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a1零食研究所周炜平:好吃VS健康,高品质VS主流价格,到底该如何做选择?

时间:2023-06-27 03:14:09 | 作者:陈俨 | 来源:浪潮新消费 | 阅读数:781
摘要:成为一个消费者认知的真正品牌,而不是一个比较知名的商标,才可能实现品牌长青。

导读:

 

戴着镣铐跳舞,为什么说不谈成本的高品质都是耍流氓?

 

01.jpeg

 

作者:陈俨

来源:浪潮新消费 图片

 

经历过去三年消费市场高度的起伏变化,品牌们都走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回答我是谁、要走向何方的关键时机。

 

近日,由浪潮新消费联合60多家一线品牌、平台和行业生态伙伴举办的《长青之路•第三届新浪潮品牌大会》在上海盛大召开!

 

两天时间,有上千位优秀的消费行业上下游创始人、高管、投资人到场,40多位来自腾讯、得物、玛氏箭牌、立白科技集团、元气森林、丝芙兰中国、泡泡玛特、Babycare、隅田川咖啡、加华资本、凯辉基金等一线平台、品牌、投资大咖,围绕过去三年的行业经验和未来品牌打法进行了多元探讨。

 

其中,a1零食研究所创始人兼CEO周炜平旗帜鲜明地分享了自己对于市场、产品的很多差异化思考,挑战了很多看似冠冕堂皇,但却脱离现实的所谓市场主流认知,也给大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自我检阅的机会。

 

产品叫好不叫座、线下经销商不买单、规模总是上不去……是很多新品牌的常见困境。但很多人在复盘的时候,总是想着从模式、效率上找答案,殊不知最开始的市场选择、产品设计可能就已经决定了品牌的终局。

 

以产品为例,在食品行业,选择好吃还是健康不止消费者会纠结,企业也会两难。但这两年对健康化趋势的过度推崇,让无数人执着于零糖、无添加,甚至出现了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的风潮。最终无视成本做出来的一堆所谓高品质产品,最后大多都被证伪。

 

“实际上用户真的需要这么多维度吗?一点点糖都不行吗?不至于。我们可以朝健康的方向努力,但也不要对现存的合规添加剂过于焦虑。”

 

周炜平对这件事的洞察是:大家聊的时候谈健康,吃的时候还是看口味,买的时候比价格。所以当好吃跟健康矛盾的时候,a1一定选好吃;主流价格跟高品质不可兼得的话,也一定是价格优先。

 

在他看来,不谈成本的高品质都是耍流氓,产品创新不能脱离合理的价格定位,“戴着镣铐跳舞”才是常态,否则做出来再好也不过是自嗨。

 

对类似的行业基本规律的忽视,是很多新品牌的通病。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大家一直要挑战行业巨头,但巨头该100亿还是100亿,反而不少人争着争着自己掉队了。

 

今天很多人可能还在惯性地寻找红利,但红利总是阶段性的,消费品长周期看还是在常态下竞争,学会如何在常态下活得好,可能是当下环境中更重要的课题。

 

演讲 | 周炜平

 

各位早上好,很荣幸有机会来做一些a1的心得分享,今天聊的只是我们的实践,一家之言,没有任何指点或评价的意思,各位听听就好。

 

2016年创业时我写了一句话:我懒得向谁弯腰,只能把产品做得很diǎo。本来是写在小本子上的,公司的人觉得不错,还是公开了。后来老被工商说太低俗,就变成了拼音。

 

02.png

 

很多人不清楚,2016年成立这家公司之前,我干了16年营销,照理说我应该是个营销至上者,但我们整个公司是一个产品主义者。

 

就是因为做了16年营销,才觉得营销无力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产品不行,营销一点用都没有。

 

16年后,我回头重新理解了产品部门、研发部门和供应链部门的意义。过去只干营销的时候,天天跟产品等各个部门吵架,说你们产品不行、生产质量不行,不是我们营销不行。现在知道了其实是组合拳,所以接下来分享我也分了几块。

 

 

一、你的规模卡壳、不够大,可能是“道”出了问题

 

先聊聊a1的市场观。

 

在我们眼里,所有一二线的高消费人群,是相对精英的人群,他们有消费力,但也真的挑剔,很难满足;“尾巴”是个9块9包邮到家的市场,我也满足不了。

 

这就像一根竹子,大家根据能力去选择一节两节,有能力的可以选择更多。a1选中的是腰部的8亿人,也就是中间的普惠大众市场。

 

我深信优衣库柳井正的那句话:要有大规模,就要面向大市场。

 

这个理念也让我们很愿意去选择基础品类。基于这样的选品逻辑,我们又采取了一个最极端的方式——规模化去长尾。

 

在a1,爆款一般只有一到二个口味。我们认为给消费者过多选择,就是专业上的偷懒。你懒得研究消费者的深度需求,所以一股脑给消费者一堆产品去选,本质上还是不够了解他。

 

大部分情况下,当你给到他足够哇塞和尖叫的产品,他会觉得你给的就是最好的。所以a1好多爆款都只有一到两个口味,这样生产线就可以24小时只做一个单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

 

a1的香蕉面包零售价三块,西瓜吐司零售价两块。我们认为消费品市场是有规律的,要尊重市场规律。主流市场能接受的价格就是2-3块,卖5块钱就不会爆,这是我们理解的“道”。

 

这几年大家都在聊新消费,挑战这个、挑战那个。挑战这么多年以后,发现行业原有巨头该100个亿的还是100个亿,该15个点净利率还是15个点净利率,该持续增长还是持续增长,反而争着争着把自己争没了。

 

我们认为,敬畏原来的行业巨头,寻找他们成长的规律,并谦虚的向巨头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03.png

 

举个简单的例子,a1所在的休闲零食类别,有两个市场分类:一个叫散装称重市场,比如超市和很多零食店;一个是定量装市场,包装带条码,背后有净含量、克重。

 

这两个市场里,散装以经销商把控为主,这一批都卖19块8,那一堆都卖13块8,进场速度和覆盖非常快,所以大家都选择这个市场切入。但中国有散装柜的零售渠道不超过10万个,而可以卖定量装的大概有200多万个网点。

 

我们就发现一个基本规律,零食也好、饮料也好,规模足够大的企业都以定量装为主。

 

这个规律就让我们警醒,你现在规模之所以卡壳、不够大,是因为“道”上出问题了,定量装是不是能覆盖到县域、乡镇等更广的市场,这样的行业规律要看得到。

 

总结而言,我们的市场观是基于更广义的人群,用更合适、更普惠的价格来满足他们的消费升级需求,然后寻找这里面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规律。

 

 

二、好吃VS健康,高品质VS主流价格,我们如何做选择?

 

再聊聊产品观。a1确实视创新为生命,公司介绍的第一句话就是:a1是一家以产品驱动为核心的消费品公司,我们一直致力于用户可感知的价值,用户感觉不到的创新毫无意义。

 

这种创新可能体现在口感口味、外观颜值或者价格上,比如原来都卖5块,你突然弄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只卖2块,不爆才怪。

 

行业这两年有一个品牌的手撕面包,以前这个产品正常500克售价是15块8,他们只卖9块9,口味还差不了多少,这个单品一年做了五六个亿,产品其实没什么创新,但可感知的是价格上的巨大差异。

 

第二,2018年我们跟青年志花了上百万,做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用户研究,我们觉得100万就买到三句话:聊的时候谈健康,吃的时候还看口味,买的时候比价格。

 

我在现场听到消费者第一段聊怎么把千焦换算成卡路里时一头冷汗,现在消费者都这么厉害了吗?这么懂。

 

第二个环节是把你想推荐给别人的零食挑出来,结果挑出来都是油炸的、辣的、麻的、有体感的,跟刚才聊的健康没半毛钱关系,典型的言行不一。

 

第三个环节猜价格,除了知名一线品牌比较清楚价格以外,剩下95%大家猜的实际售价都低于真实售价。

 

可以得到结论:大多数人谈的时候聊健康,其实是把它当做一种社交货币,并没有真正去践行;

 

吃的时候还是看口味,买的时候价格仍然是个敏感因素,尤其这两年疫情以后,可支配收入下降,价格因素更加敏感。

 

04.png

 

所以我们经常说,不谈成本的高品质都是耍流氓。

 

很多人非常完美主义,执着堆料,甚至不考虑成本、只考虑好口味,最后出来的价格脱离市场需求。

 

某个时间你恰巧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捅破了品类价格天花板——突破了,但不代表每一次你都能捅破。所以我们觉得一定要戴着镣铐去跳舞,产品创新一定要基于合理的价格定位。

 

a1也经常碰到这些问题,好吃跟健康矛盾的时候选哪个?好吃。主流价格跟高品质选哪个?价格优先。在a1的产品守则里,好吃永远第一位。

 

我们内部三个月孵化一个子品类,其中一个负责人被开了,按照他的逻辑打造的产品,数据一直不好,复盘发现他全程都是“既要还要”。

 

比如给研发部门要一个针对孕妇的健康零食,又要零添加,又要无糖,还要好吃,怎么可能?只要前面两个做到了,好吃就无从谈起。

 

实际上用户真的需要这么多维度吗?一点点糖都不行吗?不至于。最近妖魔化食物添加剂这股风潮,我们也在反省,前些天已经让所有对外营销渠道不要过度渲染焦虑,只要国标允许添加的都是合法的。

 

在这里也呼吁大家不要过度妖魔化,我们可以朝健康的方向努力,但不要对现存的东西过于焦虑。

 

a1也有在努力。比如这两年一直通过包装材料,通过无氧锁鲜技术、充氮技术,包括用生物酶的方式,想用物理保鲜替代化学防腐,这确实是努力的方向。

 

但同时我们也坚持用白砂糖跟海藻糖复焙,而不是一步跨到赤藓糖醇等代糖上。因为a1不愿失去鲜活的甜,这是我们的态度。

 

各位可能不知道,西瓜吐司曾经差点胎死腹中,因为第一波花了半年时间探索的技术路线会导致产能下降1/3,生产难度增高,代价就是成本上来了。当时研发告诉我一片要卖5块,我说那不要做了,因为5块注定失败,自嗨的事做了干嘛。

 

后来另一组技术人员提出新的生产工艺路线,才实现了依然卖两块但还可以做得这么好吃好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价格应该作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消费升级像爬楼梯,5毛到8毛,8毛到1块,并不是1块钱直接到10块钱。

 

第三个方面,基于基础价值的创新,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食品的基础价值是好吃、健康,带一点点的情绪满足。边缘价值是好看、漂亮、炫耀、安慰剂,基于基础价值的创新,成功概率很高。基于边缘价值也会成功,但都不长久。

 

 

三、为什么经销商不卖的你货?

 

这几年大家问我比较多的问题:新消费品牌为什么转线下都不成功?是渠道太难打交道吗?

 

我们内部有句非常准则性的话:产品符合渠道,渠道承载产品。

 

05.png

 

渠道跟产品是关联的,a1的设计很简单,不同渠道不同规格产品。

 

西瓜吐司在货架大卖场渠道就给散称的,到了BC类店就对应188克的4枚装,到线上也有基于电商客单价的对应规格。所有产品都遵循不同渠道对应不同规格和不同价格带的原则。

 

当然,过程中还要考虑不同渠道合作伙伴的利益。

 

在我看来,大部分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经销商跟品牌方就是利益关系,满足两个条件,经销商一定跟你合作:第一好卖,第二有钱赚。不需要你求他,大家是平等合作的。

 

但好卖怎么来?明明市场零售价都是2块,你卖6块,我怎么会认为你好卖呢?而这往往是因为无限堆料拉高了成本。

 

还有一种情况,产品创新还可以,也确实好卖,但如果设计线上价格体系的时候,就没给线下经销商留活路,你再好卖跟我有什么关系?经销商也不会卖的,你的招商就会很难。

 

06.png

 

当然,每个类别都有一些拐点性的突破机会,都有一个明确可替代的单品,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拐点性机会去替代。再就是,设计每个产品时都要有个明确目标,要干掉谁,要跟谁竞争。

 

我们4月7号在成都发布香蕉面包和橙子蛋糕,整个糖酒会结束收了两个亿现金,投入的资源才3%多点的财务成本,这不比融资香多了?

 

经销商之所以这么踊跃打款的根本原因,是从这两只产品力嗅到了爆款的机会,毛利合理有钱赚,在不景气的环境里,手握爆款意味着盈利和竞争领先。

 

07.png

 

但这个系列产品难产,这几天才开始发货,调试了快一个多月,因为上面是两层布丁,要求每个橙子瓣的尖角都要这么好看。

 

有一段时间调试一直不行,最后发现一个转盘的皮带,是同一厂家但不是同一批次,松紧度不一样,导致对不准。所以在生产难度上,硬生生把食品设备推到毫米级。

 

食品有没有科技?食品的科技以后会越来越高。

 

 

四、每年一个爆款,a1的产品测评方法论

 

很多人希望聊聊a1为什么几乎每年都有一个爆款,2018年蛋黄酥,2019年云蛋糕,2020年西瓜吐司,2021年奶撕面包,2022年猫爪,2023年香蕉面包、橙子布丁蛋糕,我们基本遵循了一个比较严谨的测试环节。

 

第一,内部测评。a1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3岁,比较年轻,所以有足够的年轻人来测试口味。

 

08.png

 

第二,a1开了很多会员店,有200万付费会员,这等于建立了一个足够的测试库,我们会定期举行“流口水大会”,其实就是挑选样本进行测试的内测会。

 

但有一句话叫“不用钱说的都不是真话”,所以会员店里还有一个严格试销,去测哪个价格、哪个规格是最受欢迎的,这个过程也在大量收集反馈意见。

 

第三是到线上做试销。

 

只有这三个环节走完,才会全面进入到线下去铺开,所以我们每年新品其实有30-50款,但99%应该死在门店试销阶段。真正出来的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只是看不见而已。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不要老问红利在哪里,企业长周期来看是在常态下竞争的,红利始终会消失,我们更应该学会在常态下活下来,并且活得好。

 

成为一个消费者认知的真正品牌,而不是一个比较知名的商标,才可能实现品牌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