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个来自日本的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奇迹——迪桑特(DESCENTE)中国区营收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成为安踏集团旗下增速最快的品牌。这个拥有90年历史的老牌运动装备制造商,如何在中国市场实现华丽转身,从专业滑雪装备品牌蜕变为中产阶级的“社交货币”?其崛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品牌战略密码?
迪桑特的中国之路始于2016年,当时安踏集团以1.5亿元收购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权。彼时的中国市场,运动服饰行业正经历着从大众化向细分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迪桑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将目标客群精准锁定为“三高”人群——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意愿的城市精英。
差异化定位是迪桑特成功的第一步。在耐克、阿迪达斯统治的大众运动市场,以及lululemon主导的女性瑜伽市场之外,迪桑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市场空白——专业运动与都市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其产品定价策略极具针对性:主力产品价格带集中在2000-4000元,正好填补了耐克(800-1500元)与始祖鸟(5000元以上)之间的价格空白带。
场景化布局更是神来之笔。迪桑特没有盲目追求门店数量,而是精心选择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高端购物中心。北京SKP、上海IFC、深圳万象城等顶级商场的黄金位置,都能看到迪桑特极具辨识度的门店。这种“高势能”渠道策略,不仅强化了品牌的高端形象,更创造了与目标客群的自然接触点。
迪桑特的产品策略展现了惊人的平衡能力——既保持专业运动的基因,又融入都市生活的美学需求。这种平衡体现在三个维度:
技术沉淀与时尚表达的融合。迪桑特将90年积累的运动科技,如S.I.O专业版型、GORE-TEX面料等专业元素,巧妙地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设计语言。其标志性的“三箭头”logo,既代表滑雪运动的三种技术动作,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识别符号。这种“专业即时尚”的理念,让产品同时获得运动达人和时尚人士的青睐。
场景延伸的精准把控。迪桑特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滑雪场景,而是围绕中产生活方式拓展产品矩阵。从高尔夫系列到都市通勤系列,从专业铁三装备到日常训练服饰,迪桑特构建了一个覆盖多种生活场景的产品生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商务运动系列,完美解决了职场人士“从会议室到健身房”的无缝切换需求。
限量策略的饥饿营销。迪桑特深谙“稀缺性创造价值”的道理,通过与Dior、仓石一树等设计师的联名合作,制造话题性和收藏价值。2023年与Dior的联名滑雪系列,发售当天即告售罄,二手市场价格翻了三倍。这种“轻奢”打法,成功将品牌推向时尚潮流的风口浪尖。
迪桑特的营销策略展现了传统品牌数字化转型的典范。其营销投入的分配比例颇具深意:30%用于专业赛事赞助,40%用于社交媒体营销,30%用于线下体验活动。这种“三位一体”的营销矩阵,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多维度传递。
专业赛事背书是迪桑特建立专业形象的基础。作为中国国家高山滑雪队、瑞士国家滑雪队的官方赞助商,迪桑特通过顶级运动员的赛场表现,为其产品性能提供最有力的证明。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多国运动员身着迪桑特装备登上领奖台,为品牌带来巨大的曝光和信任背书。
社交媒体种草则是迪桑特破圈的关键。在小红书平台,迪桑特相关内容曝光量超过5亿次,“迪桑特女孩”成为热门话题。其营销团队创造性地将专业运动内容转化为生活方式分享,比如“一件迪桑特滑雪服的三穿法”、“职场精英的健身包揭秘”等话题,既展示了产品功能,又传递了品牌调性。
社群运营是迪桑特打造用户粘性的秘密武器。其“行动家俱乐部”不仅组织滑雪、高尔夫等专业活动,更构建了一个高净值人群的社交圈层。数据显示,迪桑特核心用户的年均消费达3.2万元,复购率高达6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迪桑特的渠道策略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深刻思考。其渠道布局不是简单的销售网络,而是精心设计的品牌体验旅程。
旗舰店作为品牌展厅。迪桑特在北京三里屯打造的全球旗舰店,更像是一个品牌博物馆。店内不仅陈列当季产品,还设置了滑雪模拟器、高尔夫挥杆分析区等互动装置,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深度体验品牌文化。这种“沉浸式零售”策略,大大提升了转化率和客单价。
线上线下无缝衔接。迪桑特的线上商城不是简单的销售平台,而是与线下门店深度联动的服务中枢。消费者可以在线预约私教课程、查询产品库存,甚至定制专属装备。其APP的用户月活达120万,远超同类品牌。
会员体系的精细化运营。迪桑将会员分为银卡、金卡、黑卡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提供差异化的专属服务。黑卡会员不仅能获得新品优先购买权,还可参与品牌海外滑雪之旅。这种阶梯式会员体系,既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又创造了向上的消费动力。
迪桑特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其精准把握了中国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需求。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新兴中产亟需通过消费行为来定义自己的社会身份。迪桑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心理需求,打造了一套完整的“中产消费符号体系”。
专业主义崇拜的满足。迪桑特产品中大量的专业细节——从缝线工艺到功能面料,从人体工学到运动力学——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需要这些专业性能,但这些细节构成了“专业主义”的符号,满足了中产阶级对“懂行”、“讲究”的自我认同。
低调炫耀的心理拿捏。迪桑特的设计语言遵循“低调奢华”的原则,没有夸张的logo和醒目的配色,而是通过精致的剪裁和微妙的设计细节,让“懂的人自然懂”。这种“隐晦的阶层信号”,恰恰符合中产阶级既想彰显身份又不愿显得张扬的矛盾心理。
生活方式的完整提案。迪桑特不仅销售产品,更销售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组织滑雪旅行、高尔夫球赛、城市马拉松等活动,迪桑特将自己的用户凝聚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这种“圈层营销”的策略,让品牌超越了单纯的产品交易,成为用户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尽管迪桑特目前风光无限,但其持续增长仍面临三大挑战:
品类扩展的边界。随着产品线从专业运动向生活方式的延伸,迪桑特面临着品牌定位模糊的风险。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大众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
价格泡沫的担忧。部分消费者开始质疑迪桑特的性价比,认为其溢价更多来自营销包装而非产品实质。维持高溢价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体验升级。
竞争环境的恶化。随着始祖鸟向下延伸,lululemon向男性市场扩张,迪桑特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巨头夹击中保持独特性,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迪桑特的中国故事,为传统品牌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启示:
首先,精准的人群洞察胜过广泛的市场覆盖。迪桑特没有试图讨好所有消费者,而是专注于服务高净值人群的特定需求。
其次,专业基因与生活美学的融合是品牌年轻化的有效路径。迪桑特证明了专业运动品牌不必曲高和寡,可以通过恰当的设计语言融入日常生活。
最后,社群化运营正在成为高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迪桑特通过构建用户社群,不仅提高了客户忠诚度,更创造了品牌与用户共同成长的良性生态。
这个90岁的老牌通过中国市场的成功转型证明:在消费分层日益明显的时代,精准的战略定位比盲目的规模扩张更重要。迪桑特的逆袭之路,或许正是中国消费市场从“量”到“质”转型的一个缩影。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