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倍轻松迷途:按摩小家电的歧路与救赎

时间:2025-03-17 03:28:15 | 作者:潘轲 | 来源: | 阅读数:80
摘要:现在刹车调整方向的损失,一定比在拥挤赛道上无意义空转小得多。

WechatIMG840.jpeg

 

这两年逛商场的朋友,十有八九在机场或高端购物中心见过倍轻松:灯光柔和的体验店里,白领们闭眼享受着头部按摩仪的揉捏,柜台上的「黑科技」产品标价动辄上千。这个顶着「智能硬件第一股」光环的品牌,曾经用密集的流量明星代言和体验式营销,生生在红海市场砸出一片天。

 

但登陆科创板三年后,真相变得有些骨感——倍轻松(SH688793)市值蒸发超70%、三任财务总监接连出走、单季营收暴跌三成,更诡异的是毛利率始终维持在60%左右,净利率却在生死线徘徊。当年轻的按摩仪网红褪去滤镜,映照出的,其实是整个健康小家电赛道集体面临的转型阵痛。

 

 

流量狂欢下的利润黑洞

 

过去五年,中国兴起了一群「不会赚钱」的怪公司:销售额年年涨,营销费蹭蹭跳,就是见不着盈利。倍轻松完美符合这个画像——上市以来累计销售费用突破22亿,是同期研发投入的4倍。这个比例有多夸张?相当于每卖出100块产品,54块要砸向直播间投流、电梯广告和明星代言。

 

WechatIMG841.jpeg

 

小王在深圳卓悦中心门店试用了颈部按摩仪,被「肖战同款」话术打动掏了腰包。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笔1600元的交易中,有860元用于覆盖代言费、商场租金和抖音信息流推广。更讽刺的是,当品牌花天价请来顶流易烊千玺时,研发团队的人均年薪却从15万降到了14.8万。

 

WechatIMG838.jpeg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打法,制造了漂亮GMV的幻象——2023年新品贡献58.9%的营收,爆款肩颈仪增长439%。但揭开盖子,42%的销售增速与42.5%的销售费用增速完全同步,更像是用钞票点燃的虚假繁荣。当抖音直播间里「买颈部送眼部」的吆喝停歇,库存周转天数已悄然攀升至87天,比同行多压了半个月现金流。

 

 

困在低频场景里的按摩生意

 

所有的生意都怕低频,偏偏按摩仪天生带着「年抛属性」。百度指数显示,头部按摩仪的搜索高峰总是伴着双11大促,平时基本沦为「吃灰神器」。倍轻松直营店店长算过账:春节后三个月,客流量能掉四成,全靠618和双11续命。

 

更麻烦的是使用场景过于单一。机场店的出差人士买完可能半年不再碰,年轻白领办公室用几次就忘在抽屉。对比日本市场,按摩器材能渗透到社区药妆店和温泉旅馆,而国内产品至今没有突破「即时舒缓」的窄赛道。

 

智能硬件团队曾想破局,给产品加上睡眠监测、穴位AI识别功能。但用户反馈暴露真相:95后程序员小李买回能测眼压的护眼仪,新鲜两周后就嫌操作麻烦,「不如手机定时提醒做眼保健操实在」。健康小家电一旦不能形成使用惯性,注定要在红海里肉搏。

 

 

戴着镣铐跳舞的直营模式

 

在财报里藏着一个矛盾数据:143家直营店贡献70%线下收入,却要吞掉74%的销售费用。南京德基广场的黄金铺位,每月15万租金养着两个BA,单店日均销售额不到8000元。这根本不是科技公司的玩法,倒像在给商业地产打工。

 

疫情后机场高铁店关停21家的止血动作,暴露出场景化营销的致命伤——把人流命脉交给出行量波动,犹如在流沙上盖楼。更吊诡的是,说好的「科技公司」标签,常年被线下笨重运营拖累。现在就连山姆会员店的经销渠道,毛利率也要比直营低25个百分点,活生生把自己做成了渠道的搬运工。

 

管理层的摇摆更让人揪心。前脚宣布All in抖音直播,三个月后因ROI不达标紧急收缩;刚把加盟店从30家扩到44家,审计报告就提示渠道串货风险。这种既要又要的战略模糊,让1400人的团队在品牌和渠道之间反复横跳。

 

 

战略骑墙:既当不了苹果也做不成无印良品

 

倍轻松的转型焦虑都写在脸上。深圳CBD旗舰店里,眼部按摩仪和智能艾灸盒肩并肩站岗,养生茶包和睡眠喷雾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最新的脑波助眠耳机,更是让顾客摸不着头脑:“这是数码区还是保健品柜台?”

 

产品经理显然误解了“场景延伸”的真谛。SKU从36个暴涨到92个,不是生态布局而是战略腹泻。当SKG用医疗级认证吃透康复人群,迪斯尼联名款哄住年轻女孩时,倍轻松选择用“大而全”对抗“小而美”——结果颈椎按摩仪的月销冠军宝座被OSIM用跨界联名抢走,眼部按摩仪市场又被网易严选的ODM款分食。

 

更危险的是渠道定位的精分。一边在Shopping Mall砸钱开体验店,摆出要当“健康界Apple Store”的架势;另一边给县城家电卖场铺货,和三角牌电饭煲挤在同一货架。高端用户嫌弃它“装得不彻底”,下沉市场吐槽“不如南极人实惠”。这种两头讨好的贪心,活生生把品牌逼成顾影自怜的中年油腻男。

 

 

战略选择的底层逻辑:少即是多

 

倍轻松的困境是整个健康小家电赛道的缩影:技术门槛不高导致同质化严重,流量成本上涨逼得企业饮鸩止渴。但机会同样存在——这个市场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增速,中国65岁以上老人突破2亿,95后养生支出年增40%,这个市场远没到天花板。

 

无论选择哪条路,倍轻松都必须直面一个现实:战略的本质是放弃。就像柯达抱着胶片品牌不放手的下场,也像富士公司壮士断腕转型制药的成功,区别只在于企业家是否愿意接受“有舍才有得”的定律。

 

是要表面的热闹,还是要深层的效率?好在健康消费的浪潮还会持续至少十年。现在刹车调整方向的损失,一定比在拥挤赛道上无意义空转小得多。这场战略重构的关键,套用定位理论的话术就是:先锚定终极战场,再配置火力资源。不管是做产品专家还是渠道平台,只要远比对手更坚决,就一定能等到用户心智阵地插上红旗的那天。

 


 

作者简介:

 

潘轲,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

 

潘轲二维码-记者访谈-微信平台.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