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湿厕纸之王,做洗脸巾能行吗?——德佑品牌战略的得与失

时间:2025-08-28 17:40:02 | 作者:潘轲 | 来源: | 阅读数:80
摘要:战略的本质是取舍,而伟大的品牌都懂得——少即是多。

最近在给某母婴品牌做战略咨询时,团队里一位95后小姑娘突然问我:潘老师,您怎么看德佑也开始卖洗脸巾了?我这才注意到,那个靠湿厕纸一年卖出2亿包的肛肠健康护理专家,居然悄悄上线了悬挂式洗脸柔巾。这让我想起维达曾进军湿巾市场的案例 —— 当时这个纸巾巨头依托渠道优势跨品类布局,却在该领域遭遇经营挑战。

 

1756367284865.jpg

 

今天我们就来解剖这个典型案例:当品类冠军开始不务正业,到底是战略升级还是自毁长城?

 

 

德佑湿厕纸的破局密码:品类创新的典范

 

德佑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精准执行品类创新战略的结果。在传统纸业巨头仍将重心放在干纸巾之时,德佑敏锐捕捉到了消费升级下的菊部需求——国内痔疮高发人群基数较大及大众健康卫生意识日益增长。这个曾被主流品牌忽视的细分市场,恰恰成为德佑撬动行业的支点。


图片1.png

 

痛点挖掘精准狠辣。德佑将湿纸巾的使用场景从模糊的多用途清洁聚焦到如厕卫生这一具体场景,直击传统干厕纸擦拭不净、摩擦不适的痛点。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如细菌擦除率 99.9% vs 传统干厕纸无灭菌功能)和专业背书(产品相关研发与安全性获医疗领域专业视角支持),德佑成功将湿厕纸从可选品升级为必需品,特别是对有痔人群、经期女性和母婴群体。

 

品牌符号深入人心。那只憨态可掬的企鹅头防污染盖,已成为德佑的超级符号。蓝白主色调传递医疗级洁净感,电梯广告中爱干净的人都在用德佑的魔性口号,配合张若昀、龚俊等清爽系代言人形象,共同构建了德佑=干净健康的品牌联想。这种视觉、语言、场景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建设,让德佑在消费者心智中筑起护城河。

 

场景覆盖无孔不入。德佑深谙一个产品,N种卖法的营销精髓:对职场人群主打带薪拉屎的办公室场景,对年轻父母推出婴童专用款,对旅行爱好者强调便携装优势,甚至借《庆余年》IP联名破圈。这种基于同一产品的多场景需求开发,极大提升了单品效率2亿包的销量背后是精准的人群击穿策略。

 

供应链与技术双壁垒。北纬45°寒温带针叶林的原生木浆、9重净化的EDI纯水、118道工序的3D夹层压纺工艺——德佑用硬核技术参数构筑竞争壁垒。更关键的是,其主导制定的《厕用湿巾》行业标准,既抬高了行业门槛,又强化了品类定义者的身份。这种技术+标准的双重护城河,让后来者难以轻易复制。

 

德佑的崛起印证了定位理论的核心观点: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心智。当维达、心相印还在用柔韧”、“吸水性等产品属性竞争时,德佑早已将战场升维到干净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心智高地。这种从产品功能情感价值的跃迁,正是新消费品牌颠覆传统巨头的典型路径。

 

 

洗脸巾市场的三重悖论:德佑延伸的致命隐患

 

然而,当德佑将品牌影响力延伸至洗脸巾市场时,其战略逻辑开始出现裂痕。这个看似顺理成章的品类延伸,实则暗藏三大战略悖论:

 

心智认知的断裂。消费者对德佑的认知已牢牢锚定在湿厕纸领域,其品牌资产的核心是菊部护理专家。当同一品牌同时出现在马桶旁和洗脸台上时,难免产生认知冲突——你会用擦过屁股的品牌擦脸吗?这种心理不适虽难以量化,却真实存在这也是马应龙眼霜一直卖不好,湿厕纸却能轻易破亿的主要原因。笔者在《细化定位》中强调:品牌是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延伸过度的品牌如同失去磁性的指南针。

 

竞争格局的。湿厕纸是德佑开创的蓝海市场,而洗脸巾则是血海市场。全棉时代凭借100%纯棉占据高端母婴人群,尔木萄以厚如毛巾的性价比吸引Z世代,美容院线品牌更垄断专业渠道。这些玩家都已建立鲜明定位:全棉时代=安全、尔木萄=厚实、棉森=文艺…德佑洗脸巾的洁净卖点,在拥挤赛道中难言独特。更危险的是,其湿厕纸的渠道优势(商超卫生用品区)与洗脸巾(美妆个护区)存在物理隔阂,协同效应有限。

 

资源分配的陷阱。为支撑洗脸巾业务,德佑不得不分散研发、营销资源。德祐湿厕纸“融入医护级清洁标准”—— 通过原料筛选、生产流程管控等环节提升产品安全性,例如采用纯化水配方、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等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品牌同时出现在痔疮膏和洗面奶旁边时,原有的专业形象将被稀释。历史教训历历在目:霸王洗发水做凉茶、格力空调做手机,都是跨界反噬主业的典型案例。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德佑洗脸巾主打悬挂式设计,这与其湿厕纸的企鹅头防污染盖形成形式上的呼应。但这种表层创新难以撼动消费者深层认知——人们买洗脸巾是为上脸体验,而非悬挂便利。当全棉时代用美国棉花协会认证建立原料壁垒,尔木萄以80g/m²克重标榜厚度时,德佑的悬挂便利更像隔靴搔痒的伪创新。

 

 

专业品牌VS平台品牌:德佑的战略十字路口

 

德佑的困境本质上是品牌战略路线的选择问题:是成为湿厕纸品类的专业品牌,还是转型为个护清洁的平台品牌?两种路径所需的核心能力截然不同。

 

专业品牌路径要求德佑持续深耕肛肠护理场景。日本小林制药的崛起可供借鉴——其拳头产品之一“肛门软膏”在痔疮治疗药膏品类中销量可观,围绕此还衍生出痔疮贴、消炎喷雾等系列产品。这种一米宽,千米深的专注,让小林成为细分领域的绝对权威。反观德佑,完全可以在湿厕纸基础上,开发痔疮期专用款、术后护理款等高附加值产品,甚至进军智能马桶盖市场,构建菊部健康生态

 

平台品牌路径要求德佑具备跨品类运营能力需要巨额营销投入和容忍长期亏损。德佑若强行将单一品牌跨到洗脸巾、湿巾等多个品类,很可能陷入什么都代表,什么都不代表的陷阱。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母婴市场的认知陷阱。德佑或许认为婴童湿厕纸母婴洗脸巾存在天然关联,但消费者决策逻辑完全不同:湿厕纸购买是问题解决型(孩子红屁股),洗脸巾则是品质生活型。前者容忍功能性宣传(如99.9%除菌),后者更需要情感共鸣(如棉花般的柔软)。这种消费动机的差异,决定了两者难以共享同一品牌内核。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云南白药创可贴成功后推出牙膏,外界同样质疑止血药口腔护理的认知冲突。但云南白药通过牙龈止血的桥梁性定位化解了矛盾。反观德佑,尚未建立起厕纸到面巾的认知桥梁,其洁净主张在洗脸巾市场显得苍白无力——毕竟,哪个洗脸巾品牌不宣称自己干净呢?

 

 

战略建议:德佑该如何守住王座?

 

对德佑而言,当务之急是回归湿厕纸主航道,通过三大战略巩固品类王座:

 

技术迭代。将研发重心转向功能性升级,如添加薄荷醇的清凉型、含芦荟的舒缓型,甚至与智能马桶联动推出可溶解型。日本大王纸业通过浸渍工艺使湿厕纸厚度减少30%仍保持韧性,这种毫米级创新才是德佑该专注的方向。

 

场景深挖。开发露营专用便携装酒店迷你装等细分产品,与痔疮膏品牌战略合作,进入医院肛肠科渠道。德国Hakle品牌甚至推出可冲散型湿厕纸,解决马桶堵塞痛点——这类场景化创新远比泛泛的洁净更有竞争力。

 

认知封杀。通过《中国湿厕纸白皮书》等行业教育,强化湿厕纸=德佑的等式。宝洁当年就是通过去屑洗发水=海飞丝的持续灌输,让品牌成为品类代名词。德佑应果断缩减洗脸巾等边缘业务,将营销资源集中到湿厕纸品类教育上。

 

图片2.png

 

若坚持拓展新品类,德佑更应启用新品牌。就像农夫山泉用农夫果园做果汁、东方树叶做茶饮一样,通过独立品牌实现认知隔离。一个全新的品牌,配合差异化的包装设计和渠道策略,或许比强行品牌延伸更易成功。

 

商业史上,因品牌延伸而折戟的案例不胜枚举:联想手机拖累PC主业、恒大冰泉消耗地产资金、甚至可口可乐的咖啡业务也屡战屡败。这些企业都曾在本领域所向披靡,却因盲目延伸而大败亏输

 

德佑创始人杨自强曾说:湿厕纸是德佑的根,我们会像大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今,这棵大树似乎急于将枝桠伸向远方,却可能动摇根基。在消费升级与国潮崛起的双重红利下,中国品牌更需要战略定力——因为商业竞争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德佑能否克制扩张冲动,专注成为湿厕纸之王,或许将决定其能否从现象级产品进化为长青品牌。

 

回到最初的问题:湿厕纸之王做洗脸巾能行吗?答案已不言自明。当德佑的企鹅logo从马桶边跳上洗脸台时,它失去的或许不止是一个品类的专注,更是那份改变行业的初心。战略的本质是取舍,而伟大的品牌都懂得——少即是多

 

 

作者简介

 

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荟海文化联合创始人,兰湘子品牌常年战略顾问,《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