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特劳特、邓德隆:领导品牌的营销战略

时间:2014-03-20 15:47:36 | 作者:杰克·特劳特 邓德隆 | 来源: | 阅读数:2666
摘要:上次我们和读者分享了“对付领导品牌的秘诀”——在于实施与之对立的定位战略。那么领导品牌,又该如何防范对手的“对立定位”呢?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为领导品牌总结出的几种营销战略模式。

 

 

 

上次我们和读者分享了“对付领导品牌的秘诀”——在于实施与之对立的定位战略。那么领导品牌,又该如何防范对手的“对立定位”呢?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为领导品牌总结出的几种营销战略模式。

 


一、诉求领导地位


领导者最有力的反击武器,就是诉求自己为该领域的领导品牌。哪一种胶卷最好?柯达,因为它是领导品牌。哪一种进口啤酒最好?喜力,因为它是领导品牌。在中国,哪一种国产电脑最好?联想,因为他是领导者。果冻呢,当然首选喜之郎。消费者通常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坚信品质最好的产品,最终将会胜出。诉求领导品牌地位,是顺应消费者这一心智模式,反弹琵琶的结果——消费者会想,既然你能够做到领导地位,那你的品质一定是最好。


当一个品牌在说自己是领导者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原因,消费者在下次购买时通常还会选择这个曾经使用的品牌。这样,获取领导地位,将是一个公司最为宝贵也是最具持续竞争力的战略。


营销界有一个有名的研究,美国一家研究机构跟踪25个行业领导品牌从1923年以来的变化,结果至今为止,只有3个品牌失去了领导地位,其余的22个品牌近八十年来一直稳居第一。所以我们经常告诫企业的高阶人员,当你和竞争对手胜负未决时,你务必要不惜一切代价投入120%的努力,以争取领导地位。一旦让对手抢去该地位,其结果将是“长期的灾难”,终其一生,你都将生活在对方的阴影之中,无从逃遁。


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司最大的敌人反而不是对手,而是公司的财务总监,或者是企业最高决策者的“财务”导向思维——以短衡长,用常规的盈亏预算,扼杀企业的未来。克劳塞维茨说:“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此时就象飞机起飞一样,你必须用110%的动力,才能离地升空,但当它到达三万英尺高空时,你只需70%的动力就能保持每小时600英里的高速飞行。


一旦取得领导地位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营销传播点上,整合这一强有力的讯息。这一战略将巩固你的领导地位,给竞争对手以最有力的打击。因为消费者确信只有品质好的产品才能得冠军,你既然是冠军,那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在中国这样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新技术不断被引入,从而催生出太多的新品类、新行业,消费者很难具备专家般的好坏辨别知识,也没有更多的消费经验可供依循,“领导品牌”将是他们的选择标志。


 

二、强化“原创”概念


如果说建立领导品牌的根本方法是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的话,维护领导品牌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强化自己的“原创”概念


甲壳虫汽车作为第一个以“小” 为定位的汽车进入美国,在素来以“大”为尊的美国市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经典广告语“想想还是小的好(think small)”,几十年后还常为人乐道。糟糕的是,大众汽车公司并未珍惜这一“原创”概念,转而推出了一系列大型车,致使市场份额迅速流失。倒是日本汽车发现了这一机会,接过了“小”的定位,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至今仍占有市场1/3 以上的高份额。大众汽车,在九十年代似乎才大梦方醒,再次重新强化自己在汽车领域中“小”的原创地位,虽然南柯一梦几十年,仍不失为好的策略,市场份额上升得很快。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可口可乐面对百事可乐“双倍量一样价”的重大挑战,还有上百个模仿品牌的围攻,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策略:“正宗可乐(The real thing)”。这一策略的力量显而易见,当可口可乐第一次提出这个诉求时,顾客们立刻能心领神会,“是的,自从有了可口可乐,人们才能喝上名叫可乐的东西。是它发明了可乐,它才是原创者,其他的可乐只不过是一堆跟屁虫、冒牌货。”


我们在上一篇《对付领导品牌有秘诀》中赞赏了百事可乐“新一代选择”的策略,是因为它站在可口可乐的对立面而获成功。那么可口可乐的最佳反击,不在于自己和百事可乐哪一个更年轻、更有活力,而应该强化“只有可口可乐,才是正宗可乐”的原创概念。可口可乐可以这样说,“孩子们,如果你真想喝到真正的可乐,那只有可口可乐。”很可惜,可口可乐在七十年代以后基本上忙于变化,被百事可乐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了自信。这也难怪百事可乐在八十年代几乎将市场份额提高到和它一样,甚至逼使它一度放弃原创的配方,转而推出新配方可乐。这几乎是营销史上最大的悲剧。还好,消费者上街游行示威了,它们的标语应该可以敲醒可口可乐董事们的木瓜脑袋:“我们只要真正的可乐”,“别用冒牌品来糊弄我们”,“还我可口可乐”。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仍未回归根本。但也有庆幸,它恢复了原创的配方,“原创”这一词汇还是和可口可乐紧紧联系一起。至今,报纸杂志的记者们只要谈及可乐,几乎都离不开这说辞:在亚特兰大的某个保险箱里,全世界只有七个人知道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自从有了这个配方,世界上才有了叫可乐的东西……


原创概念之所以强而有力,是因为这样暗示其它产品只不过是仿冒品,“正宗的东西”轻而易举就能占据消费者心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当奔驰汽车说“1885年,我们发明了汽车”,消费者会由衷地对之肃然起敬。“这是我们发明的”,则成为人们青睐施乐复印机、ZIPPO打火机的强大理由。很长时间以来,通用电气都用这样的口吻来保持它在照明领域的领导地位:是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办者爱迪生,把灯泡带给了人类。


不过“原创”的力量却往往被品牌自己忽略,而它仍然默默地支持它们保持着领导地位。可口可乐是这样,相当多的领域也是这样。你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假如你不知道谁是原创者,你用现在的第一品牌去反推,基本上你都会做对。美国最有名的大学是哈佛,而它也正是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激光打印机惠普是领导者,而它也是第一台激光打印机的推出者;汰渍是美国销量最大的洗衣粉,它当然也是第一包洗衣粉的上市者……

 


三、扩大品类,制造追随


当你已经是一个品类明显的领导者,并具有遥遥领先的优势后,你就不需要时时重申自己是“领导者”或者“原创者”了。如果你觉得这里的分寸很难把握,那我们告诉你两个硬指标:1、你的市场份额超过50%2、你和第二品牌的市场份额之比是53甚至21。这时,你可以实施“扩大品类,制造追随”的营销战略。


当你与竞争对手达成这种比例,或者你的市场份额过半时,你的战力再指向内部,其收益将是递减的。扩大品类,则因品类蛋糕的扩大,作为领导者自然受益最大。另一方面,扩大品类的过程中,你会俨然以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出现,这样在无形中更加强化你的领导地位。IBM,它以前在电脑领域中,从来就是代表电脑业说话的,它总是告诉人们电脑的好处多多,而不是局限在IBM机器有何优点。强生婴儿洗发水是另一个好例子,它劝导成人使用婴儿洗发水,“你每天都要洗头,你需要柔性的洗发水,还有比婴儿洗发水更温和的吗?”市场业绩表明,这一营销战略相当经典有效。除了象强生这样扩展品类人群之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扩展品类。如,高露洁曾教育人们增加刷牙的次数,从而扩大品类市场;吉列刮须刀提醒消费者及时更新刀片,鼓励你使用一次性的刀片;喜之郎,通过增加一种新的吃法,推出“可以吸的果冻”,也是个很棒的战略。


也许你怀疑这种做法,会为他人作嫁衣裳,扩大品类会让跟进者不花力气就受益。实事证明,这正是企业最为普遍的反应。殊不知,造成领导者强大的原因,恰恰是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如果缺乏追随者,你永远都不能真正强大。宝利来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当柯达作为跟随者进入“立即成像”领域时,宝利来通过诉讼它侵犯宝利来的专利来封锁竞争。最终官司是赢了,柯达被封杀,宝利来还赢得了几百万美元赔款,但宝利来却因失去了追随者,无法把“立即显像”这个品类做大,结果在寂寞地当了一阵孤独的领导者之后破产了。相反,正是百事可乐的跟随,甚至穷追猛打,造就了可乐在饮料中成为最大的品类,可口可乐成为世界第一品牌。你能想象吗?在美国每喝三瓶软饮料居然有二瓶是可乐,而这一局面现在正于很多美国之外的国家陆续上演,此功劳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百事可乐。所以你会看到,汤料领导品牌“坎培尔”总在你耳边这样唠叨:“汤是一种非常好的东西”,“饭前喝汤,苗条健康”。柯达则经常提醒你,“时光易逝,请留下精彩每一刻”。事实证明,他们这样做了几十年,不但领导地位越发牢固,市场销售量也随着品类的扩大,水涨船高。


 

四、持续的汰旧换新


这是最难做到,也是最具威慑力的战略选择。自己淘汰自己,是对人性弱点的最大考验,它需要企业决策者高瞻远瞩的眼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同时要求,战略抉择能形成企业的强势文化,驱使企业的每一个阶层群策群力,实施始能成功。如此之故,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少之又少,虽然我们曾给很多企业做过这种战略建议。英特尔是该战略执行得最为到位、最为完美的企业典型,其前董事长的行事哲学也成了全世界企业人的座右铭——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安德鲁·葛洛夫,也至今仍被尊为美国企业界的教父级人物。


营销的本质是企业体之间的利益争夺,换言之,营销即战争。领导者要打的是一场防御战,而最好的防御,就是不断攻击自己不断前进,毕竟移动的目标总比静止的目标让对手更难击中。通用电气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举措,公司拨出一笔专款,选出一批类似“黑客”的人才,他们的使命是寻找通用电气的弱点并实施攻击,其绩效考核就在于击倒多少个通用的产品。


吉列能在刮须刀市场长保领导地位,并且占到近七成的市场份额,其秘诀同样是不断攻击自己以汰旧换新。毫无疑问,进攻自己的战略在短期内特别像“自杀”行为,尤其从短期赢利来看,因为新产品往往要吃掉“金牛”型产品,使得战略特别难以执行。它会碰到股东的强烈抵制,公司内的保守人士也喜欢不忘嘲弄,毕竟这种行为太象是书呆子气。然而从长远来看,该战略恰恰能确保公司的长远利益——维持主导市场的权利。反之,公司在攻击自己时略为迟疑,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会替你完成这一项工作。你可以说对手未必有如此敏捷,但至少你为对手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孙子曾警告将领,不要存有这种侥幸的心态。他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当你实施这种战略时,你一定要时时地传播这个讯息给你公司的各方人员:“攻击自己是一场不会输的战争。”如果不是因为联邦法院的反垄断利剑,英特尔的市场份额还可以做得更大。


 

五、封锁竞争


假如你不幸错过了自我攻击、汰旧换新的机会,那么作为领导者,你有幸比其他人多一次机会,那就是实施封杀竞争者的战略。


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也同样不易,企业惯常会犯以下两个毛病。第一是自高自大,自视正规军,嘲笑后进者。当大从汽车第一辆甲壳虫登陆美国的时候,底特律的汽车贵族们在体面的晚宴上笑弯了腰,他们甚至用大量的闲暇来编传这样的段子,说美国人其实对三件东西期望过高:一是南方佬的美食(底特律在美国北方);二是家庭性生活;三是外国汽车。后来甲壳虫抢去了他们近3成的市场,真是活该。身为领导者,最易受到低价者的攻击,而我们惯常听到企业决策层的腔调是:“他们很清楚自己值多少钱,哈哈……”


企业常犯的第二个毛病,是静观其变。要命的是,企业高层人士往往还误以为这是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并摆出富有远见,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姿态。这时你会听到他们说,“让我们再看看形势如何发生,看看对手的行动是否奏效,或者看对手还能用低价维持多久。”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一旦等到对手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第一印象,以后的战局将是十倍速的变化,想要追赶都来不及,更遑论封锁竞争者。今天一次性刮须刀占了整个剃须刀市场的40%,假若当时吉列任由BIC公司发展一次性刮须刀,那么须刀片的市场将由此改朝换代,而BIC 会毫无疑问地成为刮须刀市场的领袖。


我们曾亲历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是DEC的总裁奥尔森。那虽是七十年代的事了,但该次失败在整个营销史上,只有福特败给通用堪可相提并论。当DEC在小型计算机市场成功后,奥尔森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自我攻击机会——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当时苹果、惠普、施乐纷纷推出个人电脑,我们告诫奥尔森这是最后一个机会,可奥尔森却说,“等着瞧吧,个人电脑将被打翻在地。”你只要亲眼看见他那满脸预言家的神态,就会知道DEC大祸临头了。我们把这个可怕的预言告诉了奥尔森的弟弟,因为他也是董事会中的重要成员。但由于DEC早期太过成功,公司上下弥漫着一种对奥尔森宗教般的个人崇拜,其权威性也如宗教领袖般不可撼动,就这样错失了大好时机。1981年,IBM推出了个人电脑,替奥尔森做了本该DEC要做的事,IBM个人电脑的成功,几乎是奥尔森攻击IBM历史的重演。


好了,如果你能克服自大与轻敌这两个毛病,那么事情就相对简单了。不过要实施封锁战略前,你务必还要做一番准备,那就是“预备金储备”。克劳塞维茨告诫说:储备有生力量,是双方统帅关注的焦点。有了良好的储备,又能密切重视竞争行为,你就可以展开封锁行动了。


1)价格封锁


这是领导者通常最易被攻击的地方。当百事可乐推出12盎司大包装的“双倍量一份价”攻击可口可乐,可口去掉6.5盎司的包装,跟进12盎司大包装,优势又重新回到可口可乐的手中。这一策略不仅仅能捍卫了你的领导地位,有时候还会令你藉此一飞冲天,强生公司的泰诺去痛片就是如此。当必治妥公司以低价推出达特利(Datril)止痛药时,强生迅速低价封杀,两家相争的结果,达特利市场占有率从未超过1%,而泰诺直冲上37%。泰诺自此占有比百服宁、拜尔、安乃近总和还多的份额,市场地位牢不可拔,即使后来芝加哥发生了含氰化物致死七人的恶性事件,也没有谁替代得了它的领导地位。

 

2)分品牌封锁


正是这一战略成就了宝洁今日的巨无霸地位。很奇怪,当新的竞争出现时,大多的企业人视其为威胁。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如此,新竞争将直接抢走旧的市场。但是事情有两面性,新竞争者的出现往往带来公司再上新台阶的机会,领导者最有资格也最有实力和能力来把握住新机会——你只需要模仿竞争者就行了。但关键的关键,你要用一个新的品牌去占有新的机会,因为旧有品牌所代表的是你的历史,而带有历史包袱是走不进未来的。当宝洁的象牙香皂红级一时,市场出现了洗衣粉的机会,按传统的做法,当然是推出象牙牌洗衣粉。要是这样的话,你就见不到今日的宝洁了,它的做法是推出洗衣粉品牌汰渍。当洗发水的机会出现时,宝洁也没有用象牙洗发水或汰渍洗发水进入市场,而是推出瓢柔、海飞丝……宝洁把握住了一个又一个机会,终于把企业推至今日的巨无霸地位。


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却鲜有人领悟。那就是,当你成为某个行业领导品牌的时候,你只是刚刚抵达了企业经营的起点而已,对你而言,从此有资格来经营新的机会。可惜太多的企业总裁似乎未脱孩时的“人来疯”毛病,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后,就对该领域丧失了进取兴趣,转而对进入新行业,对发现新机会兴致勃勃。尤为可怕的是,公司其它阶层的人士越是反对,就越能激发出总裁“圣战”般的豪情,最终往往是总裁又战胜种种困难,企业挥军大举进入新领域。象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我们知道,因个人原因导致企业的焦点涣散与虚弱,更是常见现象。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这种企业是不堪一击的。相反,如果企业能在取得领导地位的既有领域,逐步用新的品牌出击新机会,或者通过用新品牌封锁竞争者,将利用好每一次机会动力,它把企业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中国企业养生堂似乎颇得其中精髓,在龟鳖丸取得成功后,相继以农夫山泉进入饮用水领域,又以成长快乐、亲嘴含片等出击新机会市场。但它的战线太长,加上局部的品牌战略也有未到火候之处,等着瞧吧,麻烦将接踵而至。

 

3)购并


如果领导者什么都错过了,那仍有一线机会可以把握,就是通过购并竞争者以重获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的购并行为有一个相当大的陷阱,也是资本市场上主流的意识,投资银行家们自以为是的口头禅是“购并的唯一判断标准是优势是否互补”。这真是个错得离谱的观念,与事实相去甚远。我们曾做过相当多的购并研究,发现这种以“互补”为前提的购并结果实在不妙。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吧,两年前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购并可谓震惊世界,投资银行家与股评家们也欢呼雀跃。时代华纳是内容供应商的世界领导者,美国在线是门户接入商的霸主,二者可谓是互补的天作之合。两家公司市值合并后的估算,更是高达3500亿美元之巨,诚可谓富可敌国。我们当时就撰文对这种合并泼了冷水,然而在一片狂热之中,没有人会听这不和谐之音。结果大家想必都知道,20029月《商业周刊》公布全球1000大时,两家的市值总共才820亿美元,现在更低至500亿美元,足足蒸发了股东们3000亿美元。你或许以为这是受网络股泡沫破裂拖累所致,事实不然,因为它们现在的市值远远不如当初任何一家的市值,而时代华纳在网络股破灭后其市值更应该增多而不是减少。所以我们一直以来警告华尔街的购并案,只有为了获得市场的主导权时才有成功的机会。


当然,通过购并封锁竞争的代价实在太大,对方正当如日中天时,更会漫天要价,你可要破大财了。不过没有办法,谁让你一再地错失时机呢?还有,你要是再不割肉补疮的话,被购并的可能是你,而买方正是竞争者。


上一篇:特劳特、邓德隆:对付领导品牌有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