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阿米巴”那么牛,为什么在中国就是做不起来?
时间:2024-08-23 04:57:53 | 作者:程花匠 | 来源:花匠闲话 | 阅读数:598
摘要:
阿米巴模式这些年在国内受到不少人的欢迎,许多公司也都尝试过采用阿米巴模式来管理。阿米巴模式,本质上就是把大公司拆小单元,并且让一个个小单元单独核算。这样一来,哪个小单元(阿米巴)做得怎么样,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了,也就更加方便奖罚了。这种阿米巴模式在日本被稻盛和夫推出后,并因稻盛和夫做出了三家世界500强企业而倍受推崇。不可否认,阿米巴在日本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起其它的很多管理方法,还是先进不少的。但我又为什么说阿米巴行不通,至少是在中国行不通呢?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企业成本U型曲线的概念,也有叫“碗”型成本曲线的。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成本,一开始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因为有规模效应,成本在逐步降低,但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不降反升了,整个成本变化形成一个U型。据图所示,随着规模扩大,成本下降的原因我们很好理解,但为什么到后面某个节点后,成本却开始慢慢上升了呢?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是呈平方关系攀升的。所以很多只有1000人规模的企业,管理人员都达到500人之多。以部队的层级为例,10个人的时候,有一名班长,管理人员占比为10%;而到30个人的时候,就有三个班长,一个排长,一个副排长,共5个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占比就升为17%了。如果到了3万人规模,管理人员占比都有60%以上了。而这些管理人员,本质上都是为一线员工服务的。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一名员工的劳动成果,从一开始的10名员工负担1个管理者,到后来的1名员工负担2名管理者,足足增加了20倍,这当然是很难承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成本不降反升的最根本原因。一股是降的力量(规模),一股是升的力量(管理成本),这两股力量在打架。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也就是对管理成本上升的力量控制得好,企业规模就可以大一些;反之,就要小一些。另外,也与企业的性质,生产的方式都有关系。一些采取大规模流水线的企业,规模就可以大很多。因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管理难度相对简单很多。而一些依靠创意的咨询公司,因为管理难度大,企业规模就很难大起来。而阿米巴呢,就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创造性地把大公司分拆成了一个个只有10几个人的小单元,并且让这些小单元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小单元与小单元之间都是交易关系,这确实大幅度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我又为什么说它在中国行不通呢?(事实上在中国确实也没有行得通,中国目前还没有听说哪家规模较大的公司,成功地运用了阿米巴的。)在日本,很多人在一家公司打工,都是准备从一而终的,甚至很多企业采用了员工终身雇用制。而中国人除了在政府部门,在私企打工,有几个是准备从一而终的?在日本,大家在一个小阿米巴一起工作,如果谁偷懒被别人发现,那是很丢脸的事情,相当于社死了,以后在这个小圈子里怎么混?而在中国,许多人都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可以随时走人,大家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都见过很多两口子在一起干活,一方偷懒让对方多干一点的,何况大家是天南地北的陌生人呢?所以,想通过改小组织,让大家自觉干活,通过把大锅饭改成小锅饭让大家不好意思偷懒,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中国,唯一能行得通的就是包干计件到个人头上(两口子都需要分开计件),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公司也就是这样做,才解决问题的。(一开始时,还允许两口子在一起作为一个计量单位 ,后来发现这都不行,就全部改为个人了。)虽然稻盛和夫考虑到了计量成本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阿米巴都把账算得那么规范。只要求像一个夫妻档的小超市一样,把流水账记清楚就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过于复杂了,浪费了很多成本。如果让他把每个人都作为一个阿米巴,并且单独记账,那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阿米巴与阿米巴之间要进行大量的交易,但这些交易的成本还是太高了。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每天都能清清楚楚知道每个人的收益(因为这样才最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对阿米巴来说,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综合来看,阿米巴是在传统管理错误的方向上做出了改变,也尝试着往正确的方向上走了,很可惜,才刚刚起步。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