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感觉断轴:新国货品牌的绊脚石

时间:2022-12-05 11:31:44 | 作者:包·恩和巴图 | 来源:包·恩和巴图品牌战略 | 阅读数:511
摘要:定位凸显价值,个性凸显感觉,感觉驱动价值,实现生生不息。

作者:包·恩和巴图

来源:包·恩和巴图品牌战略(ID:singjoy-BC)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的升级,很多行业都迎来了感性消费时代,顾客不满足于理性的品质、功能和价格,更加注重品牌带给他们的感性体验。

 

于是,企业营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产品设计到品牌传播,不断迎合顾客的感性需求,颜值主义、玩具思维、IP运营等各种思想、方法和工具一哄而上,甚至有些企业都渗透到了虚拟现实、区块链、元宇宙等科技领域,让人们目不暇接。

 

不过,在此过程中,不少企业也犯了很多错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就是产品和传播的严重脱离。尤其那些新国货品牌,情况更加糟糕,产品在地上,传播在天上,你做你的,我说我的,互相毫无沾边,不仅对品牌自身的发展没有帮助,还浪费了很多传播资源。

 

认知思维,将这种现象定义为 “感觉断轴”现象。

 

 

“感觉断轴”的原理

 

开过车的人都知道,汽车的行驶在发动机和轮子之间需要一个传动系统,其中有个部件就叫“传动轴”。后轮驱动的车尤为明显,在后座腿部空间里鼓起来的那部分就是传动轴穿过的地方。如果这个轴断裂,车辆就失去动力,即便发动机正常运转,也无法行驶。

 

其实,品牌的运作原理也如此。

 

从产品到传播,一个品牌带给顾客的东西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价值和感觉。价值是左脑认知,包含品类和定位的概念;感觉是右脑认知,包含个性和活力的概念。在人们的常规理解中,产品承载价值,传播承载感觉。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绝对,产品可以传递感觉,传播也应该传递价值。

 

如果一个品牌要想快速进入顾客心智,建立强大的认知,就必须在价值和感觉之间形成一个驱动力,用感觉来驱动价值,形成一个动力闭环才行。

 

不过,就像在开篇提到的那样,在实际经营中,不少品牌的价值和感觉严重脱离,好比一辆车的传动轴断裂一样,各自运转,互不相干,甚至在认知层面发生冲突。这就是品牌的“感觉断轴”现象。也就是说,品牌带给人们的感觉,本该起到驱动价值的作用,但在实际上失去了这个作用。

 

 

喜茶的“感觉断轴”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面就拿新国货品牌的典型代表“喜茶”来举例。

 

喜茶曾经推出过一部宣传片,叫《出其不意就有灵感》。文案大致是这样的:

 

“当新一天开始,是选择一成不变,还是追寻灵感,实现另一种可能?修修边幅,还是大刀阔斧,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是点外卖?还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准备一顿像样的午餐?满足于眼前,还是俯仰之间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是匆忙路过,还是小憩一下,触碰诗意的土壤?跟上节奏,还是跟随直觉,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在舒适圈里重复完美,还是勇敢踏上全新的舞台?灵感无需宏大或刻意不同,给平常的每一天一点出其不意,灵感就来了……”

 

配这段文案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儿在剃头,一个男孩儿在准备午餐,还有一位摄影师在到处拍摄;另外,不知道什么原因的过路人突然在麦田里割麦子;最后,一群人在广场上跳舞,这个宣传片就结束了。

 

01.JPEG

 

一分半的视频,从头到尾没有提一句跟喜茶有关的内容,唯一有关的视觉是宣传片结束时出来的喜茶的LOGO。

 

很显然,这个视频传递的就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价值。但是,让人们一头雾水的是,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姑娘突然剃头?为什么一个过路人突然割麦子?那些唱歌、跳舞、到处摄影的人,跟喜茶有什么关系?

 

大家可以想一想,对于这部宣传片而言,后面的LOGO是不是换成谁的都可以?这就是典型的“感觉断轴”现象。

 

对一个品牌而言,价值是乾道,感觉是坤道,感觉必须依附于价值,凸显价值,而非脱离价值。

 

咱们说说喜茶在价值层面都有哪些认知。

 

在多数人的心智里,喜茶应该是“新式茶饮店”的领导者,主打芝士现泡茶,以其更多的口味和良好的品质赢得了顾客的认同。

 

那么问题来了:剃头的女孩、割麦的路人,跟这些价值有何关系呢?既没有依附于价值,更没有凸显价值。

 

 

“感觉断轴”的根源

 

其实,仔细观察,类似喜茶这样“感觉断轴”的品牌非常多,绝不是喜茶一家。

 

比如:北京有一家专门做宴会的餐厅叫“北京宴”,广告语是“北京宴,中国服务”。其实,在价值层面,我非常认同这家餐厅的服务,但是从感觉层面,却让我无法理解。就拿它北京市丰台区的总店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欧式建筑,楼里的装修也到处都是欧式风格。不是说好“北京宴”吗?不是说好“中国服务”吗?怎么搞成欧式风格了呢?这就是“感觉断轴”。

 

02.JPEG

 

那么,“感觉断轴”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自以为很聪明的企业都会犯这种错误?

 

认知思维认为,根源就在于营销理论的缺陷。大家所熟知的营销理论,无论是里斯、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还是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理论,清一色地强调左脑里的价值,诸如:需求、细分、品类、定位、特性、品质、价格等等,很少提及右脑里的感觉,更没有提出如何利用感觉来驱动价值。

 

其实,这个可以理解。因为,这些理论体系诞生在半个世纪以前,那个时候在全球范围,多数行业都处于理性消费阶段,顾客的购买依据是“我需要我才买”,而非“我喜欢我才买”。

 

然而,现在不同了,消费升级、感性消费渗透到多数行业,我们的营销活动不得不好好研究顾客右脑里那些感性的东西。但是,正因为理论体系的缺失,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广告创意,还是视觉表达,没有可参照的理论,只能跟着感觉做。这么做的结果是:有时候能做对,有时候做不对,一个品牌的价值与感觉的匹配性,完全靠运气。

 

针对这个问题,认知思维提出了“右脑驱动”的概念,并提出了感觉如何驱动价值方面的诸多方法和工具,把以前“跟着感觉做”变为有章可循的方法论。这是认知思维对营销理论界最大的贡献所在。

 

 

如何防止“感觉断轴”?

 

我们在前面,用汽车的传动轴来比喻品牌价值和感觉之间的驱动关系。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在价值和感觉方面,是哪个要素起到“传动轴”的作用呢?

 

在认知思维营销理论体系中,扮演这个角色的要素就是品牌个性。只要你把品牌个性找准了,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何为品牌个性?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品牌征服顾客右脑的一种特别的感觉,是强化品类、促进记忆、引起共鸣的独特风格。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强化品类。也就是说,品牌个性必须为品牌价值服务。它与品类和定位的关系是依存关系,相生关系,不能脱离,更不能产生冲突。

 

举个例子。

 

提起耐克的时候,大家总是感觉到它充满运动感,甚至有一定的攻击性。这就是它的品牌个性。不少耐克粉丝,就是奔着这个个性购买耐克的产品。

 

03.JPEG

 

这就是品牌价值和感觉相互依存的良好体现。因为,从价值的角度看,耐克是一家做运动鞋和运动服的国际公司(品类概念),尤其做专业运动鞋方面,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品牌(定位概念)。那么,作为专业运动鞋第一品牌,它的个性充满运动感和攻击性,有问题吗?没有;感觉脱离价值了吗?没有。

 

那么,当你知道耐克的品牌个性时,如果让你给耐克制作一分半的宣传片,你会怎么做呢?会让姑娘去剃头吗?不会;会让路人去割麦子吗?也不会。因为,你知道,这些与耐克无关。

 

这就是品牌个性的重要性。它的存在,让所有的创意、设计和沟通策略有了可参照的标准和框架。只要你在这个标准和框架之内做事,就不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感觉断轴”的现象。

 

这里,希望大家一定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定位是所有策略的宪法;个性是所有创意的宪法。定位凸显价值,个性凸显感觉,感觉驱动价值,实现生生不息。

 

 

最好与最坏之间

 

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得意之作《双城记》里曾经留下这样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特征。

 

没想到,这句话放到现在也非常合适。因为,对新国货品牌而言,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最好”体现在第三次国货浪潮,让国人前所未有地认可国货,追捧国货;“最坏”体现在感性消费,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甚至严重同质化,顾客的购买决策从左脑转移到右脑,右脑里的感觉决定着多数品牌的未来。

 

在这个“最好”与“最坏”之间,今天的新国货品牌所肩负的使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老国货建立了行业标准,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言人,那么,新国货的使命则是与国际品牌平起平坐,甚至要打败国际品牌,成为中国创造的代言人。

 

因此,新国货品牌在市场竞争层面遇到的对手比以往更强,在顾客心智中建立有利认知的难度比以往更大。

 

不过幸运的是,今天不少新国货品牌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动不动就能融到几个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这是老国货品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然而,这一点也让这些“初生牛犊”们膨胀了起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开始胡作非为,感觉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虽然“有钱”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大家做到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资本一向是双刃剑。用好了,快速成长;用不好,倾家荡产。在“最好”和“最坏”之间的转换,几乎在一瞬间。

 

如果你想迎接“最好”,避免“最坏”,那就必须像张瑞敏老先生所说的那样,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牢记认知思维所倡导的“外求认知,内求使命”,用科学的方法论避免“感觉断轴”等重大问题,让品牌始终处于健康、高效、充满活力的状态。

 

新国货品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