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笔记侠(ID:Notesman)
整理者 | 聂敏
内容来源:笔记侠专访王凤英。 受访嘉宾:王凤英,小鹏汽车总裁。
笔记君说:
企业战略创新,才是带来跨越式增长的关键。
但想要在战略上体现创新性、差异化竞争,往往需要高度聚焦。
聚焦,就意味着要做减法。但企业最想做的,有时不仅是加法,更恨不能做乘法。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究竟该如何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做战略创新?战略设计有没有内功心法?如何推动战略落地?
笔记侠特约专访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将其多年实战经验、战略思考以及人生感悟等精华内容,以文字分享给大家。
真正厉害的人,总是敢于直面挑战。
年初,52岁的王凤英离开了陪伴30多年的长城汽车,正式加入新能源明星企业小鹏,负责产品规划、产品矩阵和营销体系的搭建。
过去一年,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战况明显愈发焦灼,“蔚小理”曾经三足鼎立的局面,彻底被打破了。
前有特斯拉、比亚迪遥遥领先,后有零跑、哪吒等新秀紧追不舍,还有吉利、广汽、长安等传统车企奋起直追,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蔚小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推动组织进化。
尤其是小鹏汽车,在年初开启了一场针对组织架构和营销体系的“大变革”,何小鹏更在内部信中强调“没有退路,必须破釜沉舟。”
而王凤英,这位汽车界公认的“铁娘子”,选择在此时加入小鹏汽车,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翻看过往履历,王凤英无疑是战绩赫赫。
1991年,刚大学毕业的王凤英加入长城汽车,在长城汽车上线第一批“轿车”后,王凤英为迅速打开销路,果断将车推向东北市场,仅用半年就带来几百万的销售收入,也为长城汽车赚到第一桶金。
随后,长城汽车进军皮卡市场,为了将产品从小县城卖向全国,王凤英借鉴了家电企业的销售模式,将代理制改为经销制,从以往的佣金抽成模式改成批发自定价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同时,也为长城汽车迅速铺开经销渠道,带来稳定现金流。
仅用2年时间,长城汽车就反超国内皮卡老牌企业,一举成为全国销量冠军。
随后,王凤英又主导了长城汽车进军SUV市场,推出的第一款SUV赛弗,仅用2个月就实现了全年销售目标。
皮卡、SUV的接连成功,也让长城汽车再次动了奔赴主流轿车市场的心思,准备投入100亿大干一场。然而,刚砸了30亿研发的几款轿车推出市场后,却是叫好不叫卖,公司内部对此产生了极大的争议。也因此,长城汽车迎来了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一场战略变革。
2009年,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长城汽车决定集中资源全面聚焦SUV,将“轿车、SUV、皮卡”的优先顺序改成“SUV、皮卡、轿车”,巨大的战略转型,要承载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战略决定后,王凤英果断放弃轿车上的全部投入,强力主推SUV战略落地,还推出了王牌SUV品牌哈弗。
2013年,王凤英又推动长城专业的SUV品牌哈弗独立。此后几年,哈弗销量连年上涨,H6车型更是卖到脱销。2013年到2021年,哈弗H6连续9年获得SUV领域销量冠军。长城企业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跨越百万销量的中国车企。
2013年,长城汽车在香港上市,担任长城企业总裁的王凤英,一路带领着长城汽车从营收80多亿成长为千亿级企业,巅峰时市值高达6000亿。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得了这些成绩后,王凤英选择了重新开始。
不难看出,深耕汽车行业30多年的王凤英,不仅对市场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知力,多年的一线实战积累,也让她在全面操盘企业战略设计、落地执行上也具备丰富作战经验。这些,无疑也是小鹏急需的一针强心剂。
作为汽车行业少有的职业经理人,王凤英此次转身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显然是一段新的启程。
面对业务更加繁杂、更具互联网思维的新能源汽车,王凤英会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挑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论哪些可以复用?在年轻人高喊躺平,吐槽太卷的今天,王凤英又有哪些成长经验和职场秘籍,值得我们学习?
笔记侠专访了这位当代大女主,就个人成长、管理经验、战略思维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采访,希望给忙碌在职场的创业者们多一些思考和启示。
以下为本人自述:
一、长期主义的胜利
回顾我个人的职业生涯,我最想分享的就两个词:专注、努力。
我刚毕业进入汽车行业时,传统汽车行业基本上就是男人的世界,跟现在年轻人喜欢追求自我、追求兴趣不同,我最开始的职业选择更多只是基于一种朦胧的机会判断,就认为汽车行业一定会是一个大的趋势,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还是属于一个新兴产业。
如今回过头看,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干了30多年,我感触最深、也最感谢的就是这两个词“专注”“努力”,这个信条不仅贯穿了我整个职业生涯,也贯穿了长城汽车整个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可以理解为坚持长期主义。就如同你挖一口井,只有不断深挖才能挖到水,浅尝辄止或者朝三暮四肯定是不行,因为任何一个行业你都会遇到困难,如果遇到难处就折返,必然徒劳无功。
结合长城的一路发展也是如此。
最开始的1996年,我们研发出了第一代皮卡:迪尔。为了从小县城卖向全国,我们先做了销售策略创新:将代理制改为经销制,定一个底价,经销商付钱拿货后,再自主定价售卖。
这个销售模式的改变,不仅大大提升了经销商的积极性,也大幅降低了我们的回款风险。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营销创新:提升线下门店的维修和服务速度,形成服务差异化,用好口碑拉动长期增长。
正是这些创新和努力,长城皮卡投产仅用了2年多,便一举夺得全国销量冠军。后来长城皮卡连续25年保持了国内市场销量冠军。
但当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对皮卡有限行政策,我们无法打进这些一线市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2002年推出了首款SUV赛弗。虽然SUV跟皮卡技术并没有区别,但赛弗封闭式的车体,解决了用户拉货、载人还能进城的问题。一经推出,就大受市场欢迎。
后来,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又做了升级,2003年推出了另一款SUV赛影。我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将其定义为“赛影是进城的皮卡,生意人理想用车”。当时“8万余元7人座,乘客载货两相宜”的营销文案,还让赛影创下了单月销量超3000辆的记录。
然而,皮卡、SUV的接连成功,也让我们冲昏过头脑。这也导致我们中间偏离了“聚焦”的轨道。
当时轿车仍是主流市场,我们觉得如果长城不做,会被外界认为是边缘性企业。
于是我们决心很大,计划投100亿砸入轿车市场,结果刚砸了30亿发现产品卖不动,为此我们内部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到底是产品设计问题还是市场营销问题?
争论之后,我们发现无法从内部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决定从外界寻求帮助,经过咨询公司大量的市场调研后,我们决定改变战略:全面聚焦SUV,将之前“轿车、SUV、皮卡”的优先顺序改成“SUV、皮卡、轿车”。
这个决定是非常艰难的,毕竟轿车项目已经砸了30多亿。但考虑到发展初期,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集中资源主打SUV,才更容易从单个赛道突围,形成企业壁垒。
战略决定后,我们很快推出了新的SUV品牌哈弗H6,凭借着紧凑型SUV的定位、超大的内部空间、丰富的配置以及9.58万元的起售价,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2013年,我们又推动长城专业的SUV品牌哈弗独立。此后几年,哈弗销量连年上涨,H6车型更是卖到脱销。2013年到2021年,哈弗H6连续9年获得SUV领域销量冠军。
长期的专注和努力,也为长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13年,长城汽车在香港上市,公司营收从最初的80多亿一路上涨超千亿,市值巅峰时高达6000亿。2015年,长城汽车的净利润率甚至超过了世界知名汽车品牌保时捷。2018年底,哈弗SUV全球累计销量突破500万辆,成为中国首个进入500万俱乐部的专业SUV品牌。
一路长虹的背后,我也会经常问我自己,长城业绩背后到底有什么?
我认为,我们只不过选择了一个适合长城发展的战略模式,而且我们能够长期地坚持做到不被更多的东西所诱惑。
因为人的欲望无穷的,企业最想做的,有时不仅是加法,更恨不能做乘法。但聚焦,就意味着要做减法。
所以,这也是对决策层的意志考验。
面对一个长期且很难预料的未来,战略执行容易反复,如果不把聚焦当成信仰,根本无法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战略。
二、如何从一个好运动员
成为一个指挥员?
我从1991年加入长城汽车,陪伴长城汽车30多年,见证长城从负债到成为千亿级品牌,我个人从销售助理到公司总裁,早已学会了时刻迎接挑战和变化。
如今再次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担任小鹏汽车总裁,很多人也会问到我如何适应角色和职业转变的?
从个人职场成长来说,从销售到管理层,其实就是一个好的运动员到一个教练员的角色转变,首先一定是个人要有很好的专业素养,才有资格成为管理者。
但从一个执行者变成管理者,一定是要拥有更高、更全面的管理能力,包括指挥作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谁也不是天生的管理者,一定是经过后天培养锻炼,结合实践经验来的。但每个人长板、短板都不一样,所以要加强的部分也是因人而异。
对我来说,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勤能补拙。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业务驱动管理-打开思维天窗-管理思维进阶。
第一,是业务驱动管理。
要想成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在专业度上握住业务的脉搏,再去握住管理的脉搏,也就是管理和业务高度匹配,基于业务目标驱动任务管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是打开思维天窗。
管理者的学习思维必不可少,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知识,比如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论的借鉴都非常重要。
从我自身感受而言,正是我们学习了定位的方法论,长城才选择了聚焦策略,也才有了后面跨越式的增长,所以学会借鉴、打开思维的天窗,也非常重要。
第三,是管理思维进阶。
任何一个管理者,也是要不断上台阶的,如何从一个教练员成为一个指挥员,就是做销售总监和公司总裁的区别是什么?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对企业战略的观察和洞见性要求更高。
所以,个人成长就是从一个圈层突破到更大的圈层,当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往下看,就是能量和经验的积累。
就我个人职业而言,不管是职业角色还是领域的转变,都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破圈的过程。
三、战略规划要由外而内,
战略落地要由内而外
加入小鹏,不仅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是让我在产业链更庞杂、更具互联网思维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去实践、论证和升级自己战略思维的一次重要机会。
我们知道,做企业战略是为了洞见更好的机会。
企业战略要解决的企业发展的内核动力问题,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围绕这些价值,如何把品牌和市场做大做强?
所以,战略就是指导企业增长的关键。
但很多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往往只是对规划做数字上的提升,比如完成多少营业额,增加多少新用户等等,没有真正去做企业战略上的创新。
什么是企业战略创新?为什么要做企业战略创新?
企业战略创新是让企业持续增长,以及跨越式增长的最好办法。战略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战略设计创新和战略落地创新。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凡是做的大、走的远的企业,大多数都是能够持续创新的企业。所以,战略的创新力决定了一个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增长力。
企业战略创新应该怎么做?我自己的总结是:整合自上而下的智慧,也要整合自外而内的智慧。
简单而言,就是内外结合。但目前,大多企业在做战略时更多是从内部思维出发,也就是从专业思维和企业视角;而外部思维,则是依靠竞争思维和用户视角。
专业思维和企业视角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产品导向和问题导向,这是典型的内向思维;第二个特征,就是资源导向和能力导向,也叫本位思维。
一般企业运用内部思维做战略时,往往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平台依赖性;二是创新性不足;三是随大流。
1.平台依赖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企业更讲究平台化,很多消费、零售企业也讲究平台化,那么,这些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就很容易以内部思维为主导,也就是平台依赖性。
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只关注企业平台上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新品设计和规划,只围绕企业资源去做,很少关注竞争需要差异化。
因为企业建立一个平台的目的,就是希望平台资源通用化、共享化以及最大化,降低成本。但这也造成了企业内部的思维短板。
2.创新性不足
另一种非常典型的现象是,只在原有产品上做迭代、做升级,配置更多一点,卖点更多一点,说白了,就是图省事。
这都是一般的企业思维,只跟自己比较,不去从市场和竞争对手出发,如果差异不够大,一般无法形成长久的竞争力(有产权保护和资源垄断型企业除外)。
3.随大流
还有一种最可怕,就是随大流。新品设计,只关注竞争对手做什么,市场上哪些产品火,就去跟随模仿,完全不做创新。
这个策略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是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试想一下,比如比亚迪新推出一款新车大火,我现在模仿去做,等到两年以后产品出来,可能那股潮流早过了,那我就可能要承担很大的成本风险。
所以,企业的竞争应该是创造不同,而不同永远胜过更好。
举个长城早期的例子,长城最开始做皮卡的时候,规模还特别小,是怎么做到脱颖而出的呢?我们当时进入这个赛道的时候,市场上也有很多其他的品牌在做,也不乏老牌企业。
那长城是怎么做的呢?一般皮卡后货箱的尺寸是0.5米,那长城就做0.8米的后货箱,别人也跟着做0.8米的,长城立马就做1.2米的后货箱,他们再跟着做1.2米的,长城就做乘用化,主打豪华舒适。
模仿,却从未被超越,这就是长城皮卡能一直保持市场销量冠军,市场份额高达50%的原因。对比其他行业,不管是手机、家电等也都是如此。
长期总结来看,战略创新中的品类创新,一定是为企业带来收益和增长最大化的。
所以,我们在做企业战略时,一定要结合外部思维,外部思维的典型特征就是就是用户导向、机会导向,外部思维更关注差异化竞争,对用户需求和新趋势也会高度敏感,擅长跨领域、跨行业借鉴,这会更有利于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开辟新品类。
所以,我认为:外部的视角是要大于内部视角的,外部思维也要高于内部思维。
那企业制定战略时要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有竞争力呢?结论就是:内脑加外脑结合,才能找到最优战略。
一方面,内外思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另一方面,正因为内外思维存在差异性,甚至会产生对立,但是最终我们通过探讨、论证,是为了寻求战略的统一。
如果企业战略是经过了外部思维的论证,以及内部思维的推导,那么,企业战略的风险性会大大降低。
举个实践案例,当时长城想要推出越野车时,市场上主流的风向是做SUV。
当时,我们内部也有声音说,从市场主流技术上来看,像捷豹、路虎、宝马这些吉普车,都采用了承载式车身技术,而越野车需要的非承载式技术,我们并没有这条技术线。但在用户视角来看,非承载式是属于越野车的一个标志,代表了它的特定性能。
面对内外部在认知上的差异,企业该如何选择?答案是:用户视角说了算。
从技术开发难度上来看,如果用我们自己的SUV平台开发,资金投入和技术,难度都要比新建一个越野车平台低的多。
所以,最终我们在内外部思维上达成了一致,推出了智能潮玩越野车——坦克,和传统越野车相比,显然它也是一个新的品类。一经推出,也立刻抓住了年轻群体的市场。
所以,企业战略的形成应该是由外而内,但战略的落地应该是由内而外。
很多企业在战略制定后,一到落地环节就容易跑偏。如何保证企业战略的落地不摇摆、不跑偏?我觉得企业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不骑墙的决策共识力:建立理论方法认知,让决策层和执行层达成共识,深度理解战略价值和目标,保证团队劲儿往一处使,战略不跑偏。
不走样的执行力:这就非常考验企业对战略定位的坚守力,对战略目标的纠偏力,以及对“做什么”“为什么做”的信任力。
不推诿的组织协同力:考验的是企业机制、流程、文化,团队不仅要有绑定任务成功的激励机制,追溯任务失败的连坐机制,以及打造组织协同的流程模式。
想要打胜战,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做好配套激励、资源配置和部门分工,才能最大化调动生产力。
这也非常考验企业CEO的能力,一个好的CEO也需要具备三个核心操盘能力:
① 融合内外思维的高手,CEO是操盘手,如何找外部思维,协助企业来补足短板,这是CEO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② 加速战略落地的推手,企业战略落地过程中,CEO有没有加速战略落地的方案和策略,或者能不能找到办法,也非常关键。
③ 整合内外资源的抓手,没有资源能创造资源,没有条件能创造条件,这就是CEO的资源整合能力。
所以,CEO在这三方面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影响企业战略落地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