,所以B2B也还是无时无刻都在受快思考系统的影响。比如在B2B业务中,虽然你购买一个产品会理性地做测试来验证性能,但在验证过程中,你一定会受到更加信任或熟悉的品牌的影响——如果是熟悉的品牌有问题,你可能会怀疑是不是测错了;但对于不熟悉的品牌,明明是自己测错了,可能都会赖在产品本身的性能上。

 

这正是我要强调的,B2C业务基本上都是受快思考决策的引导;B2B同时有两种思考决策,虽然最终通过理性计算来做出决策,但在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受快思考的影响。

 

 

2.决策层次:企业品牌 VS 产品品牌

 

定位圈里一直分不清楚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区别,以及两个品牌各起什么作用。

 

企业品牌影响在合作决策品类(往往是抽象品类)中的地位,决定企业在某个领域中被选择的机会。产品品牌影响在最后一级采购决策品类中的价值差异化,决定品牌的溢价。

 

B2C业务的决策主要关乎产品品牌,《升级定位》的作者冯卫东提出了经典的B2C品牌三问:

 

 

你是什么?

——回答你是什么品类

 

 

有何不同?

——回答这个品类的差异化

 

 

何以见得?

——你的信任状,是自卖自夸还是被外部认可

 

B2B会有两次决策:第一,选择跟谁合作(供应商/合作伙伴);第二,采购谁家的什么产品。

 

11.png

 

因为B2B一般不是一次性采购,而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所以要慎重选择一家企业以降低不信任的成本。很多人认为B2B不存在企业品牌这回事儿,其实在合作决策中是存在的,而且对客户、供应链、员工、政府、股东都有影响,它的地位决定了被选择的机会。但是在最后一级采购决策的品类中的价值差异化上,产品品牌决定了品牌溢价。

 

比如你跟一家塑料企业合作一个项目,你肯定会考虑谁在塑料领域更强,是锦湖日丽、杜邦还是巴斯夫?等到具体采购时,你还必须要确认是买这家的尼龙、聚碳酸酯、聚丙烯,还是聚乙烯。

 

B2B业务中同时存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因此我总结为B2B品牌四问:

 

 

你是做什么的?

——企业代表的品类(产品品类/抽象品类价值链/行业生态圈)

 

为什么跟你合作?

——企业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

 

你的产品(和服务)有何不同?

——产品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

 

何以见得?

——你的信任状,是自卖自夸还是被外部认可

 

 

3.竞争三维度

 

竞争有三个维度,你需要知道定位在帮助你赢得竞争的过程中,是在哪个层面起作用。

 

第一个层面一定是产品功能/特性之争。如果没有产品功能/特性之争,只有认知层面,国内也不会出现卡脖子的情况了,直接买一个国外的芯片品牌就解决问题了。物理层面的竞争是存在的,比如埃隆·马斯克做火箭回收,没做任何宣传,但是产品功能层面的差异化足够大,大家也就有认知了。

 

第二个层面是不同品类之争,即满足需求的不同方式。王老吉凉茶竞争的不是其他凉茶,而是可乐。预防上火通过降温来解热,本质上都是满足客户的同一种需求。

 

第三个层面是连接效率之争,包括渠道、认知和数字空间。在当下供大于求、渠道很容易被复制的情况下,认知层面很重要,认知是大脑的连接效率,决定着客户会不会第一个想到你。

 

12.jpeg

 

但在新时代,数字空间会越来越重要,而数字空间的连接效率体现在网络。比如在网络平台搜关键词,是否第一个跳到你的页面,是否给你推送最大的流量——从这个层面来说,定位其实还是有局限的。当然在很多传统行业,定位还是非常重要的。

 

 

4.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企业是更大的商业系统的一个节点,所以如何在企业外部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确保被选择的概率最大,其实是这个商业节点的生态位选择问题。

 

我反复推荐大家去读《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作者巴拉巴西是网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具有很高的时代成就。在网络科技时代,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一样整合网络跟生物学等复杂科学,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回答网络领域的成功。他收集了艺术、学术、体育、商业各个领域的大数据,总结了成功的五定律。

 

13.jpeg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名物理学家

 

其中,第一定律就是回答前面的问题: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什么意思呢?当产品能力表现能够被顾客精确测量时,那能力表现就足以让产品成功了;如果不能被精准测量,那就由社会网络来驱动。

 

以体育明星跟演艺明星两类人的成功为例。体育明星的成功很简单,竞赛中比一比就知道了,顾客可以自行验证谁更高更强更快,这就是能力表现驱动成功。演艺明星虽然可以大致说有别,但不同演员间差别究竟有多大,其实回答不了。一位明星演了一个成功的片子,是他成就了片子还是片子成就了他?很难说清楚,这就是社会网络来驱动成功。

 

巴拉巴西在书中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社会网络为什么更容易驱动成功:艺术家杜尚某天走到一个小店,给一个小便斗签名并命名为喷泉,拿去展览,结果爆火,最终被拍卖了将近200万美元。其实他这个行为就是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14.png

 

所以,企业成功的路径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一个是社会网络驱动成功。而社会网络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认知,也就是品牌,这是定位能解决的;另外一个是顾客连接,更多的是由现在数字化转型的商业模式来帮助我们决胜。这两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

 

 

5.坚守定位,还是优化?

 

定位圈常讲,企业业务不要延伸,认知只能聚焦,那企业到底要不要变?是坚守定位还是进化?这其实是要拆分来看的。

 

品牌一定要代言原有的品类,如果改为代言新品类,试图把顾客的认知掰过来,往往会让这个品牌产生负能量,做多余的功。比如提到格力,大部分人想到它是空调的代名词;但如果用这个品牌去代表手机,就不太容易成功,顾客怎么想也不会认为它做手机是比较专业的。有些企业就比较聪明,进入新的领域就用新品牌,比如亚马逊做电子书阅读,叫kindle而不用亚马逊图书品牌。

 

但企业是一定要进化的,因为任何品类都有生命周期,在一个新品类走向衰退前,你要找到另外一个第二增长曲线。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你要不断跨越到另一条S曲线,实现企业业绩的持续性增长。

 

15.png

 

诺基亚最初是做雨衣起家,后来做手机,现在还做互联网基础设施;虽然手机业务衰退了,诺基亚没有成为智能手机的代表品牌,但这家企业依旧有其他机会成功。

 

我们公司规模小的时候,只有一个锦湖日丽的品牌——既可以理解为企业品牌,也可以理解为产品品牌。锦湖日丽最初的定位是PC/ABSABS的专家/供应商,强调在这个领域是数一数二的。但随着品类走向成熟期,该领域并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这时再继续强调聚焦,发展空间就很受限。于是我们就开创一个新的品类——美学塑料。

 

16.jpeg

 

之前业界主要根据塑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来定义塑料好坏,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品类是根据外观来定义产品,因此我们就新推出了美学塑料这个品类,用塑可丽品牌来代言该品类,一推出就被业界关注。刚开始是小众的客户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甚至知名设计师也参与进来,美学塑料这一品类也逐渐成为业界的主流选择。现在很多IF设计大奖、红点奖的设计作品都是选择塑可丽美学塑料来制作。

 

我们既要发挥定位的威力,利用顾客的认知去赢得产品的优先选择权;同时也不能一下被定死,否则企业就守在原地不动了。我们要根据自身实力,根据市场位置是否被竞争对手抢占,来不断地进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