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威尼斯电影节颁奖礼上,39岁的辛芷蕾捧起沃尔皮杯时哽咽道:“十几年前我刚入行时吹过一个牛,说要成为国际巨星,那时候遭到很多嘲笑。但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儿了。”这句话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自我证明,更是一堂生动的商业定位课。
当辛芷蕾在威尼斯电影节捧起最佳女演员奖杯时,中国娱乐圈的地壳正在发生微妙位移。这位39岁的东北姑娘,用七年时间将那条“我是国际巨星”的微博从笑话变成预言,也撕开了内娱虚假繁荣的遮羞布。在这个被流量算法和资本游戏异化的名利场,辛芷蕾的逆袭轨迹堪称教科书级的定位案例——她精准找到了自己在演艺生态中的生态位,用近乎偏执的专注将其夯筑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回望2018年那条引爆群嘲的微博,当时大众的嗤笑不无道理。彼时彼刻,辛芷蕾刚凭《如懿传》的金玉妍崭露头角,距离“国际”二字隔着整个太平洋。但鲜有人注意到,这个鹤岗矿工家庭出身的姑娘,早在中戏进修时就悟透了一个真理:在高度同质化的内娱丛林,没有差异化定位的演员注定被淘汰。她的“国际巨星”宣言,本质上是对自身发展路径的清晰规划——要做就做稀缺款。
辛芷蕾的长相在传统审美体系里并不讨巧。阔面圆脸配上下三白的眼睛,厚唇与锋利眉骨的矛盾组合,曾被某选角导演评价为“像把出鞘的刀”。但正是这张“写满欲望的脸”,最终成为她最醒目的视觉锤。
这里涉及定位理论中“特性占有”的关键法则。当同行都在追求“白瘦幼”的安全牌时,辛芷蕾反其道而行之,将“欲望感”这个在主流语境里略带贬义的标签,转化为彰显专业度的信任状。她在采访中直言:“我为自己充满欲望的脸感到骄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能驾驭那些清纯小花演不了的角色。
这种定位在《繁花》的李李身上达到巅峰。这个需要同时展现风情与杀伐气的黄河路老板娘,几乎是为辛芷蕾量身定制。王家卫要求她“找到猎豹狩猎的眼神”,而这份危险气息恰恰是其他女演员难以复制的差异化资产。当观众记住“辛芷蕾=复杂女性专业户”时,她的生态位就构筑完成了。
更精妙的是她对“非主流美”的战略级运营。香奈儿之所以选中她作为品牌大使,看中的正是其与标准化美女的区隔度。在2025年威尼斯红毯上,那套Schiaparelli玫瑰胸衣造型引发外媒热议,意大利《共和报》称其“用东方面孔解构超现实主义”。这种形象管理绝非偶然,而是持续强化“非传统美女”定位的战术动作。
在“人淡如菊”人设泛滥的内娱,辛芷蕾对野心的坦然堪称异类。2017年《演员的诞生》中那句“没觉得舒畅比我好”,2023年星空演讲中“我承认对金钱有欲望”的宣言,都在挑战娱乐圈的虚伪法则。但这种“反套路”恰恰暗合定位理论中的“对立定位”策略——当所有人都在表演谦逊时,真实的欲望反而成为稀缺品。
这种“野心家人设”的建立绝非莽撞,而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传播策略。观察她近年来的热搜话题:“辛芷蕾 想红”、“辛芷蕾 实至名归”、“辛芷蕾 获奖感言”,始终围绕“追逐成功”的核心叙事展开。甚至在《花儿与少年5》这样的综艺里,她展现的也是“被综艺之神眷顾的憨憨”形象,与戏里的强势女性形成反差萌。这种立体化人设构建,让野心家人设避免沦为单薄标签。
更深层的战略在于,她将个人成长故事与角色选择形成互文。《日挂中天》中美云这个“道德模糊的三角恋中心”,放在其他女演员身上可能引发争议,但由“把欲望写在脸上”的辛芷蕾演绎,反而强化了“敢接争议角色”的专业形象。这种角色与演员的互相成就,正是定位理论中“认知协同”的完美体现。
分析辛芷蕾的作品序列,会发现惊人的聚焦度。从《绣春刀2》到《繁花》再到《日挂中天》,她始终在“复杂女性”这个细分赛道深耕。这种专注带来的复利效应,在威尼斯获奖时达到巅峰——评委提到“她诠释道德模糊性的能力令人震撼”,这实际是对其专业定位的终极认可。
这种战略与定位大师特劳特的观点高度吻合:“当你不可能在现有领域战胜领导者时,唯一的选择是开辟新战场。”在内娱,杨幂、赵丽颖们早已占据“古偶女王”的位置,周冬雨、张子枫盘踞“青春片”市场,辛芷蕾选择的是当时尚属蓝海的“成人向女性角色”领域。
尤其值得研究的是她对话剧《初步举证》的选择。这部改编自澳洲剧作的独角戏,需要演员在130分钟内完成24个角色的转换。当经纪人警告“性价比太低”时,她看到的却是巩固“演技派”定位的战略机会。结果该剧不仅助她拿下白玉兰戏剧奖,更向行业昭示了“辛芷蕾=高难度表演保障”的专业形象。这种用非商业项目强化专业定位的做法,在浮躁的内娱堪称清流。
回看辛芷蕾的“国际化”路径,会发现清晰的三个阶段:2016年《长江图》柏林亮相是认知铺垫,2023年《繁花》海外发行是影响力扩张,2025年威尼斯封后是终极加冕。这种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策略,完全符合定位理论中的“滚雪球”模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对欧洲电影节的选择。与某些演员盲目冲击戛纳不同,辛芷蕾团队显然做过赛道分析——威尼斯电影节历来青睐具有作者性和女性视角的作品,这与她“复杂女性诠释者”的定位高度契合。《日挂中天》中那个游走在道德灰色地带的美云,恰好击中了威尼斯评委的审美取向。这种“匹配赛事特性”的参赛策略,远比广撒网更有效率。
海外媒体公关同样体现定位思维。在威尼斯期间,她所有采访都强调“中国演员”身份,获奖感言特意用中文致谢母亲。这种“东方身份+国际表达”的平衡术,既满足了西方对异质文化的期待,又守住了本土市场的情感连接点。当某意大利记者问及获奖感受时,她那句“代表中国电影很厉害”的回应,瞬间在微博收获百万转发。
辛芷蕾现象对内娱的启示是颠覆性的。在算法统治的流量时代,她证明了一条反直觉的真理:真正的安全区不在舒适区,而在差异区。这套方法论可以拆解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认知战层面的“错位竞争”。当同龄女演员还在少女感赛道内卷时,她率先抢占“成人女性欲望”这个空白定位。正如定位大师里斯所言:“如果你不能在某品类中成为第一,就创造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新品类。”
其次是运营层面的“压强原则”。在确定“复杂女性专业户”定位后,她将所有资源集中到这个爆点:《繁花》三年拍摄期推掉所有综艺,《初步举证》排练期每天12小时台词训练。这种聚焦产生的专业壁垒,让后来者难以超越。
最后是传播层面的“信任状管理”。从“柏林入围”到“威尼斯影后”,每个里程碑都被转化为强化定位的信任状。甚至在时尚领域,她与香奈儿的合作也被塑造为“非标准美女的逆袭”叙事,形成跨界的认知协同。
这堂课最深刻之处在于:真正的成功不是迎合市场,而是重新定义游戏规则。就像iPhone重新定义手机,特斯拉重新定义汽车,辛芷蕾用实力重新定义了“红”的标准。
在这个意义上,她捧起的不仅是一座沃尔皮杯,更是一面照出内娱集体焦虑的镜子——没有小演员,只有不会定位的演员。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