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关注酩阅
摘要酒本可以成为“文化酱酒”的典范,却误入“成功学鸡汤”的粪坑,这个教训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文:潘轲 | 整理:酩阅团队
酩阅联合创作刊发,谨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转载请联系客服:xi910209
各位酒友、营销同仁们好,我是潘轲,一个在战略定位咨询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我既心疼又哭笑不得的案例——金沙酒业旗下的摘要酒。 这酒啊,就像是被华与华这位“营销整容师”做坏了脸的美人,原本天生丽质,硬是被整成了网红脸,结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今年上半年,摘要酒营收7.81亿元,同比下滑33%,价格则从800多跌到350左右。下面我就给大家拆解一下这个“营销车祸现场”。 “争上游,喝摘要” 这口号是把白酒当红牛卖吗? 当我第一次看到摘要酒的新口号“争上游,喝摘要”时,差点儿把嘴里的茶汤喷出来。这哪是卖高端酱酒啊,分明是在卖职场励志鸡汤!华与华这帮人是不是把白酒和功能饮料搞混了?难道他们以为消费者在商务宴请时会高举酒杯喊“加油打工人,咱们一起争上游”? 白酒是什么?是中国人的情感货币,是社交场合的身份标识。请客用酒的本质是“用我的选择定义你的价值”,而不是“用我的酒给你打鸡血”。茅台讲“国酒茅台,玉液之冠”,五粮液定位“世界的五粮液”,国窖1573谈“你能品味的历史”,哪个不是在塑造高端形象?“术”上的开辟另说,“道”上的定位可不能瞎搞。而摘要酒倒好,把自己降格成了“996专用酒”,这定位偏差简直离谱到姥姥家了。 最打脸的是市场反馈:某酒类垂直平台调研显示,消费者对“争上游”的联想词TOP3是:销售团队、团建酒、老板画饼。这哪是高端酱酒该有的形象?分明是低端励志酒的标签!而竞品们的联想词是什么?“重要宴请”、“收藏价值”、“历史传承”——高下立判。 如果摘要的“争上游”,是某一款产品、某一次活动、某一个社群做的,还情有可原,但华与华将其做成了全新的“品牌战略”,还在去年年底正式发布,那就真是搭了个大舞台抽自己的脸。 从“文化酱酒”做成“成功学口号” 堪称品牌价值的跳楼大甩卖! 摘要酒原本的定位多好啊!“书读经典,酒饮摘要”,把酒瓶做成书形,多有意境!这分明是要走文化酱酒的路子,瞄准的是那些有文化品位的高端人群,在古代就是士大夫阶层。 结果华与华一来,直接把“文化人”变成了“鸡血大师”,把书房搬进了会议室,把文人意趣降维成了职场PUA。 而现在搞得如火如荼的“摘要&总裁读书会”,本是一个有创想的文商结合范式,但是如果突然有人喊一句“争上游,喝摘要”,这画风突变得就像在古典音乐会上放抖音神曲,违和感爆表! 摘要原来的那种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被华与华搞成了野心勃勃却空喊口号的“门外汉”,从“运筹帷幄的掌控感”到“莽冲直撞的功利心”,真是将摘要多年运营的品牌形象,一下子打碎掉!干什么?破而后立吗?要重新做一个“鸡血式的摘要”吗?干脆把“摘要”也改成“热搜”算了。 “赤水河上游”? 一次罔顾历史的虚假认证。 料想华与华做口号时,还是想要结合白酒历史厚度、产能底气、文化高度构建的“元规则”,可惜在摘要酒的呈现上是一样没抓住。 在摘要之前,郎酒就已经做了“赤水河左岸”庄园酱酒的概念,摘要跟着就来一个“赤水河上游”,想告诉大家什么?上游的水更清吗?不懂酒的人还真可能被唬住了,但反问一句:摘要在茅台、在郎酒上游,真敢说酒品质比他们好? 华与华东施效颦特劳特,还真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啊。 再而言之,以前讲“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的时候,削尖了脑袋往里在钻,现在为了发展,多方博弈,不讲这个核心产区了,马上蹬鼻子上脸,开始占位“上游”,字里行间或多或少有想营销成地理优势的意思。可别说我过度解读,看看副标题,专门把“赤水河上游”标识出来,就可见司马昭之心。 最致命的是,华与华沉迷于口号创新,却回避了白酒行业真正的竞争规则。摘要酒数万吨产能未转化为话语权,老酒储备没有建立认知,大师背书更是缺失。反观同为酱香的茅、习、郎等,无论怎么折腾,“文化”和“品质”两张大牌是永远不倒的。 「超级符号」的陷阱 华与华“战略懒惰”之罪 华杉自诩为“兵法家”、“儒商”,却用他的“兵法”给贾总递刀自宫。在摘要酒这里,“文化”仅用于宣传,却没成为自身行为的准则,碰到白酒这样有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品类,华与华就更玩不转了。 华与华最得意的“超级符号”理论,在摘要酒身上彻底露了怯。他们把书形瓶轮廓提取出来做成所谓“超级符号”,铺天盖地地用在各种物料上。这招在快餐店也许管用,但在白酒行业就是典型的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而战略懒惰的代价是:过时“伪需求”与真市场的水火不容。 华与华的“战略懒惰”,使他们创造了一个“伪需求”——好像大家喝酱酒是为了激励自己。这就像假设女性买口红是为了补充维生素一样荒谬。 白酒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社交场合的面子,是收藏升值的预期,是身份认同的标签。而“争上游”完全偏离了这些核心需求,成了策划者的一厢情愿。当战略建立在假想之上,再炫酷的战术都是无用功。 这种懒惰还体现在对行业本质的忽视上。白酒行业正在经历“文化战、时间战、价值心智战”,而华与华还在玩“口号战、符号战、短平快战”。茅台成为硬通货是因为定义了“中国白酒价值尺度”,而摘要酒困在“争上游”的泥潭里,难怪越挣扎陷得越深… 破局之道——回归白酒的“元逻辑” 说了这么多问题,摘要酒还有救吗?当然有!但必须彻底抛弃华与华那套快消品打法,回归白酒行业的“元逻辑”: 首先,立即停止“争上游”的口号。这不是修修补补的问题,而是必须推倒重来。可以考虑回归“文化酱酒”的初心,强化书形瓶的文化内涵,并与文化名人联动来做实。当然,这需要更深度的调研与策划。 其次,构建真正的品质信任状。把数万吨产能转化为“产能话语权”,建立老酒储备的透明公示系统,邀请行业权威大师背书。这些才是高端酱酒的“硬通货”。 再次,聚焦核心消费场景。放弃不切实际的“奋斗叙事”,深耕文化界宴请、高端礼品、收藏投资这些真实场景。可以与高端文化IP合作,比如赞助学术论坛、文化沙龙,重塑高端形象。 最后,重构价格体系。当前350元左右的实际售价已经形成,不如顺势推出针对这个价位的专属产品,而将原有产品通过控量提价逐步回归800+价位。 || 结语: 白酒不是快消品,别用卖牙膏的方法卖酱酒。 写完这篇分析,我既为摘要酒惋惜,也为行业感到忧虑。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很多品牌都是“热锅上的蚂蚁”,基本都没什么定力。摘要也是如此,曾经“酱酒热”的意气风发,变成了现在的病急乱投医。华润的入局,从开始到后来都有些“资本酒”的水土不服,顺风时步子迈得有多大,逆风时高台垮得就有多快,讲回报讲效率的资本,其实与酒的本性有些背道而驰。 摘要与华与华的合作,是否也是一次复刻当年雷军“小米logo”的营销?不得而知,但找到华与华显然是失败的,是违背了品牌初心的,“争上游”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过时口号,是快餐式营销对传统行业的粗暴改造。他们把白酒当成牙膏一样的产品,以为换个包装、喊个口号就能大卖,结果自然是碰得头破血流。 白酒是时间的艺术,是文化的结晶。摘要酒本可以成为“文化酱酒”的典范,却误入“成功学鸡汤”的粪坑,这个教训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最后送华与华一句话:不要把每个行业都当成你们超级符号理论的试验田,特别是对待白酒这样的文化瑰宝,请多一分敬畏,少一分狂妄。而对于还在迷茫中的金沙酒业,我的建议是:赶紧换个靠谱的咨询公司,再耽误下去,摘要酒就真的要变 成“历史摘要”了! — — 本文作者: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多家上市公司战略顾问,服务企业超40家。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