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华与华是不是一家合格的战略咨询公司?

时间:2025-09-20 05:17:35 | 作者:潘轲 | 来源: | 阅读数:3
摘要:战略咨询公司的价值,不是看你帮甲方做了多少营销、赚了多少快钱,而是看你帮甲方守住了多少核心价值、活了多久。

现在餐饮圈里,谁没听过西贝?“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slogan一出来,不少人脑子里立马就冒出自家娃扒拉着莜面鱼鱼、喊着“还要吃”的样子。为啥西贝能让家长们放心带娃去?不是因为装修多洋气,也不是因为服务员多会来事,核心就一条——这些年西贝在大伙儿心里扎了根的“食材更安全更健康”。你想啊,当妈的给娃选馆子,最怕啥?怕食材不新鲜、怕添加剂多、怕后厨藏猫腻。西贝把“安全健康”这事儿喊出来,还真做到了几分,这不就成了人家的“生存之道”?

 

西贝儿童餐.jpg

 

啥叫“生存之道”?别整那些商学院里的玄乎词儿,说白了就是“顾客为啥持续选你,不选别家”;用专业的话儿说,就是“品牌定位”。就像楼下的老面馆,十年不涨价,面还是手擀的,浇头还是当天卤的,这就是它的生存之道——老顾客认的就是这份实在。要是某天老面馆突然换成预制面,浇头也成了半成品加热,你看还有几个人去?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这么个“命根子”的东西,丢了它,再花哨的营销也白搭。

 

那咱们战略咨询公司是干啥的?按说该是帮甲方“看住命根子”的人吧?就像给人家家里装个安全阀,平时盯着别出岔子,真有事儿了赶紧想办法补,而不是天天围着人家的客厅转,帮着挂挂画、摆摆花瓶——可偏偏有人把“摆花瓶”的活儿,当成了战略咨询的正事儿。我说的是谁,大伙儿心里大概也有数,就是跟西贝合作了十多年的华与华。

 

 

先掰扯清楚:战略咨询不是“外包企划部

 

这些年总听人说华与华多厉害,给西贝编了多少口号、做了多少海报、想了多少营销点子,甚至有人说“西贝的一半名气是华与华给的”。可咱们摸着良心说,那些海报、口号、门店设计,算啥战略?顶多就是“战术活儿”——就像打仗的时候,战略是“守住根据地,别让人端了老巢”,战术是“今天派几个兵去村口放哨,明天给士兵发件儿新军装”。你不能天天琢磨着给士兵做新军装,忘了根据地后面已经被人挖地道了吧?

 

华与华跟西贝合作十多年,说自己做的是“战略咨询”,可咱们回头看:西贝的核心生存之道是“食材安全”,那华与华有没有盯着这个核心?比如后厨会不会用超长保质期的冷冻食品?供应链能不能保证每天的蔬菜都是新鲜的?这些真正能动摇西贝根基的事儿,没见华与华有啥动作。反倒是天天忙着给西贝搞营销:今天推个“亲子套餐”的海报,明天整个“亲嘴节”的活动,活脱脱把自己做成了西贝的“外包企划部”——不是说企划部不重要,而是你一个战略咨询公司,不能把“战术勤奋”当“战略牛逼”啊!

 

我见过不少咨询圈的同行,也犯这毛病:天天加班改方案,一会儿给甲方设计个包装,一会儿帮甲方写个公众号推文,甲方老板看着忙忙碌碌的,还觉得“这钱花得挺值”。可等真出事儿了,比如甲方的核心产品出了质量问题,顾客开始骂街了,这些“勤奋”的“咨询”公司立马就慌了神——因为他们从来没盯着“生存之道”看,光忙着搞表面功夫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就说西贝这事儿,有顾客曝光后厨用超长保质期的冷冻食品,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是“要命”的——毕竟你天天喊“食材更安全”、“0添加”,结果背地里用冷冻货,这不就是打自己脸?这时候,战略咨询公司该干啥?第一时间帮西贝查清楚问题出在哪,是供应链管理漏了,还是门店执行走样了;然后赶紧跟顾客说实话,该道歉道歉,该整改整改,把“食材安全”的信任给补回来。可华与华的老板华杉是咋做的?不光没察觉到这事儿的严重性——咱们说句实在的,合作十多年,连甲方后厨可能出的问题都没提前预警,这叫啥“战略敏感性”?——反而在出现公关危机的时候,还往火上浇油!

 

 

危机来了才见真章:别把“添乱”当“战略操作”

 

咱们做咨询的,最忌讳的就是“没危机的时候瞎忙,有危机的时候添乱”。我常跟团队说:“咱们不是甲方的‘花瓶’,是甲方的‘瞭望塔’+‘灭火器’。瞭望塔要能提前看到风险,灭火器要能在着火的时候赶紧用得上。”可华与华在西贝危机里的操作,别说瞭望塔和灭火器了,更像递了一把柴火。

 

华杉2.png

 

你想啊,当顾客质疑西贝“食材不安全”的时候,大家最想听到的是啥?是“我们马上查,有问题立刻改,给大家一个交代”,而不是“我们的冷冻食品也是符合标准的”——符合标准是底线,可你西贝的生存之道是“食材更安全更健康”,底线之上的承诺没做到,光说“符合标准”,这不就是避重就轻吗?华与华作为咨询方,要是有战略敏感性,早该提醒西贝:“别纠结‘符合标准’,赶紧把‘为啥用冷冻货’、‘以后咋保证新鲜’说清楚,不然顾客该跑了!”可他没这么做,反而还在微博上说些不着道的话,结果呢?本来可能是个“后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愣是被拖成了“西贝是否欺骗消费者”的大危机——这哪是帮甲方,这是坑甲方啊!

 

我想起前两年有个做烘焙的客户,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儿:有顾客说他们家面包用了过期面粉。当时那客户慌得不行,找我们商量咋办。我们第一时间让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所有门店的面粉都送去检测,结果公开;二是老板亲自出镜拍视频,跟顾客道歉,说清楚是仓库管理出了漏洞,已经整改;三是给所有买过面包的顾客免费送一张代金券,算是补偿。就这三步,没搞啥花里胡哨的营销,反而把顾客的信任拉回来了——为啥?因为我们盯着他的生存之道“新鲜无添加”,所有动作都围绕“守住这个信任”来做,而不是去辩解“我们的面粉过期了也能吃”。

 

对比之下,华与华的操作就显得特别“不专业”。咱们说句难听的,就算是个刚入行的公关,也知道危机时刻要“直面问题,别扯犊子”,更别说一个号称“懂战略”的咨询公司老板了。华杉说自己是“兵法家”,可兵法里最基本的“防患于未然”都没做到,反而还去“添乱”,这哪像个“兵法家”?顶多算个“吃瓜群众”。

 

华与华简介.jpg

 

这事儿咱们为啥要较真?因为“守护生存之道”不是口号,是饭碗。

 

有人可能会说:“潘老师,你是不是跟华与华有仇?这么较真干啥?”还真不是。我做战略咨询快十年了,见过太多企业因为丢了“生存之道”而垮掉——有个做辣酱的品牌,本来靠“手工熬制”火了,结果为了扩产改成机器生产,味道变了,顾客立马就不买账了;还有个做火锅的,靠“现切鲜肉”吸引顾客,后来偷偷用了冻肉,被曝光后三个月就关了十多家店。这些企业不是没做营销,不是没请咨询公司,而是请的咨询公司没帮他们看住“命根子”,反而帮着搞那些“无关痛痒”的活儿。

 

咱们做战略咨询,有个死规矩:不管跟甲方合作多久,第一要务永远是“先找到他的生存之道(定位),再想办法守住”。前几年有个做早餐的客户,主打“现磨豆浆+现蒸包子”,想请我们帮他做扩张计划。我们没先给他画开店的蓝图,反而先去他的门店蹲了三天——看他的豆浆是不是真的现磨,包子是不是真的现蒸,供应链能不能跟上。结果发现,他有两家门店为了省时间,早上会提前用半成品豆浆加热,包子也有部分是预制的。我们当时就跟他说:“你先把这两家店的问题改了,再谈扩张。不然你开再多店,顾客吃一次发现不是现做的,照样不来。”

 

当时客户还不乐意,说“这点小事儿,顾客哪能发现”。结果没过多久,有个顾客在网上吐槽“他家豆浆像用豆粉冲的,没豆味儿”,评论区立马有一堆人附和,生意立马掉了两成。这时候客户才慌了,赶紧按我们说的改,花了三个月才把口碑拉回来。后来他跟我说:“以前觉得你们太较真,现在才明白,你们较真的不是‘豆浆是不是现磨’,是我的‘饭碗’啊!”

 

你看,这就是战略咨询该干的事儿:不是帮甲方“锦上添花”,是帮甲方“雪中送炭”,甚至是“提前铲雪”。甲方找我们,不是为了让我们帮他整几个好看的海报,是为了让我们帮他守住“顾客为啥选他”的核心——要是连这个都守不住,再花哨的营销,也只是“昙花一现”。

 

 

给同行提个醒:别把“战术活儿”当“战略课”

 

现在咨询圈里有个不好的风气:总有人把“做营销”、“做设计”当成“做战略”,把“帮甲方赚了快钱”当成“战略成功”。比如有个同行,帮一个奶茶品牌做了个“国风包装”,让品牌火了半年,就到处吹“我帮他做了战略定位”。可半年后呢?奶茶的味道没跟上,包装再火,顾客也不买了,品牌很快就凉了。这叫啥战略?这叫“赚快钱”,不是“帮甲方活下去”。

 

咱们得搞清楚:战略是“长期的事儿”,是“让企业活十年、二十年”的事儿;战术是“短期的事儿”,是“让企业这个月、这个季度多赚点钱”的事儿。战术得围绕战略转,就像你要去北京(战略),可以坐高铁(战术1),也可以开车(战术2),但不能因为去上海的高铁票更好买,就改成去上海了(偏离战略)。华与华跟西贝的问题,就是把“坐高铁”(做营销)当成了“去北京”(战略),忘了自己本来该帮西贝盯着“别坐错方向”(守住食材安全)。

 

还有些同行,总喜欢跟甲方说“我给你做个新定位”、“我给你换个新slogan”,仿佛不搞点新花样,就显不出自己专业。可你问他“这个新定位,是不是顾客真正认的?”、“换了slogan,能不能帮甲方守住生存之道?”他就支支吾吾说不上来了。这不是“做战略”,这是“瞎折腾”——就像给一个人换了身新衣服,却没帮他治好病,衣服再新,人还是难受。

 

我常跟团队说:“做战略咨询,要当‘老中医’,不是‘化妆师’。”化妆师是帮人遮丑,看着光鲜亮丽,可底子不好,卸了妆还是不行;老中医是帮人调理身子,虽然慢,但能把病根儿除了,让人长期健康。甲方找我们,是想当“长期健康的人”,不是想当“卸了妆就现原形的美人”。

 

就拿西贝来说,它的“病根儿”从来不是“营销不够好”,而是“能不能守住食材安全的承诺”。华与华要是真懂战略,就该帮西贝把供应链管得更严、把后厨盯得更紧,而不是天天帮着做海报。可偏偏华与华把“化妆师”的活儿,当成了“老中医”的活儿,结果呢?等“病根儿”发作了,再花哨的“妆”也遮不住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战略咨询的“本分”,就是帮甲方“好好活着”

 

咱们做战略咨询的,别总想着当“行业大佬”,别总想着靠几个花哨的案例吹牛逼,先把最基本的“本分”做好——帮甲方守护好生存之道,让他们能好好活着

 

甲方老板们不容易啊!开个餐馆,要操心房租、人工、食材成本,还要担心顾客不买账;做个品牌,要跟同行竞争,要应付各种突发情况,夜里觉都睡不好。他们找我们咨询,是把“身家性命”交给了我们,咱们要是连人家的“生存之道”都守不住,反而帮着搞些没用的花活儿,良心上过得去吗?

 

就像西贝,这些年不容易,从内蒙古的小馆子做到全国几百家店,靠的就是“食材安全”这块招牌。要是因为咨询公司没帮着看住这块招牌,最后砸了,多可惜?华与华跟西贝合作了十多年,按理说该比谁都清楚西贝的“生存之道”,可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候掉了链子,这不是“不专业”,是“忘了本分”。

 

我始终觉得,战略咨询公司的价值,不是看你帮甲方做了多少营销、赚了多少快钱,而是看你帮甲方守住了多少核心价值、活了多久。就像老中医的口碑,不是看他治好了多少感冒发烧,是看他帮多少人调理好了身子,能长长久久地健康生活。 所以,别再把“帮人做海报”当正事儿了,也别再把“战术勤奋”当“战略牛逼”了。咱们多花点心思,帮甲方找找他们的“生存之道”,多盯着点别让他们跑偏,多在危机的时候帮他们稳住阵脚——这才是咱们战略咨询公司该干的活儿,才是咱们的“本分”。

 

要是连这点本分都做不到,那还不如去开个设计公司,专门帮人设计LOGO、做海报得了!

 

 

作者简介:

 

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荟海文化联合创始人,兰湘子品牌常年战略顾问,《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