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书评

天涯热帖连载:快消业的疯狗时代(一)

时间:2014-08-20 15:32:07 | 作者:纳兰醉天 | 来源:天涯社区 | 阅读数:4855
摘要:资深快消人纳兰醉天在天涯社区开贴吐槽中国快消业大中小腕,十分精彩,特转贴供各位定位学习者充电,其实文中也能读出“定位”。

 

 

纳兰是一个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工作了十年的小员工,混迹过几个企业。我在这里所说的奇葩事当然是发现在我们快速消费品行业了。在这里先给大家脑补一下,什么叫快速消费品,所谓快速消费品是指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一种新的叫法是PMCGPackaged Mass Consumption Goods),顾名思义,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着重包装、品牌化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料/食品/日化/烟草/酒类/非处方药等


而最近奇葩的现象莫过于娃哈哈先投150亿在茅台镇建个厂去卖酒,而后投50亿在湖北宜昌建了个城;这边快消品的土豪进军房地产业,那边房地产的土豪也不甘示弱,恒大集团在旗下的恒大足球夺得亚冠冠军后,高调宣布进军快消业,推出恒大冰泉——当然由于纳兰所居的城市离广州和东北都比较远,至今没看到恒大冰泉长啥样,喝着啥味,是不是真的能喝了后长寿呢?


为什么一个快消品老大在快消品摸爬滚打30余年后会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快消品外的行业,而一个房地产的老大却又高调进军快消品行业去卖水呢?娃哈哈进军酒业也好,进军童装也好,进军房地产也好,只能说明它们找不到在快消品行业上的增长空间,企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而房地产老大进军快消品行业,是因为看到这个行业巨大的增长空间,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这看似两个矛盾的对立,其实看看企业的发展,大家就会明白这看似矛盾,其实又不矛盾的关系。



一、只会有广告的浙商


快消行业中,按区域我把他们划分为浙商、闽商、豫商、粤商;这四大商系中,风头最大的莫过于浙商,因为这里毕竟有曾经的全国首富宗庆后,以及广告传奇人物钟睒睒创立的农夫山泉。


这几年娃哈哈风波不断,先是02年进军童装行业,紧接着是和达能的分家之争,分家之后在接班人又出现问题,不能理解中国经营模式的宗馥莉扬言要把娃哈哈搬出中国,这次搬家风波后,宗庆后出资150亿进军白酒行业,又出资50亿进军房地产行业。要说土豪有钱,想怎么玩怎么玩,不是我们这些屌丝能担心的。我这完全是出于羡慕嫉妒恨的心态来给别人的鸡蛋挑根骨头。


说到娃哈哈不得不说一下达能集团,在07年那场达娃之战中灰溜溜的离开了,在很多老百姓眼里,这是一场民族品牌保卫战,帝国主义终于滚蛋了。其实不扯娃哈哈的注册地,达能也不是那种注资一个品牌,就想把这个品牌抹杀掉,换成达能的牌子。因为在达能眼里,无论是他注资娃哈哈也好,注资乐百氏也好,甚至注资光明、蒙牛都不是因为这些产品是他的竞品,而是因为这些产品只是他低端价位的一个补充也就是说人家根本看不上眼你这些品牌的市场,就象美国不会因为人民币在升值他就在自己的国家里大量印人民币一样(当然这里会有人碎碎念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象中华啊、活力28啊,小护士,大宝,都是因为被外企收购而死掉了。您要真提这个问题我也没什么好说的,这些个所谓民族品牌,完全是因为自己操作失误而死掉的,而那些品牌的创立者哪个不是在外企手中弄了一大笔钱,开开心心的走了,而后说万恶的帝国主义埋葬了我创百年品牌的心,典型的婊子与碑坊同在。做快消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企业给外资收购而后把自己开除了,因为那样可以一大笔的赔偿金),达能在注资娃哈哈后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先进的营销模式,最主要是有了达能这个大股东在,娃哈哈花钱不心疼,各种活动做有声有色,不只是把精力放在空中的广告和地面向经销商的压货。多少娃哈哈的业务在那个时候发了家致了富,而在达能离开娃哈哈后,娃哈哈便只有空军广告和骗经销商打款的两种形式上,这也是为什么07年到13年娃哈哈每年推一个品牌每年死一个品牌。而那厢达能已经开始经营当年乐百氏已经做死的脉动。


娃哈哈这些年的销售还是来于矿泉水、爽歪歪、AD钙奶以及营养快线,而它死的品牌太多,纳兰也无法一一记得清楚。娃哈哈的成功在于先有外资注入,再有空军大量广告,最后农村市场抢来大量的销售。当外资离开的时候,娃哈哈在终端消费者沟通上,不想投入费用,因为那见效太慢了。反正只要有广告就会有销售,这在08年以前的消费模式确实是行的通的。那时我们看到中国涌现了很多广告企业,汇源、旺旺、娃哈哈、香飘飘奶茶都是广告贡献了大部分的销量,那些年也造就了叶茂中在糖酒会上回款的神话。代言+广告在那些年代就等于销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产品就算产品技术不成熟,也能带来很大的销量。比如娃哈哈营养快线有很严重的奶水分离现象,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但是一年销量在150多个亿(最近关于娃哈哈营养快线的负面新闻也开始多了起来)。然而08年以后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体验,注意厂家向消费者传递的概念。所以我们看到娃哈哈这些年的啤儿茶爽、启力,格瓦斯一一倒下了。


其实娃哈哈这些年的不成功品牌,除了与操作模式有关,还在于娃哈哈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调性,农村渠道其实一直是娃哈哈销量的主要来源,要知道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在农村市场一年也在20-30个亿的销量。或许是因为注意到自己的品牌长期存在的问题,娃哈哈希望在近几年可以把品牌形象进行个升级。所以我们看到娃哈哈近几年推的产品以功能性为主。可是由于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仅仅品牌没有升级,反而是失去了庞大的农村市场消费者,可能唯一的好处是把福建的达利园坑了一下,让他们推的乐虎也死的很难看。


和老大哥娃哈哈一样,农夫山泉也是广告创意的集大成者。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就是从广告策划人转而进军快消品行业。与娃哈哈的区隔在于农夫山泉更小资更城市白领一些。比如农夫果园由于产品技术导致颗粒沉淀压重,别人在广告中直接提出“喝前摇一摇”的口号,使得技术的缺陷变成了优势;再有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搬运工”更是突出了产品的非加工,纯天然特色(当然由于中国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大自然已经没有自己的颜色了);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广告——虽然我一瓶也没有买过。


然而广告做的再好,消费者无法体验,那只会是出一个产品死一个产品(比如今年农夫山泉完全陷入了和媒体的口水战)。虽然是出个产品死一个产品,但是不影响企业的收入,一般大企业都会有这样一种操作,你如果想继续跟我经营老的品项,那么就必须进多少我的新产品。这样产品的第一年销量还是可以保证的。只是害了经销商,为了消化这些强压下来的任务,只好到处窜货或者低价倾销,少赔一点算一点。


如果有经销商想代理娃哈哈和旺旺的,我建议还是以老品和流通渠道为主,如果是让你代理新品和商超渠道,你只有死路一条。比如去年年底,有经销商说要代理娃哈哈格瓦斯,我说只有死路一条。可那人不相信,说怎么可能,格瓦斯广告啊还不错,而且他同学是在娃哈哈做大区经理的。结果今年8月他就死了。 


当然比品牌无法提升形象,产品无法提升销量,更让娃哈哈头疼的是关于下一代的接班人身上。中国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宗大小姐是一个传奇,由于在国外学的是服装设计,所以娃哈哈当时才进军童装市场。由于娃哈哈公司有大量政府官员的七大姑八大姨在上班,导致整个娃哈哈办事机构拥肿,这也是为什么宗馥莉叫着要把娃哈哈搬出大陆。想来她忘了,当年在达娃大战中政府是怎么帮助娃哈哈的。


宗庆后曾经说过:任何成功的企业都需要有一个强势的掌舵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执行力。当然这是一个成功人士说的话,他就是真理;就象有人说为什么我觉得马云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理呢?那是因为他成功了。我不明白如果一个老板白天在谈50亿投资项目,深夜还要审批一个拖把4元行不行,这样的企业真的有执行力


不过有一点我们要佩服浙江的企业家,那就是他们对产品品质的坚持。在当年的三聚氰铵案件当中无论是娃哈哈的营养快线还是贝因美的奶粉都没有牵涉其中(最近恒天然事件好象娃哈哈略有参与)。


如果浙江商人不改他们一贯的只重广告和渠道而忽略消费者的体验。我认为娃哈哈会是下一个大宝。


今天新浪上也在刊载娃哈哈卖酒和房地产是不是有问题。怎么说呢,当国家限止三公政策的出台,各中小企业都认为自己卖酒的日子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思念水饺在自己主业退市后通过收购洛阳杜康创造了又一个辉煌,而宝丰酒、宋河粮液等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现在全国是处处卖酒,都觉得这是卖酒的又一个良好时机来了。你说说娃哈哈在自己主业受阻的情况下怎么能不冲动。


由于白酒行业和OTC药受政府行为管控比较严重,我在这里就不扒了。



二、没有创新只会山寨的闽商(818旺旺和其它)


福建商人的特色与福建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临海港口多台风,靠农业基本上是养不了家的,而国家第一批画的圈圈中也没有福建(当时画的是深圳),而福建又如此临近台湾,正所谓天高皇帝远,福建商人大部分以走私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在走私的过程中风险还是相当大的,也锻炼了福建商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品质,以及和政府维持良好的关系。投机是福建商人的特色,坚韧是福建商人的品性。


提到福建商人,请允许我在这里把台湾的旺旺企业也归入福建商人行业,虽然旺旺现在的老板是地地道道出生在台湾的,但他的父亲蔡阿仕却还是福建商人,所以蔡衍明同志在这里也暂归入福建商人系里。旺旺公司的精神操里面有一首歌《旺旺人大团结》就是根据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改编的。


旺旺的蔡衍明同志现在是个传奇,放在以前就是个败家子。他的出身是个富二代,把家产败光后,妻子也离开他了,从此以后就是只玩女人不娶老婆,但别人给他生的孩子他都认。目前二儿子负责旺旺的食品销售这块,老大负责媒体这块;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福建商人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福建商人还是坚持读书无用论的,他们还是喜欢孩子早早的进入自己的公司从基层做起,了解整个公司的情况而后一点点的打拼上去。就象旺旺公司有蔡衍明的六公子还有女儿,级别都是相当的低,相当于一般的小业务员(本人在旺旺公司干过一段时间,级别还是比公子爷们高的)。


旺旺是典型的福建商系,迷信,红色,感恩。迷信,这不用说了,旺旺的代表就是两只狗,在旺旺公司吃狗肉是一定会给开除的(传说中有人给开除过,因为我没在里面吃狗肉也没给开除,所以无法亲身体会),传说也是因为蔡衍明在失意的时候两只狗陪着他,而后做梦又梦到狗狗,把宜兰公司改名为旺旺后开始成就米果大王。旺旺进军中国第一个工厂就是在湖南的望县(前段时间着过火)。至于感恩嘛,旺旺公司以前规定员工离职后如果想回来随时可以回来,后来改成离开必须一年后才能回业,主要是有的员工离职回来再离职再回来,反反复复的;旺旺公司的起家主要是靠日本的米果集团岩冢米果起家的,岩冢社长的半身像也是与两只大狗一样的地位,立在旺旺总部大楼,蔡衍明常以父之名称呼岩冢社长;然而当2012年闹的很凶的日货问题来临的时候,蔡衍明还是很识时务的与大陆人民站在统一站线的,援助了60艘渔船赶赴钓鱼岛保钓;两岸直航的第一架飞机就是蔡大老板的私人飞机,由于蔡衍明长期在大陆的关系,台湾的媒体对蔡衍明还是比较不待见的。比如说蔡老板想收购台视,就受到当地很多人的反对,说蔡老板是我党的走狗,收购台视就是想把红色思潮传遍台湾,后来蔡老板还是收购了中视,目前由期大儿子负责运营,我们常看的《康熙来了》就是其旗下主要的电视节目。


扯远了,现在我们谈一下旺旺产品的特色,跟福建很多企业一样,旺旺产品线的长度、宽度在同行业都是数一数二的,基本上都是别人有的我都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每年看看市场上什么好,我就推什么产品。别人有果冻我就有可以吸的果冻,别人有牛奶我就有旺仔牛奶(旺仔牛奶是旺旺唯一一款销售过百亿的品项),正所谓: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旺旺由于品牌早,所以定的价格多高于对手——比如旺旺出的老翁凉茶就要比加多宝的凉茶卖的贵。每年都出新品,和娃哈哈思路类似,经营畅销品必须经营些新品,经销商只能是当自己把部分利润再贴给旺旺公司了,当然也有部分经销商不满旺旺这种行为,曾经发生过安阳经销商要求退老翁凉茶未果,而怒揍旺旺河南分公司的总监。


旺旺的每条产品线都会有一个产品专员,当然由于旺旺的产品线太多,通常产品专员都身兼几条产品线,而在旺旺的各地方的经营模式与统一、康师傅一样是采取营业所制,每个营业所所长负责每条产品的销售,营业所所长工资较低,提成高,这也导致了为什么每个营业所都存在严重的窜货现象。据说中国大陆大部分客户都与旺旺合作过,但很多是受不了旺旺的产品经营模式而转身离开。与其它公司办事处采用租赁的办法不同,旺旺的每个营业所办公室都是买下来的,在如今房价飙升的年代,这些房子都在增长蔡老板的经济实力。


多说一句,和很多台企一样,大陆员工在台企的职位通常都比较低,待遇也比台湾人低很多。旺旺公司的台湾人一般在腊月23左右便已经开始休息,而大陆员在在腊月30的上午还要是工作的,在这里我只能说一句话:呵呵。


在说过产品的策略后,我们再说一说旺旺的广告,与其它福建企业广告都找大明星代言相反,旺旺的代言人通常都是长的很丑的邻家小孩子,这样可能显得很亲民一些,旺旺的广告大多以歌曲形式,广告忆记,相当的土鳖(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土),这也符合旺旺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特色(在这一点上娃哈哈的广告形象还是要比旺旺好很多),据说旺旺所有的广告都是出自蔡衍明之手,从广告这么多年style一直不变的操性来说,这也证明了旺旺没换过广告创意者。与其它福建商人一年到头只往死投广告不同,旺旺广告一般会在特定的时段比如国庆啊,新年啊开始投放的较多,平时更多是依靠经销商的网络去运营。旺旺的经营渠道也非掌握在自己手里,更多是在经销商手里,所有知名产品中,旺旺算是窜货最严重的企业。


旺旺老板和娃哈哈老板一样,都是非常强势的人物,公司几乎所有运营他都要参与其中,一天睡觉不会超过4个小时。而在培养接班人人,蔡老板似乎比宗老板要强一点,蔡老板的两个儿子还算是合格,目前已经进入公司管理层,最主要两位公子比较习惯和大陆某些相关部门打交道。在中国,只有跟上组织的步伐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当然和娃哈哈更一样的是,这个公司也没有专们做消费者活动的部门,或者说是旺旺的消费者活动根本就是零。


这里纳兰之所以把旺旺单拿出来,并不是因为他是台商也不是因为它是台湾曾经的首富,而是因为后面所提到的一些福建企业大多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曾经获得过2001年中国十大策划人的叶茂中先生。有人可能问了叶茂中是谁,这一点嘛,我只能说兄弟你百度一下吧,那介绍的比较详细,但那上面的案例都是他已经活下来的传奇,看他更多要看他做死了哪些企业。大部分的福建企业都会和叶茂中有一定的关系,那些刚刚挖到人生第一桶金的老板十分迫切需要让自己在这个销售史册上多留几笔,为了彰显土豪气,做出来的营销案必须要够炫,这个时候大手笔的叶先生适时的出现,在那个营销粗糙的年代,他的广告词成就了几大经典案例。比如福建的雅客、安踏、班博、银鹭、361、亲亲、蜡笔小新等等。谈起他的广告,我们能记住很多好听的广告词“大红鹰,胜利之鹰”“健康成就未来——海王金樽”“让生命更亲近生命——圣象地板”,纳兰当年就是因为喜欢上他的广告而从事了做策划这一行当(那是2001年,纳兰还是一个大一的小屁孩子,听了叶茂中的一节课,从此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叶先生的一惯营销策略都是找到一个小的点而后把它夸大无数倍,再加上闪亮的明星代言+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他曾经创下了“红了”集团饼干”网络饭饭“回款2亿的神话,也创下了“飞儿馍片“回款2.5亿的奇迹,最为神奇的是把银鹭集团的花生牛奶从一个压在仓库,臭气熏天的产品,变成占银鹭70%销售氛额的金牛产品。当然银鹭产品没有过百亿主要是企业自己的销售策略有问题,总体来说银鹭在叶先生身上押宝是押对了。到后来福建的雅客V9借着周迅的形象又火了一把。叶先生怎么说呢,他的策划更多是停留在创意上,他的创意可以把一个小点扩大而让这些火一下,请代言人+铺天盖地的广告,是策划公司最容易进钱的门路,但具体后面的执行,叶先生确不怎么在行,更确切说那个进钱太慢了,所以叶先生不怎么关注。至于这些产品死掉了,一般咨询公司都会说是因为你没有按他们的广告策略去进行,或者产品整合根不上广告定位,与咨询公司的策略没有任何关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土豪吃点哑巴亏,咨询公司在宣传时不再宣传你的产品而己,不过土豪也都不是傻子,吃了几次亏后就学聪明了,现在策略都是和咨询公司签下任务,达到多少任务才会付款——不过这也很傻的,因为产品刚铺货时你会发现销售很好,经销商也会说供不应求,其实产品都是压在超市里压在批发部。


我们无法说是福建企业成就了叶先生还是叶先生成就了福建企业,但我们知道一件事情:现在福建所有的企业大多发展模式都是明星代言(而且还是谁名气大请谁)+铺天盖地的广告。就象是山寨王中王的乔丹和阿迪王还不是一样,阿迪王略微内涵一点,他是在一些地方县市电视上投广告。至于什么亲亲、喜之郎、银鹭、蜡笔小新、盼盼、雅客、达利园,哪个企业不是请着当红的明星,而且每个企业的形象代言人都不是一个两个,都至少三到四位。这些福建企业我们说不出来它们专业专长是什么,我们只知道他们基本上是韩国流水线的产品,用《好汉歌》来说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福建企业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大体与福建人好面子有关——各地可看福建结婚的规模;再有与福建企业投机的心理有关,大都希望产品能够投出钱就立马见效,所以只能模仿那些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了的产品,做行业的跟随者,只要模仿的象,还是会有很多钱入帐的,毕竟中国有那么多人口,而人口中有那么多爱用名牌却又没那么多钱的消费者;再者福建企业的老板不安心态也是主要的原因,或者说是风险意识很强吧,他们怕不一定哪天中国的政策变了,他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变一无所有了(估计和某些年代给他们心理留的阴影太强了)。


在这里我再提一个有名的山寨出自己风格的企业——福建达利园集团。其实以前我一直分不清它的小面包和盼盼的小面包有什么区别,后来他山寨了银鹭的花生牛奶,现在盼盼也山寨花生牛奶,我就更分不清这两企业有什么区别了,我不是脸盲,只是你们除了品牌名字之外,其它都长的太像了。而达利园集团真正给我印象的是他们山寨凉茶推出的品牌和其正——传说是达利园集团的大小姐从国外回来,父亲给她点钱让她做点事,她当时第一眼就看中了加多宝(那个时候还叫王老吉,后面我会讲一讲加多宝和王老吉狗血的故事)一枝独秀的凉茶行业。和其正首请代言人是影帝陈道明,以熬夜等为卖入点,第一年销量确实不好,但是第二年成功推出瓶装和其正,并打出“中国凉茶和其正,瓶装更劲兴”的口号,抓住了加多宝凉茶在包装上的差异化,进而打出一片天空。由于瓶装和其正口感、携带等方面略强于加多宝,在山东、河南、江西等地,产品的销量是与加多宝持平或是略高于加多宝。但由于和其正的政策还是只发挥到经销商那里,终端的形象、消费者活动过于薄弱,产品只算是不温不火。当加多宝和王老吉开始撕杀的时候,是整个凉茶行业的蛋糕在做大的时机(其实加多宝一直希望有企业与他们一同做大凉茶行业,这样他的销售才会有突破,只可惜对手们都是猪,无法刺激他的成长),如果和其正能保持一贯的投入,那么达利园的和其正一定会是另一番风光(虽然也只能陪太子读书的命,但能陪读也是一种水平啊)。可惜,这个时候企业的决策者犯了一个错误,在连续4-5年没有突飞猛进的增长时,决策者动摇了,咱们这边不行了,再换一个行当吧,反正山寨谁不是山寨呢。于是,当娃哈哈开始疯狂的推他的启力时,达利园集团决定开始也推功能性饮料——乐虎,口号什么的都和功能性饮料红牛类似,你是困了,累了喝红牛,我是困了累了喝乐虎(而且这个口号是红牛很多年前的口号);你请羽毛球队,我就请广东蓝球队;至于乐虎的结果嘛,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现在红牛对乐虎想说的估计是:小样,想山寨我,娃哈哈哈哈哈哈!!!!


确切说这一点上达利园也好,娃哈哈也好,还得是跟人家康师傅学的。就说那个冰糖雪梨甜遍全国的时候,大家的感觉都是别人模仿康师傅,其实康师傅是学的统一,但是人家康师傅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以及铺天盖地的消费者活动,硬是做到了山寨强于本主的境界。


 

我把旺旺单独拿出来了,别人是台商,他引进的是日本技术,而且它确实是米果大王。应该说是旺旺带活了全国的经销商。他前期的产品米果是头一家。旺仔牛奶上来的时候,他略甜,当时人们还是比较习惯于蒙牛多企业的牛奶。旺旺的模仿是有创新的,他是第一个推出铁罐牛奶,而且因为当时没有添三聚什么的,感觉口感过甜。旺旺的果冻类产品也确实是比亲亲、喜之郎走在前面,尤其是旺旺的碎冰冰,把我们小时候可以吸的饮料冰冻一下,味道更好。


我所说的是整个福建企业商系,基本上就是你家有的我家也有,别人家有的,我们当然也要有,他们的产品整合一下,都差不多。 


 

虽然说我个人提了很多关于浙商、闽商的毛病,但我觉得那些缺点是中国大环境下造成的,很多老板不是没意识到这些问题,(你想想我一个从事这行业才10年的人都能看出来问题,那些个高层会不懂嘛),只不过是大家想纠正这些问题太难了,毕竟拷贝自己过去成功经验是最顺手的,谁知道改个模式又会怎么样呢。毕竟快消品行业门槛太低,你不模仿别人,别人就要拷贝你。我对这些企业的意见是小民的劝言书,还是希望他们更好下去,因为别人的产品质量至少没有那么严重。不象我下面要8的企业,完全是拿百姓的生命在开玩笑。对这种企业,我只想说早死早超生。


 

 

 

在这里有个题外话,大家看到国外企业收购中国品牌而后这个品牌就没有了,在这里我们好象就得骂一骂那些万恶的帝国主义了。


其实实际情况是这样嘛?这些个消失了的中国品牌哪个不是自己把自己打扮的跟处女似的,其实身体早已经是娼妓的作风了,如果没有外国品牌收购他们会落下什么结果。哪个企业的老板不想把自己的企业象猪一样,喂大了而后卖个好价啊。企业家也是人啊,是人就是为了钱啊。比如汇源老总朱新礼,现在多痛苦啊,汇源生不生死不死的,当年为了能卖给可乐个好价,压了多少货,为了把数据做的漂亮点,拿多少广告费,可是一群屁网民毁灭了朱总卖大价的愿望。


至于那些消失的品牌小护士、大宝、活动28、白猫还不都是自己已经要死了,活不下去了,转手卖给了外国的冤大头们,创业者才能风光转身干点别的去。不说别的,就说美即面膜吧,这是多亏欧莱雅把它收购了,不然,还不一定死成什么样呢。现在青蛙王子也在等着强生的收购(好象是谈了几次,但价格太低,青蛙老总想要10亿,对方只肯出2亿)。


今天我只到这里了,明天我八一八河南等地的企业。


点击阅读 快消业的疯狗时代(二)


(本文转载自天涯社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