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辣条江湖的南北战争:一场300亿市场的认知争夺战

时间:2025-09-25 10:48:29 | 作者:潘轲 | 来源: | 阅读数:228
摘要:当卫龙还在用快消思维卖辣条时,麻辣王子已经用互联网思维重构品类。这场战争最终可能印证定位理论的经典论断: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不在工厂,不在货架,而在消费者心智的那方寸之地。

辣条行业正在上演一场史诗级的南北战争——卫龙坚守北方甜辣阵营,麻辣王子高举南方麻辣大旗,双方在口味、渠道、营销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厮杀。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产品之争,实则是品类定义权的争夺。作为年销超300亿的超级零食品类,辣条行业正在经历从垃圾食品国民零食的认知升级,而这场升级的主导权,将决定未来十年的行业格局。

 

 

一、品类分化:甜辣派与麻辣派的终极对决

 

辣条行业最戏剧性的变化,是品类正在裂解为两大阵营。卫龙代表的北派甜辣和麻辣王子领衔的南派麻辣,已经形成明显的口味鸿沟。这种分化不是偶然,而是品类成熟的必然结果。

 

01.jpg

 

卫龙的战略是泛人群覆盖。通过降低辣度、增加甜味,将辣条从区域零食变成国民零食。这招在品类普及期非常有效——2018年卫龙市场份额一度高达55.4%。但问题在于,当消费者辣条认知成熟后,这种中庸之道反而成了负担。就像咖啡市场,星巴克教育完市场后,真正赚钱的却是瑞幸和Manner。

 

麻辣王子的崛起正是抓住了这个转折点。它用只做地道麻辣的极端定位,收割了觉醒的辣条原教旨主义者。这招堪称零食界的特斯拉战略——20年前当所有人都在做大众产品时,突然杀出个专注极客的小众品牌。2024年麻辣王子在麻辣味细分市场市占率51.2%,验证了品类分化的威力。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对品类话语权的争夺。卫龙将产品改名为调味面制品,试图洗白辣条的草根出身;麻辣王子却反其道而行,在长沙建辣条博物馆,把辣条发明人李猛能请出来站台。这种正名之战背后,是对品类定义权的生死争夺——谁定义了辣条,谁就掌握了行业标准。

 

 

二、渠道暗战:线上流量与线下网点的较量

 

渠道布局的差异,完美诠释了两种战略思维。卫龙走的是沃尔玛路线——全国20万个零售终端,KA渠道占比超30%。这种重资产模式建立了坚固的护城河,但也带来两个致命伤:一是渠道成本吞噬利润,二是对新兴渠道反应迟钝。

 

麻辣王子则选择了Costco+抖音的混合打法。线下聚焦南方省份的深度覆盖,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校园渠道市占率超60%;线上all in短视频,抖音旗舰店爆款月销超200万件,是卫龙的1.7倍。这种线下做密度,线上做声量的策略,完美适配Z世代的消费动线。

 

最精彩的博弈发生在便利店渠道。卫龙凭借先发优势占据7-11、全家等连锁便利店,但麻辣王子用辣条+茶饮的场景捆绑,在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等茶饮门店开辟了新战场。这种寄生式渠道创新,把辣条从零食货架带到了即时消费场景。

 

但真正的杀手锏是麻辣王子的辣条社交化。从婚庆辣条到电竞联名,它把辣条变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反观卫龙,还在用苹果风包装强调高端化,这种错位就像在音乐节卖西装——得体但不得劲。当95后用辣条当婚礼伴手礼时,品类已经完成了从零食社交工具的认知升级。

 

 

三、营销革命:符号化与社交化的路线之争

 

卫龙的营销始终没跳出快消品思维。从苹果风包装到明星代言,都是在用传统套路做年轻人生意。这种家长审美与真实消费场景严重脱节——年轻人要的是烟火气,不是性冷淡风。

 

麻辣王子却深谙社交货币的制造法则。它把辣条变成内容创作的素材:5.2米超长辣条挑战、辣条婚纱照、辣条盲盒...这些内容不是广告,而是用户自发传播的社交资产。其抖音话题#辣条的神仙吃法#播放量超8亿次,是卫龙的3倍。

 

02.png

 

最绝的是辣二代张子龙的个人IP运营。这位90后接班人把自己打造成被老爸隐瞒家产的打工人,用段子手的姿态与Z世代对话。这种去老板化的人设运营,让品牌年轻化不再是口号。反观卫龙创始人刘卫平,还在用企业家专访的严肃面孔与年轻人沟通。

 

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场景渗透能力。麻辣王子赞助音乐节、电竞赛事、大学社团,把辣条植入年轻人的24小时生活轨迹。卫龙却困在超市试吃+卫视广告的传统组合里。当大学生在音乐节边蹦迪边啃辣条时,辣条品类已经完成了从零食生活方式的认知跃迁。

 

03.png

 

 

、未来战局:三大趋势与两个陷阱

 

未来两年的竞争将围绕三个核心展开:

 

1. 健康化升级战

 

 

随着辣条国标实施,零防腐剂、非油炸将成为入场券。卫龙已经推出低盐低油系列,麻辣王子则押注益生菌辣条。但真正的机会在功能化方向——解辣型、助消化型等细分产品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2. 场景扩张战 

 

早餐辣条、代餐辣条等新场景正在崛起。麻辣王子与茶饮品牌的联名已经验证场景创新的威力,下一步可能是辣条汉堡、辣条火锅等跨界玩法。

 

3. 出海争夺战

 

东南亚华人市场年增速超30%,但双方策略迥异。卫龙走中国零食路线,麻辣王子打湘味文化牌。谁能率先突破海外亿元俱乐部,谁就能获得第二增长曲线。

 

但要警惕两个致命陷阱:

 

1. 多元化魔咒

 

卫龙已经尝到苦果——蔬菜制品占比达53.8%,但辣条净利率持续下滑。麻辣王子如果跟风扩张品类,可能重蹈覆辙。辣条行业的真理是:越是细分,越能通吃。

 

2. 价格战泥潭

 

当行业增速放缓至个位数时,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但辣条行业的教训是:降价1元,需要5年重建价格体系。与其血拼价格,不如比拼价值——用供应链故事支撑溢价才是正道。

 

 

、战略启示:从产品竞争到认知统治

 

这场辣条大战给快消行业三个启示:

 

1. 品类分化期要敢做异端

 

当行业老大追求普适性时,挑战者要用极端定位撕开缺口。麻辣王子的成功证明:在成熟市场,偏执狂才能生存。

 

2. Z世代要参与感不要说教

 

年轻人拒绝被教育,但渴望被赋能。把产品变成社交素材,比千万广告费更有效。

 

3. 供应链要可视化不要黑箱

 

新一代消费者想知道食物背后的故事。开放工厂、溯源直播不是成本,而是最好的品牌广告。

 

终极胜负或许已现端倪:2024年麻辣王子增速50%,卫龙辣增速18.5%。这个反差说明,在认知为王的时代,规模优势可能成为转型包袱。当卫龙还在用快消思维卖辣条时,麻辣王子已经用互联网思维重构品类。这场战争最终可能印证定位理论的经典论断: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不在工厂,不在货架,而在消费者心智的那方寸之地。

 

 

作者简介:

 

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荟海文化联合创始人,兰湘子品牌常年战略顾问,《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