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书评

《重新定位》:“定位”之后,“重新定位”

时间:2013-08-30 00:03:40 | 作者:杨吉 | 来源: | 阅读数:2432
摘要:一本《重新定位》,又见杰克·特劳特。这位世界顶尖营销大师、“定位之父”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一招鲜,吃遍天”,什么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此,就连特劳特本人也乐得接受、坦诚相见,他说:“自1969年以来,我围绕‘定位’主题写了大量的书和文章,以致这本书很难写出新意。试问...

 

 

 

一本《重新定位》,又见杰克·特劳特。这位世界顶尖营销大师、“定位之父”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一招鲜,吃遍天”,什么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此,就连特劳特本人也乐得接受、坦诚相见,他说:“自1969年以来,我围绕‘定位’主题写了大量的书和文章,以致这本书很难写出新意。试问,重述一个写了40年的话题,如何才能避免重复?……不能。因此,一些热心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中的一些内容在其他15本书中已经出现过。这点还请大家多包涵,因为本书中还有很多能更好地反映当今世界现状的新素材。”

特劳特所说的“这本书”当然是指《重新定位》。你不得不佩服特劳特,他除了在40多年前提出“定位”这个“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之外,还能始终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发扬,以寻求其新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效用。这不,就像特劳特在《重新定位》一书中写道的:“现在,是重新定位在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原因可归于三个词,它们在英文里刚好都是以字母‘C’开头:竞争、变化和危机。”

重新定位,应对竞争;重新定位,应对变化;重新定位,应对危机。这或许足以解释为什么特劳特要在出版《终结营销混乱》后没多久便马不停蹄、再接再厉写出了《重新定位》。因为在他看来,定位思想下的“差异化”、“与众不同”、“成为第一”已远远不能应对来自巨变时代的挑战——然而,这不是说“定位理论”已经寿终正寝、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而是说,定位也得与时俱进、升级换代,正面交锋不行,那就来反向思维,正如军事战略中有“城市包围农村”,也有“农村包围城市”,没有好坏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那么,什么是重新定位?它又如何应用于商战呢?简单地说,它就是给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使其在客户心中建立起不好的认知标识,此举通过“不破不立”、“欲扬先抑”的手法,打击了对手,抬高了自己。举例来说,我们要做个信息管家服务,帮助那些无心选择信息、无暇搜索信息、无从整合信息的商业人士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信息订制。但客户就会问了,你的这个业务跟手机报、RSS、邮件订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用定位的策略,坚持声称自己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是追求卓越的,那等于什么都没说,客户不明白的还是一头雾水。但倘若我们用重新定位的方法这么解释呢:手机报也好,RSS也好,它们发布的是通用信息,是广而告之,没有充分考虑到客户的不同,其所需要的信息也会不同的这点,它们看到的是作为“群体”的客户;而我们的服务是真正的量身定制,是分众传播,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不同消费习惯,以及不同时间安排,为其推送经过整理、整合的有用信息,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个人”的客户。这样一来,相信无论是在产品的辨识度,还是在市场的接受度,较之过去都会有很大地提高。有时候,要实现“品牌区隔”不一定非得绞尽脑汁地证明自己如何的卓尔不群,只要向客户表明,竞争对手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我们和他们有明显区别就行了。

在书中,我最关注的还是关于《新闻周刊》可以如何被重新定位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近年来,《新闻周刊》经营每况愈下,已到了被当作不良资产出售的境地。特劳特认为,《新闻周刊》必须意识到覆盖面广是过时的做法,市场已经发生了细分。重新设计版式、封面不会对《新闻周刊》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它必须被重新定位。例如,聚焦那些著名的专栏作家,而不再是新闻。专家作家创造了一个区隔点,他们总能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见解,指出新闻的其中含义。另外一个想法是让乔恩·斯图尔特开一个专栏。他因《每日秀》而成名。乔恩会写很多荒唐的东西,而这类东西会吸引大量的年轻读者。重新定位的唯一问题是“新闻周刊”这个名字。特劳特写道:“这个杂志不是关于新闻,更多的是关于新闻评论,应该称其为‘评论周刊’。它应该将自己重新定位成‘解读新闻’的杂志。”

尽管这只是特劳特的一己之见,但着实开门见山、点中了要害。倘若哪家媒体公司成功收购了《新闻周刊》的话,倒不妨拿来一试。其实不仅仅是《新闻周刊》,很多企业也同样面临着需要定位、特别是重新定位的情况。它不但让你可以在竞争、变化和危机的社会中继续无往不胜,而且能切实地助你创造客户、赢得利润。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践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