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吉野家的“牛肉饭帝国”崩塌:一场迟到的自我救赎

时间:2025-07-15 03:27:23 | 作者:潘轲 | 来源: | 阅读数:23
摘要:品牌价值不在出身,而在能否满足当下顾客的需求。

1992年,北京王府井大街。

 

中国第一家吉野家门店开业,一碗定价6.5元的牛肉饭创下日销2000碗的纪录——相当于每分钟卖出1.4碗。在那个城镇居民月收入不足300元的年代,吉野家是“小资生活”的代名词,人们排队两小时只为尝一口“正宗日式味道”。

 

01.jpg

 

三十年后,同一碗牛肉饭却成了吉野家的“诅咒”。

 

2024年,吉野家控股财报显示:中国区门店三年关闭近200家,南方市场净亏损超500万元,北方合兴集团黯然退市。曾经需要站着吃饭的爆满场景,如今被“又贵又普通”“服务慢”“预制菜嫌疑”的差评淹没。

 

当米村拌饭凭借15元芝士牛肉饭横扫三四线城市,当老乡鸡用现炒小份菜收割白领午餐市场,吉野家这个日式快餐鼻祖,正被困在“牛肉饭王朝”的废墟里。

 

 

南北分治:一盘散沙的帝国

 

吉野家在中国市场的分裂,是其溃败的根源。

 

北方合兴集团:运营北京、天津等北方400余家店,2022年“日均客流不足20人”股票交易流动性不足退市,曾试图用糟粕醋火锅自救,却因品控不一被吐槽“每家店味道不同”

 

南方日本直营:上海、深圳门店由日方控股,虽推出川菜融合牛肉饭,但大众点评评分跌至3.5星。

 

02.jpg

 

这种“南北分治”导致资源内耗:北方降价求生(早餐套餐5.9元),南方坚守日式调性(牛肉饭35元),消费者认知混乱。更致命的是,南北吉野家共用同一品牌,却提供两种体验——当北京门店卖1元温泉蛋时,上海店员仍在强调“越光大米成本高昂”。

 

战略诊断:品牌分裂是定位大忌。吉野家南北运营方各自为战,如同“两个灵魂共用一具身体”,既稀释品牌价值,又阻碍规模化供应链建设。

 

 

创新休克:30年不变的“牛肉饭信仰”

 

吉野家曾以“单品战略”为荣。 前会长安部修仁在《让顾客都成为回头客》中宣称:“坚持牛肉饭是立足之本。”这一策略在1990年代所向披靡——中央厨房47孔漏勺精准控米,15秒出餐效率碾压中式快餐。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菜单僵化2024年菜单中仍有60%菜品与1992年重合,铁板鱿鱼等新品被诟病“照搬米村拌饭”;

 

本土化失效:日本“牛肉饭+味噌汤”组合在中国遭遇“吃不饱”质疑,而追加小食又拉高客单价至40元,陷入“快餐价格、正餐吃不饱”的尴尬;

 

03.jpg

 

基因冲突:为追求“日式正宗”,拒绝采用更便宜的澳洲牛肉,导致成本比食其家高20%。

 

反观对手:

 

食其家:每月推新,麻辣牛丼、芝士咖喱饭切中年轻人口味;

 

米村拌饭:将朝鲜族拌饭改良为“15元快餐”,年销1.8亿碗。

 

战略诊断:单品策略需动态进化。当牛肉饭从“稀缺品”沦为“基础款”,吉野家却未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如同诺基亚死守键盘手机。

 

 

价格困局:高端人设与平民需求的撕裂

 

吉野家陷入最危险的定价陷阱。

 

认知落差:在日本,一碗牛肉饭占人均日薪1.5%;在中国却占13%(以月薪6000元计),被吐槽“工资没涨到日本水平,价格先接轨”;

 

性价比崩坏35元孜然鱿鱼铁板菜仅含5块鱿鱼,而大米先生同价套餐含两荤一素+酸奶;

 

降价反噬2024年推22元早餐套餐,但“1元豆浆”活动被曝用料理包,大众点评出现“降价=降质”的质疑。

 

更残酷的是,吉野家成本结构已支撑不起“质价比”

 

•北京门店租金占营收30%(乡镇中式快餐仅10%);

 

•坚持日本越光大米,米价是国产米3倍;

 

•冷链配送费因南北分治增加15%。

 

战略诊断:品牌溢价需价值支撑。当吉野家既丢不掉“日式高端”包袱,又无力提供匹配体验,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信任危机:从“小资食堂”到“蟑螂之家”

 

食品安全问题给了吉野家致命一击。

 

2021年:麻婆豆腐使用过期肉沫被曝光;

 

2023年:北京某店后厨检出43只蟑螂,监管部门勒令停业;

 

2024年:小红书“吉野家料理包”话题阅读量破千万,用户晒出“牛肉饭酱料包”照片配文:“和淘宝8.5元的味道一样。”

 

这些事件彻底击穿品牌信任底线。

 

消费者觉醒于两个真相:

 

1.“日式匠心”神话破灭,开放式厨房沦为摆设;

 

2.高价≠高质,35元牛肉饭与便利店预制菜同源。

 

战略诊断:食品安全是餐饮生死线。吉野家对供应链失控(南北分治导致监管漏洞),本质是战略短视——重营销轻品控。

 

 

自救迷途:在“跟风”与“守旧”间摇摆

 

吉野家近年自救动作,暴露战略混乱:

 

1.盲目跟风

 

•学米村推铁板菜,但“U型吧台现做”增加人力成本,出餐速度从3分钟延至8分钟

 

•模仿老乡鸡卖早餐,5.9元粥品套餐,部分门店因人力或选址原因缩短了早餐时段10点开餐)错过上班族高峰。

 

2.伪创新

 

•“超吉牛市”主题店增设明厨,但铁板防溅纸被嘲“吃个饭像做化学实验”;

 

•联名天线宝宝被批“幼稚营销”,年轻人调侃:“不如联名奥特曼打小强。”

 

最矛盾的是其“全时段经营”策略:

 

•早餐卖5.9元粥饼,午餐主力35元牛肉饭,价格带跨越太大;

 

04.jpg

 

•门店既想吸引家庭客(推寿喜锅),又保留“一人食吧台”,场景定位模糊。

 

战略诊断:创新需围绕核心定位。吉野家的“缝合怪式改造”——既不舍弃日式基因,又强蹭中式热点,导致品牌心智进一步模糊。

 

 

重生路径:做“牛肉饭界的优衣库”

 

吉野家仍有翻盘机会,但需三场革命:


  1.战略收缩:回归牛肉饭基本盘

 

  •砍掉火锅、拉面等边缘品类,聚焦“牛肉饭+”模型(如牛肉饭+温泉蛋/辣白菜);

 

  •推出“牛肉饭分级制”:基础款(22元)用国产米,高端款(35元)保留越光米,明确区分性价比与品质需求。

 

  2.南北整合:打造统一中国版

 

  •终止分治模式,组建中国区总部;

 

  •供应链本土化:用内蒙古谷饲牛替代部分进口牛肉,成本降30%仍保持嫩度。

 

  3.重构信任:透明化革命

 

  •后厨直播化:摄像头直连小程序,实时查看烹饪过程;

 

  •建立“牛肉溯源系统”,扫码可见牧场、加工日期。

 

终极定位建议:告别“日式神话”,成为“高效质价比食堂”——用日本标准做中国快餐,而非用日本价格卖中国体验。

 

 

结语:救赎钥匙在顾客手里

 

吉野家在美国市场长期以“Beef Bowl”(牛肉碗)作为核心产品的招牌名称以廉价快餐身份横扫唐人街。这个细节揭露真相:品牌价值不在出身,而在能否满足当下顾客的需求。

 

如今中国消费者要的很简单:

 

•30元吃饱吃好,

 

•食品安全不踩雷,

 

•不用为“日式情怀”多付20元溢价。

 

吉野家若想重生,或许该把招牌那句“一碗好牛的饭”改为:“一碗实在的饭。”

 

毕竟,牛丼(牛肉饭)本就是1899年东京渔工充饥的“民工餐”。当吉野家学会俯身倾听街头的声音,才是这个126岁品牌真正的成人礼。

 

 

作者简介:

 

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荟海文化联合创始人,兰湘子品牌常年战略顾问,《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

 

潘微信.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