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实践

森鹰窗业的定位聚焦实践

时间:2014-01-16 09:03:33 | 作者:徐铱璟 | 来源:《新营销》2014年 | 阅读数:2840
摘要:在国内木窗行业,森鹰是一家只专注于木窗的企业。在定位理论的指导下,目前森鹰占有的国内木窗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13年森鹰依靠铝包木窗单一产品销售额突破6亿元,是行业排名第二位企业的6倍,甚至远远超过欧洲最大的同类企业。

 

 

在当今这个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里,人们常常面对的不是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以至于“选择障碍”几乎成为一种时髦的症候,选择则成为一种暴力。同时,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有限的消费者心智更加拥挤。选择太多和心智有限导致品牌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必须让自己的品牌在顾客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被市场淘汰,而品牌消失意味着品牌背后企业的消失。因此,如何在竞争中赢得顾客心智从而赢得顾客选择,就成为企业生存的前提。

 

然而,品牌并不是仅靠投入大量金钱与传播就能进入顾客心智的,而是要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完美的定位促使品牌成为某个品类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当消费者一想到要消费某个品类的产品时,立即想到这个品牌,这才是真正建立了品牌。例如,可口可乐、吉列、苹果就是典型的定位成功者,依靠定位准确的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品牌价值。

 

其实,这就是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定位理论所表述的核心理念。定位理论不仅适用于大企业,也给中小企业指明了生存之道。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某个细分行业做到第一,成为某个细分品类的主导者,同样能够打造出有价值的品牌。

 

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鹰)董事长边书平,就是定位理论的忠实拥趸和践行者。在国内木窗行业,森鹰是一家只专注于木窗的企业。目前,森鹰占有的国内木窗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13年森鹰依靠铝包木窗单一产品销售额突破6亿元,是行业排名第二位企业的6倍,甚至远远超过欧洲最大的同类企业。

 

森鹰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得益于边书平对定位的理解:只有找到正确的定位,成为某个品类的代表才能真正建立品牌,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聚焦。边书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试错,在成功与挫折的交替中,在加加减减的反复中,逐渐体悟出这个道理,并且用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

 

做加法的十年

 

1988年,边书平硕士毕业于哈工大管理学院,未经分配就被“全民经商”的浪潮卷入商海。当时的他属于典型的“四无”创业者: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无背景,有的只是八个字:“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1991,边书平创办了一家电子散热器工厂,取名亚泰。当时中国市场处处商品短缺,到处是机会。工厂虽小,获利颇丰,边书平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多元化、集团化是那个时期中国企业家共同的梦,边书平也不例外。于是,从电子工厂起步,边书平一发而不可收:他做过给水工程,安装过空调,干过装修,修过路桥,涉猎过外贸,开发过房地产,还卖过汽车,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拥有十几家公司。

 

摊子过大,每天平均分配给各个公司的时间不足两小时。白天不断变换思维角度,绞尽脑汁研究不同行业的问题,却浮于表面难以深刻;夜间还要靠喝酒搞营销、拉关系、做生意,半夜三更到家是常态。结果边书平的身体多项指标出现警示信号,医生说他是30岁的年龄60岁的身体。

 

钱越赚越多,边书平却陷入身心疲惫的无奈和痛苦之中。他厌倦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内心开始涌动一个想法:自己可不可以专注下来,只做好一个产品,树一个好品牌?

 

专注一个行业

 

1998年,一次欧洲旅行,边书平偶然间发现德国制作的木窗非常精美,而中国市场上没有这种产品,凭多年练就的敏锐商业直觉,他认为有商机,于是没经过什么论证便决意拿回中国生产。从此,中国有了森鹰,有了木窗业。

 

森鹰从起步起即确立“三不”原则:“不做铝窗,不做塑窗、不做门”,专做木窗。这是森鹰早期的聚焦战略。

 

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间,边书平带领自己的团队走遍欧洲和北美,遍访天下做木窗者。从德式木窗起步,边书平相继引进意式、美式、澳式等各类风格的产品。当时他觉得,森鹰只做木窗已经够专了,要把森鹰做成世界木窗博物馆,推出各种各样的木窗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

 

现在回忆起当初的想法,边书平说:“贪多求全就像魔鬼一样,再一次误导了我的心。”

 

其实,德式、意式、美式、澳式虽同为木窗,但其结构、用材、设备、工艺不同。定位为木窗博物馆的森鹰,由于产品线太宽,造成技术不精、物流混乱、配套不足、交货不准、成本高企、工人不熟练、质量波动大等诸多问题。此外,不单是多产品的工厂难于管理,多项目的现场则更难协调。当时森鹰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同时有上百个,有收尾的,有正在执行的,还有刚启动的,管理起来边书平分身乏术,导致森鹰项目混乱。

 

直到2003年,在投资了2亿元、苦心经营了5年后,森鹰的销售额才勉强达到7000万元。不单是森鹰,当时中国3万多家窗厂清一色的都是小微企业,这似乎成了行业定律,与中国庞大的房地产业极不相称。

 

一方面是管理上的焦头烂额,一方面是产品销售迟迟没有起色,起初的美好憧憬非但没有成为现实,反而让边书平心力憔悴,甚至失去盼头。他终于不堪忍受,于是把森鹰交给一位空降的职业经理人,自己去做国企并购。结果,3年下来,并购国企获利颇丰,森鹰却濒临崩溃的边缘,其他公司也出现了危机。

 

2006年年底,经过深刻的反思以及人生信仰的变化,边书平意识到,自己再次被贪多求大的野心蒙蔽,反而忘记了追求专注的初心。于是,他痛下决心,开始做减法。

 

以退为进的森鹰减法

 

边书平相继卖掉、关掉其他公司,重新披挂上阵,操盘森鹰。由此,边书平启动了森鹰历史上两次铭心刻骨的放弃与聚焦。

 

首先,边书平认识到,单凭森鹰一家公司、自己一个老板,不可能同时做好工厂和现场,更谈不上做出规模。于是,他采取“代理”制度,把服务交给代理商,森鹰只管制造--放弃现场,聚焦工厂。

 

这项看似简单的制造与服务专业化分工的分割手术,边书平用了整整6年时间。分割手术不难,难在利益分配。代理商提供服务是要付出努力和承担风险的,必须以利益激励代理商,这就意味着森鹰的锅里平添了许多双筷子,原本就不多的利润顿时显得僧多粥少。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降低成本和提高价格。面对抉择,边书平说:“‘偷工’我不干,因为员工收入是创新与责任的基本动力;‘减料’更不干,行业内无人不知森鹰只使用世界上最好的设备与材料。那么我别无选择:只能提高价格。”

 

令人惊异的是,价格上涨了,销售额却飙升了。2009年,森鹰销售额首次突破3亿元,2010年突破4亿元。代理商乐了,顾客投诉也不见了。实践证明,专业化分工带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而顾客对于好的服务是肯买单的!

 

有了这次放弃与聚焦,森鹰经历了一次蜕变:费用下降,服务上升,实力增强。这让边书平对森鹰信心重燃,仿佛找回了当初“做好一个产品,树立一个品牌”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放胆谋划进一步聚焦,针对公司多样化的产品线动手术。

 

当时森鹰主要有两大产品系统,一是德式铝包木窗,二是意式木铝复合窗。此外,森鹰还有美式、澳式等非主流产品。在20104亿元的销售构成中,意式木铝复合窗占2亿多元,而德式铝包木窗不到2亿元。但是,赚钱的意式木铝复合窗却让边书平一直心存顾虑。2001年,由于德式铝包木窗价格高、国内市场认知低、销售困难,森鹰不得已才引进意式木铝复合窗以求生存。但在他看来,这种产品根本不是木窗,而是一款内挂装饰木板的铝合金窗,在技术上存在着先天不足且无法做成节能环保型产品。

 

德式产品的优势却是不言而喻的:科学的外铝内木包覆结构不但使其美丽大方,而且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2010年起,德式铝包木窗已明显被中国市场接受和认同,边书平相信其将成为未来主流。

 

于是,在森鹰一个放弃假木窗聚焦真木窗的“疯狂”决策出炉了。

 

砍掉最赚钱的产品线,这一举动不出所料地遭遇到巨大阻力。代理商反对,森鹰内部人员也不理解,行业内传言四起,都在说“森鹰完了”。但边书平坚信,放弃高耗能的假木窗,聚焦节能环保的真木窗,这一战略决策从长期看一定是正确的,而追求卓越首先就要选择正确。

 

2011年,森鹰开始拒接木铝复合窗订单,边书平做好了经受风浪打击的准备。然而,市场给了他一个惊喜,2011年森鹰销售额竟然不降反升,从2010年的4亿元增长到5亿元。2012年是中国房地产最糟糕的一年,森鹰的销售额仍仍然保持小幅上升。这进一步验证了边书平的判断:顾客不但对优质服务买账,更对专家型产品青睐有加。

 

放弃现场,聚焦工厂;放弃假木窗,聚焦真木窗——这就是森鹰成长史上的两次减法,战略上以退为进。两次减法带来的结果是:质量快速上升,成本明显下降,价格稳中有涨,品牌逐渐树立,销量额提高。

 

总结这些年的经验,边书平颇有感触地说:“中国企业大多信奉‘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很多基业长青的欧美企业则坚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精心呵护’。做企业要懂得小就是大、少就是多的‘悖论’。聚焦是一种力量,就像激光,虽只有几瓦的能量却能击穿坚硬的钻石。今天,聚焦对于许多中国企业家来说,正成为极大的挑战与生死考验!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那就是:舍得放弃,受得诱惑,耐得寂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其实,类似森鹰通过聚焦把品牌逐渐做大、做强的案例,在中外企业发展史上并不少见。GE同样经历了杰克·韦尔奇把153个事业部砍到13个事业部的阵痛,才成长为今天的巨无霸型企业集团,“数一数二市场原则”也成为韦尔奇的核心经营理念。相反,通用汽车曾是世界头号汽车大王,但由于其9个品牌无一能够主导其所在的品类,几乎濒临破产。

 

选择正确的品牌定位,聚焦,走一条窄而深的路。在这条窄路上,不断创新,持续渐进式改进,做好产品和服务,最终打造一个细分行业的强势品牌。这就是森鹰将定位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一步步向自己的品牌梦想稳步迈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